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集微APP 前天
A股端侧AI芯片公司资本图谱:IPO+并购+基金三维共振,自主可控进入“生态赛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2025 年 1 月至 9 月期间,有 8 家 A 股端侧 AI 芯片公司密集开展了一系列资本运作,涵盖港股 IPO 推进、产业基金设立、科技公司参股、同业并购及募投项目调整等多个维度。这些动作不仅反映了企业在资本配置、技术协同与产业链整合方面的战略意图,也揭示了端侧 AI 芯片行业在竞争格局与发展路径上的深刻变化。

资本运作全景:多维动作与企业实践勾勒布局图谱

2025 年 1-9 月,8 家 A 股端侧 AI 芯片公司的资本运作,形成 " 融资扩能 + 生态投资 + 技术整合 " 的三维动作矩阵,结合炬芯科技、富瀚微等企业的具体实践,四大核心方向呈现鲜明落地特征:

(一)港股 IPO:打通跨境融资通道,赋能全球化布局

富瀚微、晶晨股份、星宸科技、北京君正等多家企业启动港股 IPO 进程,核心目标在于突破境内融资限制,获取端侧 AI 芯片研发所需的长期资金。

从资本流向看,募集资金重点投向三大领域:一是先进制程芯片研发,涵盖人才储备、核心 IP 购买、EDA 工具升级及流片成本投入;二是海外市场渠道建设,构建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三是供应链安全保障与战略投资储备,支撑新一代端侧 AI、通信、视觉、存储芯片技术开发。

如上动作既反映出企业对接全球资本、支撑技术迭代的迫切需求,也为其从 " 本土企业 " 向 " 全球化玩家 " 转型奠定基础,与端侧 AI 从 " 概念验证 " 走向 " 战略支柱 " 的行业阶段高度适配。

(二)专业化投资平台搭建:产业基金分层布局,聚焦生态协同

超过半数企业通过设立或参与产业基金,实现对外部创新项目的早期布局与生态构建。其中,炬芯科技、安凯微、星宸科技、中科蓝讯等公司以有限合伙人身份参与半导体及相关领域产业基金,出资规模在 3000 万至 5000 万元不等,重点投向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中科蓝讯更通过聚源蓝讯、聚源启新、聚源凯欣等多只基金进行分层布局,计划在 GPU、先进封装等方向探索精准投资,形成 " 广覆盖 + 深聚焦 " 的投资格局。

从标的选择看,集中于三大核心领域:一是 TinyML 与边缘 AI 开发平台,与高通收购 Edge Impulse 的战略逻辑一致,通过整合模型部署工具链降低客户应用门槛;二是存算一体技术企业,瞄准端侧设备算力与能效平衡的核心痛点,与昕原半导体等企业的技术突破方向形成呼应;三是智能连接芯片厂商,契合 " 算力、存力、连接三驾马车齐驱 " 的端侧 AI 落地需求。此类布局的核心目标的是通过资本纽带接入创新资源,增强主业协同,实现技术前瞻布局与产业链卡位。

(三)并购整合:强协同补短板,加速技术能力闭环

并购动作呈现 " 强协同、补短板 " 的显著特征,多家企业通过参股或收购科技公司,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团队与知识产权:在标的领域上,核心并购、参股多指向通信、连接和制造工艺。

具体实践中,晶晨股份收购芯迈微构建 " 蜂窝 + 光通信 +Wi-Fi" 多维通信技术栈,星宸科技控股富芮坤(射频 SoC)补强 " 感知 + 计算 + 连接 " 一体化能力,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布局高端滤波器与 MEMS 制造,实现 " 数字设计 + 模拟制造 " 双轮驱动。另外,富瀚微参股希微科技(Wi-Fi6 芯片)以强化无线通信能力,安凯微投资视启未来(视觉大模型 DINO-X 团队)布局多模态 AI 与边缘视觉。

