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学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并成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自然博物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其实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实现广泛的参与。不论是中小学、大学,还是幼儿园,书本中所谓的应试内容,如果能使学生萌发出的好奇与兴趣,唤起他们内心对知识的主动求索、鼓励他们实施主动的探究,那么素质教育便水到渠成。从更长远来看,校园如果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将科学传播与博物精神贯穿在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中,势必能够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博物精神作为脉络,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从人类整体的发展历史来看,正是因为智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好奇与兴趣、求索与探究,才使得在这个物种自 20 万年前在非洲诞生后,从距今 6 万年前开始,在十分短暂的时间内,从非洲的故乡走遍全球,超越了以往其他人类家族的物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总结,最终催生了智人在数千年前开始建立真正的文明,并最终随着对于自然认知的不断深化,在最近的数百年间真正产生了科学,并以此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且,在生命世界中,只有人类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将个体经验,从口口相传开始相互学习,其目的正是为了认识与了解自然万物,将对自己有利的为我所用。现代博物馆的起源正是最初博物爱好者收集自然万物的好奇柜。当下,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博物文化也在复兴。
事实上,当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在人生各个阶段所学习的,正是人类从数万年到数千年前、再到最近数百年间,所积累的对于自然界认知识的精华。但是,随着学科分工的日益精细,对于中小学而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已经习惯于科目与科目之间的分离,不同课程之间的体系差异只会随着年龄增长愈发细致。
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学校教育中与科学直接相关的学科教学内容,很容易陷入一种愈加专业化与公式化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安排,若从科学的发展脉络来看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以此来学习科学知识、理解一门学科,恐怕还远远不够。科学的本质就是认知身边的自然世界,倘若受教育者与自然世界割裂,就无法体验到科学的实质,那么中小学生所受到的科学教育一定是不完整的,也很容易在学习后被遗忘。
如何才能在如今的教育中更好地实现科学传播、树立博物精神?
科学教育最佳起点是最可能被忽略的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与中小学最大的不同是,这一阶段教育的主题内容是调动身心、启发兴趣,这为博物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在这一阶段,家长和老师能够开拓孩子在大自然中的视野,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博物精神,以及对于科学现象的好奇,就能更好地引发进一步的求索与探究。
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鼓励孩子从书本出发,走进户外环境,多接触自然、观察自然。哪怕只是有限空间中的那些常见的花草和昆虫,也能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自然世界中生命的真实存在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于世界的探索欲,这是单纯的书本讲解所不能比拟的。即使是如今高度发达的电子设备、AI 工具,也不可能替代身边活生生的自然世界。
幼儿园或学校完全能够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自然类小博物馆或者博物展厅,甚至只是建立一个与自然相关的观察角、收集角,带领孩子们进行鸟类、昆虫、植物等自然观察活动。这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 " 好奇柜 ",在激发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启蒙了自然保护意识,也为未来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作者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