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10-15
能“换衣服”、4年10万台,Figure豪赌人形机器人量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创企 Figure AI 发布的一段视频,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科技圈激起千层浪。

视频中,Figure AI 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Figure 03 展现出高度的 " 家务天赋 " 与 " 职业素养 "。它不仅能流畅完成浇花、洗盘子、端茶送水、与宠物玩耍、收拾桌面、洗衣服、叠衣服等琐碎家务,俨然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还能化身职场 " 多面手 ",从容胜任前台接待、快递分拣配送、宴会服务等工作。

这些在人类看来稀松平常的动作,却让行业观察者敏锐捕捉到一个信号:蛰伏实验室多年的人形机器人,或许正站在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节点。

更令人震撼的是 Figure AI 公布的量产蓝图 —— 未来四年内,计划生产 10 万台 Figure 03。这个数字,远超行业预期。要知道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年产量尚徘徊在数千台量级,而 Figure AI 的目标,直接跨入了 " 万台级 " 时代。

这是一场豪赌,也是一次宣言: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技术玩具,而是即将进入家庭和工厂的 " 新物种 "。

图片来源:Figure 视频截图

从 " 能动 " 到 " 会生活 ":Figure 03 类人进化

作为 Figure AI 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 最令人惊讶的,是它可以 " 像人一样生活 "。

与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冷硬金属质感不同,Figure 03 采用了多密度泡棉防夹设计,外层覆盖柔性织物。这种设计不仅大幅提升了人机交互的安全性与舒适度,还兼具便捷的日常维护——柔性外层支持徒手拆卸清洗,以及不同款式的服饰定制,包括耐割、耐磨等材质。

图片来源: Figure 视频截图

这不仅是美学设计的突破,更标志着产品理念的重大转变:Figure 03 不再局限于传统工具属性,而是以 " 家庭新成员 " 的定位,重新定义人与机器人的关系。

但 " 穿衣服 " 只是表象,真正让 Figure 03" 活起来 " 的,是其搭载的 Helix" 视觉—语言—动作 ( VLA ) " 端到端通用机器人控制模型。该模型由 Figure AI 于今年 2 月正式发布,通过将感知、语言理解和学习控制统一起来,实现了从视觉输入和自然语言指令到机器人动作的直接映射,并具备强大的泛化能力,且能同时控制两台机器人,使它们能够协作解决一项长期的操作任务。

"Helix 表现出强大的物体泛化能力,只需通过自然的语言提问,就能拾起数千种新型家居用品,这些物品具有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在训练中从未见过的材料特性。"Figure 此前曾表示。

正是基于这一强大的端到端具身模型,Figure AI 打造了 Figure 03。换言之,Figure 03 专为 Helix 而生。

除了更先进的 " 皮肤 " 和具身 " 大脑 ",Figure 03 还重构了感知系统。

Figure 03 采用了全新的摄像架构,实现帧率翻倍,延迟压缩至原来的四分之一,单个摄像头视场角拓宽 60%,同时缩小了设备体积。

Figure 03 还在手掌内部嵌入了广角低延迟摄像头,当机器人伸手进入橱柜、抽屉等狭小空间导致主摄像头被遮挡时,掌部摄像头能实时提供近距离视觉反馈,解决了家庭与仓储场景中最常见的视野受限问题。

考虑到人类手部的精细操作依赖敏锐的触觉反馈,Figure 03 还搭载了自研的触觉传感器,并在指尖也装上了触觉传感器,增大接触面积,从而稳定抓取各种形状与尺寸的物体。据悉,基于自研触觉传感器,Figure 03 能感受到低至 3 克的微小压力,实现对薄、脆弱、不规则物体的稳定抓取。在演示视频中,Figure 03 不仅成功抓取了西红柿、鸡蛋,还能精准抽出一沓扑克牌的最上面一张。

另外,Figure 03 的电池具备多重防护机制,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单体、电连接及电池包多层级安全防护,并已通过   UN38.3 国际认证。该款电池于今年 7 月正式推出,将在 Figure 的 BotQ 工厂生产,可提供 2.3 千瓦时的电量,可以支持长达五小时的峰值性能运行时间。据悉,这也是人形机器人领域首款同时获得 UN38.3 和 UL2271 安全标准认证的电池。

图片来源: Figure

补能方面,则支持无线感应充电与无线数据传输,脚部内置的充电线圈让机器人只需踏上充电底座即可以 2kW 功率进行感应充电,无需插拔,极大提升了使用便利性。

另外,Figure 03 还具备 10Gbps 毫米波数据卸载能力,可在任务结束后高速上传运行数据,用于云端模型优化,为 Helix 模型持续迭代提供源源不断的 " 数据燃料 "。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 Figure 03 的内核,那么规模化制造能力,就是其撬动行业变革的杠杆。

当前,人形机器人大规模量产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是 " 定制化零件多、手工组装占比高 " 导致的成本高企与产能不足。Figure 03 通过设计重构、供应链整合与大规模产能建设,打通了从原型机到量产的关键链路。

首先,设计端的 " 减法革命 ",  为量产奠定基础。

从 Figure 02 到 Figure 03 ,Figure AI 几乎重设计了所有零部件,核心思路是 " 减少冗余、优化工艺、提升适配 "。为此,其研发团队不仅大幅削减了零件数量和装配步骤,还彻底改变了制造工艺 —— 放弃了成本高、效率低的 CNC 加工,大量采用压铸、注塑与冲压等模具化工艺。