在整合目标上,企业通过收购、参股快速获取软件开发套件与模型优化技术,突破技术瓶颈、拓展产品矩阵,实现从 " 芯片设计 " 向 " 系统解决方案 " 的升级,构建 " 硬件 + 软件 " 协同的闭环能力。

(四)募投项目变更:锚定高增长场景,优化资源配置

多家企业密集调整原有募投方向,将资金从通用芯片研发转向场景化解决方案,形成 " 精准取舍、聚焦价值 " 的调整特征。其中北京君正的调整尤为典型 —— 将原 " 车载 ISP 芯片 " 项目变更为 "3D DRAM 芯片研发 ",该决策与全球存储市场复苏趋势形成呼应,公司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明确提及存储芯片在汽车、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增长潜力,此次转向直接对接 AI 与智能汽车对高性能存储的迫切需求,其在研 3D DRAM 技术更成为支撑端侧算力爆发的关键布局。

炬芯科技与中科蓝讯的调整则凸显 " 资源集约与效率提升 " 的逻辑:炬芯科技于 2024 年审议通过超募资金优化方案,将 1.22 亿元资金追加至 " 智能蓝牙音频芯片升级 " 及 " 超低功耗 MCU 研发 " 两大项目,并将实施周期延至 2025 年底,通过集中资源强化 AIoT 场景的核心产品竞争力;中科蓝讯在 2025 年 8 月公告中明确对部分募投项目实施结项与延期,将节余资金统筹用于高潜力领域,与行业 " 减少通用投入、聚焦细分场景 " 的调整方向高度一致。

从整体变更方向看,资金呈现 " 三维聚焦 " 特征: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侧重低延迟算力芯片研发;在智能驾驶领域,加码车规级存储与感知芯片;在 AIoT 领域,集中投入超低功耗解决方案,这与 Future Market Insights 预测的边缘 AI 核心增长场景完全重合。这种调整并非简单的资金转移,而是技术路线的战略校准——如炬芯科技聚焦蓝牙音频与 MCU 的协同开发,正是瞄准 AIoT 设备 " 连接 + 计算 + 低功耗 " 的复合需求,体现出从 " 技术研发驱动 " 向 " 场景需求牵引 " 的深刻转向,通过垂直领域的资源集中提升商业化效率。

战略选择演变: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竞争的实践路径

结合资本运作轨迹与企业具体动作,8 家企业的战略逻辑已完成三重关键转变,与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布局思路形成呼应,且每个转变均有明确实践支撑:

(一)从"技术跟风""自主可控":强化核心技术自主权

早期企业多聚焦单一芯片性能对标,2025 年资本动作则凸显技术自主权追求。一方面,富瀚微、晶晨股份等通过港股 IPO 募集资金加码核心 IP 研发,减少对外部技术授权的依赖;另一方面,国科微收购中芯宁波掌握 MEMS 制造能力、星宸科技控股富芮坤获取射频技术,从 " 设计依赖外部技术 " 向 " 核心环节自主掌控 " 转型。这一转变与蚂蚁集团布局芯片以突破技术封锁的逻辑一致,体现出企业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觉醒,从 " 跟随式创新 " 转向 " 自主式突破 "。

(二)从"硬件单点""生态闭环":构建全链条协同能力

资本流向从单一芯片制造向 " 算力 + 存力 + 连接 " 全链条延伸,形成端侧 AI 核心环节的全覆盖:在算力端,通过并购 NPU 企业强化多模态处理能力;在存力端,北京君正布局 3D DRAM 芯片解决存储瓶颈;在连接端,富瀚微、晶晨股份通过投资或收购补充 Wi-Fi、蜂窝通信技术;在软件端,并购获取模型优化工具与部署套件。

这种布局侧重于生态协同,以炬芯科技、中科蓝讯等企业的产业基金为纽带,串联起 " 硬件设计—制造—软件工具—场景应用 " 各环节,通过系统能力构建竞争壁垒,摆脱 " 单一硬件厂商 " 的盈利局限。

