把上海的医疗技术架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作者/ IT 时报 孙永会
编辑/ 潘少颖 孙妍
一场有机器人的手术,你愿意接受吗?
手术机器人属于医疗机器人中的一种,主要应用于手术影像导航定位及微创手术领域,可分为腹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等 , 通过各种算法和机械装置,将医生的手部动作精准转换为手术器械在患者体内稳定、精准的微运动。
在 9 月下旬举办的 "2025 浦江创新论坛 " 上,上海卓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卓昕医疗)一套用于关节韧带重建的解决方案吸引了参会者关注。三维 C 形臂 " 透视眼 "、AI" 智慧脑 "、机器人 " 精准手 " ……从能用到好用,从高端产品到下沉市场,相关设备已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州黔东南的岑巩县人民医院等机构有所应用。
在卓昕医疗市场经理黄敏慧看来,这些设备的意义远不止 " 一台机器 ",其更像一座桥梁,把上海的先进医疗技术,架到了西部县域以及更广阔的土地上。
破解 "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
事实上,机器人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就进入骨科领域了。北京积水潭医院早前的一篇研究显示,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较之于国外市场,我国骨科手术领域的机器人在研究、生产等方面起步较晚,且面临价格昂贵、国产化率较低、技术和零部件依赖进口等挑战。
" 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价格高达上千万元,我们的优势是把整套设备的价格控制在数百万元。" 黄敏慧讲述起卓昕医疗的 " 发家史 ",创始人王少白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及麻省总医院三方联合培养博士,在生物力学、骨科数字化、手术机器人及影像设备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2012 年,他回国创立了第一家公司,初探医疗赛道;2017 年,卓昕医疗成立,方向聚焦于手术机器人、高端影像设备与高端医疗耗材。
因此,这种 " 慢 ",体现在设备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里。一台手术机器人从样机研发完成,要先通过检验,再进入临床试验,接着接受体系考核,最后补交材料、等待注册证。整个流程走下来,快则两三年,慢则三五年。
让医生看得清、算得准、做得稳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 2025 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 285.1 亿美元,2030 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 619 亿美元。中国手术机器人虽然起步较晚,但从 2017 年至 2021 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由 8.8 亿元增长至近 41.9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达 687.2 亿元。
在这条赛道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入局,不仅吸引了美敦力、西门子医疗、强生等跨国企业,还包括微创机器人、思哲睿、威高骨科等国内企业。因此,如何凸显优势成为企业的重要议题。
" 设备能够帮助医生看得清、算得准、做得稳。" 黄敏慧解释了卓昕医疗的技术逻辑——术前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个性化等长重建方案的 AI 规划,术中由机器人执行亚毫米级精准操作,术后自动生成评估报告,形成智能闭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教授赵金忠曾使用机器人进行交叉韧带重建手术,这款设备便由他和卓昕医疗合作研发。
首先,这套设备的第一重身份是做 " 医生的眼睛 ",在浦江论坛现场,展示了全套设备。" 过去医院做骨科手术,靠的是二维平片,就像把立体的骨骼压成一张纸,要靠医生想象空间结构。但有了三维影像后,骨骼的裂缝、骨折等位置都能可视化,更加直观。" 黄敏慧告诉《IT 时报》记者,三维 C 形臂采用等中心成像设计,具备超大成像视野与超高清分辨率,3D 模式下可重建 7 节以上椎体,长节段可一次成像。此外,支持高速容积扫描,10 秒即可完成 200 ° 大范围影像采集,快速完成三维重建并生成影像。
第二重身份是 " 智慧脑 ",即 AI 算法系统。影像数据传进来后,它会自动规划手术路径,比如脊柱手术该从哪个角度进针等。
第三重身份是一双 " 稳定的手 ",即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它会根据 AI 规划的路径移动到位,医生确认 " 是否符合需求 " 后再执行手术,只需跟着导航操作即可。
在黄敏慧看来,这套 " 眼睛 + 脑 + 手 " 的组合,正在改变骨科诊疗范式。以 " 韧带重建手术找等长点 " 为例,资深医生往往凭经验能找到等长点,而年轻医生需积累几百例病例才能掌握,现在 AI 直接把最精准的点算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经验依赖到智能导航的转变。
既要 " 下沉 " 也要 " 出海 "
2025 年上半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岑巩县,由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416 医院的骨科领域教授、一级专家范海泉,岑巩县人民医院主任姚茂辉、田佳庚组成的骨科团队,通过三维 C 形臂和脊柱手术机器人设备成功为一名患者实施了脊柱微创手术。这场手术在基层医疗技术革新中划出一道分水岭。
" 县域医院长期受限于医疗技术和设备,面对复杂的骨科手术往往力不从心,许多患者不得不辗转到大城市就医,承受着高额费用与奔波之苦。" 在岑巩县人民医院的案例中,黄敏慧坦言,地方医院采购设备时面临周期长、决策流程复杂等难题,难以快速满足当地患者的就医需求。从患者辗转求医的迫切、县域医院提升诊疗能力的渴望中不难看出,市场和需求是存在的。
今年,这份 " 可及性 " 已经产生了实在的效果。当地医院引入手术机器人后,不仅老百姓不用跑远路就医,医生的技术水平也跟着提上来了。
公开信息显示,卓昕医疗将加快国产医疗装备的出海步伐,计划两年之内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等地完成产品部署,同时推进欧盟的医疗器械注册工作。" 倘若时机成熟,或将考虑设备租赁方式。" 黄敏慧透露。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