其次,供应链的 " 垂直整合 + 全球协作 ",破解 " 卡脖子 " 难题。

在供应链上,Figure AI 对关键模块如驱动器、电池、传感器、结构件、电子系统等实行垂直整合,全自主设计制造。对于非核心部件,则精选全球高产能、高质量的供应商,形成可共同扩张的协作网络,支持从数千台到百万级的生产需求,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品质,又为未来产能爬坡预留了空间。

再者,专属 BotQ 工厂,确保量产能力实质性落地。

据悉,这座工厂位于德克萨斯州,首期产线设计年产能高达 12,000 台,未来将逐步扩建。基于此,Figure AI 计划在未来四年内累计生产 10 万台 Figure 03。

4 年 10 万台背后,肯定与质疑并存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Figure AI 并非最早入局者。特斯拉、波士顿动力、Agility Robotics 等公司早已深耕多年。但为何是 Figure AI 率先喊出 " 量产 10 万台 " 的口号?

答案或在于: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的完美共振。

成立于 2022 年,Figure AI 在过去三年完成了三代产品发布。其中初代原型机 Figure 01 于 2023 年发布,仅展示了行走、搬运等基础能力。第二代产品 Figure 02 于 2024 年 8 月发布,除了简单行走,Figure 02 还具备实时对话以及复杂操作能力,该款机器人发布时便已经在宝马位于 Spartanburg 的工厂实习工作。据了解,Figure 02 的行走速度达到 2.68 英里 / 小时,逼近人类正常步行速度(3-4 英里 / 小时),较前代 Figure 01 的 0.67 英里 / 小时实现跨越式提升。

至此次 Figure 03 发布,基于 Helix 强大的能力支撑,该公司的机器人应用已经从汽车工厂扩展至家庭家务、物流分拣、商务接待等多场景,展现出快速泛化能力与环境自适应性。

而鉴于视觉数据正在成为 AI 训练的新 " 金矿 ",人形机器人的持续进化离不开庞大的训练数据支持,除了与宝马合作在工厂场景中验证工业能力,Figure AI 还与全球资产管理巨头 Brookfield 达成了合作,借助其 10 万套住宅单元、5 亿平方英尺的商业办公空间和 1.6 亿平方英尺的物流空间进行人类数据采集,并启动 Project Go-Big 项目,以 Figure 03 为核心,目标构建世界上最大的人形机器人预训练数据集。

不过,尽管 Figure 03 一经发布便迅速成为焦点,在行业内外掀起了热烈讨论,同时也招致诸多质疑。

Figure 03 发布后,挪威机器人公司 1X Technologies 创始人 Bernt Bornich 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 Figure CEO 的推文,并写道:" 模仿仍是最真诚的奉承,品味难以伪造。" 这句话暗指 Figure 03 的织物外层设计,与 1X 去年 8 月发布的家庭机器人 Neo 颇为相似,Neo 同样采用了柔软外壳设计,更具体一点是编织尼龙材质,确保与人类的互动温和安全。

图片来源:1X 官网

另外,也有一些观点怀疑此次 Figure 03 的发布,或是在为下一轮融资造势,此类做法在科技圈并不鲜见。甚至还有人直言 " 这些演示不是科研成果,而是营销作品 "。

无论最终真相如何,不可否认的是,Figure 03 确实拿出了足以说服资本的成果:一台为量产设计、具备真实场景能力的机器人。

事实上,就在此次新品发布前,Figure AI 刚刚完成了 10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本次融资由 Parkway Venture Capital 领投,英伟达、Salesforce 等科技巨头跟投,Figure AI 的估值由此达到了 390 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与 Figure AI 形成鲜明对比,特斯拉旗下 Optimus 近期却陷入发展困境。

图片来源:特斯拉

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原计划 2025 年量产至少 5000 台 Optimus,后因工程师反对下调至 2000 台。但因机械手灵活性不足,量产再度受阻,大量无手机体积压,生产暂停。

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在规模化量产道路上的集体阵痛。当前,该领域正面临技术、供应链、成本、市场与法规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挑战:核心技术尚未通过长期工程验证,供应链协同存在断层风险,高昂的制造成本与市场支付能力形成倒挂,同时缺乏统一的行业安全标准与监管框架。

尽管 Figure 03 在演示中表现出色,但其核心系统,尤其是 AI 驱动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否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仍是未知数。特别是机器人在工厂或家庭中执行任务时,可能遭遇光线变化、物体遮挡、指令模糊、突发干扰等非结构化场景,其 AI 模型是否会产生 " 幻觉 " 或决策失误,直接关系到任务完成率和安全性。

另外,在视频展示的家庭场景,安全、隐私、伦理等问题尤为敏感。机器人是否会在家中记录敏感对话?其行为失控时责任如何界定?这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障碍,与技术挑战同样重要。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无论是特斯拉的千台级量产规划,还是 Figure AI 的四年 10 万台目标,都堪称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

从实验室原型到工业化生产,从技术突破到市场渗透,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步都需跨越重重障碍。这场博弈的胜负,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将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演进方向立下关键路标。

但如果成功,这将彻底改写机器人产业的规则——从 " 小批量高价 " 走向 " 大规模普及 ",从 " 技术演示 " 走向 " 真实共生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ai 美国 职场 服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