(三)从"通用市场""场景深耕":聚焦垂直领域价值挖掘

募投项目变更与参股标的选择共同指向场景聚焦,且各场景形成差异化布局策略: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侧重低延迟算力方案,匹配工业设备实时响应需求;在智能驾驶领域,北京君正、安凯微等强化车规级芯片可靠性,对接自动驾驶传感器数据处理需求;在 AIoT 领域,中科蓝讯、晶晨股份突出芯片能效比优化,适配终端设备低功耗特性。

这种细分场景深耕策略,既回应了边缘 AI" 从云端下沉到设备端 " 的技术迁徙趋势,也通过场景绑定提升客户粘性——例如国科微的滤波器技术可直接配套车载雷达,富瀚微的 Wi-Fi 芯片嵌入智能家居设备,实现 " 技术—场景 " 的深度绑定,避免陷入通用芯片的价格竞争。

未来布局趋势:锚定三大核心方向,匹配行业发展浪潮

基于当前资本运作逻辑与企业实践,8 家 A 股端侧 AI 芯片公司的未来布局将呈现清晰的战略聚焦,与全球端侧 AI 发展浪潮同频:

(一)技术层面:聚焦"高能效 + 多模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资本将持续流向 NPU 架构升级与存算一体技术,未来重点突破两大方向:一是生成式 AI 驱动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实现视觉、语音、手势等多任务协同处理,匹配安凯微投资的视觉大模型团队技术方向;二是通过存算融合技术提升能效比,解决端侧设备 " 低功耗 + 高智能 " 的核心矛盾。这一方向与 Kinara、Perceive 等国际企业的技术演进路径一致,且依托国内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有望在局部领域实现技术赶超。

(二)生态层面:构建"芯片 - 算法 - 场景"协同,降低应用门槛

企业将通过投资公司持续布局 AI 模型压缩、边缘部署平台等生态伙伴,以中科蓝讯、炬芯科技的产业基金为载体,吸纳更多细分领域创新企业,形成 " 芯片硬件支撑—算法模型优化—场景应用落地 " 的正向循环。同时,借鉴恩智浦 " 处理器 +NPU+ 安全软件 " 的整合经验,强化生态内技术协同——例如将富瀚微的通信芯片、星宸科技的射频技术与边缘 AI 算法工具联动,为客户提供 " 开箱即用 " 的解决方案,降低端侧 AI 应用开发难度,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三)市场层面:"国内深耕 + 全球突破"双线并行,拓展增长空间

在国内市场,企业将依托募投项目聚焦工业、车载等政策支持领域,对接 " 东数西算 " 工程带来的算力基建需求——例如工业自动化芯片匹配智能制造升级,车规级芯片响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在全球市场,通过港股上市搭建国际资本平台,借助参股企业的海外渠道实现技术输出,复制高通在全球 AIoT 市场的扩张路径,重点开拓东南亚、欧洲等 AIoT 渗透率提升较快的区域,将国内成熟的 " 技术—场景 " 解决方案推向全球,形成 " 国内市场保基本盘,海外市场拓增量 " 的格局。

结语

2025 年 1-9 月的资本运作轨迹与企业实践清晰显示,A 股端侧 AI 芯片企业正从 " 技术追随者 " 到 " 生态构建者 " 的战略蜕变。从富瀚微、晶晨股份的港股 IPO 融资,到国科微、星宸科技的并购整合,再到北京君正的募投项目调整,企业正以资本为杠杆,在技术自主、生态协同、场景深耕三大维度持续突破,在全球端侧 AI 竞争中抢占战略主动权。

未来,随着 " 技术自主化、生态系统化、场景专业化 " 布局的深化,这些企业不仅有望在边缘 AI 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更将凭借全链条协同能力与垂直场景优势,成为国产芯片从 " 替代 " 到 " 引领 " 的重要力量,推动国内端侧 AI 产业从 " 单点突破 " 走向 " 系统领先 "。

(校对 / 邓秋贤)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芯片 ai 基金 a股 半导体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