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01
10 月 15 日,萨莉亚日本总部公布了 2025 财年(2024 年 8 月 31 日 -2025 年 9 月 1 日)业绩报告。
图|来源网络
在日本经济增长持续疲弱、全球餐饮行业普遍面临成本压力的背景下,这份报告依然交出了稳定且漂亮的数字——合并营收 2567 亿日元,同比增长 14.3%;营业利润 154 亿日元,同比增长 26.7%;净利润 111 亿日元,同比增长 37.4%。
这是萨莉亚连续第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财报显示,公司盈利增长的关键来源于供应链整合、门店模型效率提升以及海外市场的稳步扩张。其中,中国市场成为贡献最大的海外板块。
截至 2025 财年末,萨莉亚在全球共有 1682 家门店,其中中国区 620 家,营收 551 亿日元(约合 25.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5.6%。
这意味着,在全球门店总量中,中国区门店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但利润贡献却远高于这一比例。
这个增长放在当下的中国餐饮行业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
过去两年,国内餐饮的主旋律是 " 增长放缓 "。从茶饮到中式快餐,从中餐连锁到火锅品牌,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谈成本、谈降本、谈焦虑。
公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餐饮企业的整体利润率平均不足 4%。
海底捞利润恢复但毛利率下降,九毛九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 21%,太二酸菜鱼的开店速度大幅放缓,西贝、外婆家等中端品牌甚至主动关闭部分城市门店。
连锁餐饮一度被认为是 " 抗周期 " 的行业,也在这轮波动里失去了安全感。
但就在这样的周期中,萨莉亚交出了一份稳得惊人的报表。它的客单价没有上升,营销费用仍维持在低水平,门店平均营收稳步上升。而且,它的扩张节奏并没有依赖加盟。
在一个讲情绪、拼流量,打价格战的餐饮时代,这家公司靠效率和成本维持增长。
它的存在几乎在提醒整个行业:餐饮可以不靠风口,也能长期赚钱。
02
要理解萨莉亚的逻辑,必须从它的出身说起。
1967 年,创始人正垣泰彦在东京郊外开出第一家门店。
那是一个日本餐饮业高度分散的年代,小餐馆依赖手艺与口碑生存,价格波动大、效率低、员工流动性强。
正垣的背景并不是厨师,而是食品工程师。
他坚信,餐饮如果想做成产业,就必须像制造业那样追求效率与可控。
这家小餐馆最早的名字叫 " 萨莉亚意大利食堂 ",正因为它设计的不是菜单,而是流程,从点单到出餐,每一步都要被量化,每一个动作都能被替换。
90 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整个消费市场进入 " 低价时代 "。
无数中端餐饮倒下,但萨莉亚反而逆势扩张。
它从那时起确立了今天仍在沿用的基本逻辑:在自建工厂里完成 80% 的食品加工,门店只负责简单制作和装盘。
这意味着,厨师被流程取代,味道不再依赖个人。系统的稳定性取代了人的经验。
到 2000 年以后,萨莉亚陆续建立了十余座食品工厂和物流中心,形成覆盖日本、中国、澳大利亚的 " 食品工业网 "。
这套体系的威力在 2025 财年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报告中,公司披露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约 18.8 亿日元压力,但通过自制与流程调整抵消了 12.5 亿。也就是说,在通胀周期下,它依然能维持低价。
更值得注意的是,萨莉亚的价格稳定并不是牺牲利润换规模。它的利润率在过去五年持续上升。这在全球范围内极少见。
在多数品牌依赖 " 产品创新 " 拉动销量的背景下,萨莉亚几乎不做新品。它一年推出的新菜单不超过三款,整体菜品更新率低于 10%。稳定成为萨莉亚的一种战略选择。
因为在它的模型中,所有变化都是风险。
这家公司内部有个著名的口号:" 我们不靠想法赚钱,我们靠重复赚钱。"
03
萨莉亚在中国的经营模型,是这种系统化思维的延伸。
自 2003 年进入中国以来,它始终维持直营模式。没有开放加盟,也没有采用合伙制。
所有门店从选址到装修、设备、培训、运营、供应,全由总部统一。
这套系统被许多中国餐饮人称为 " 工业级连锁模板 "。它的优势在于极高的组织效率。
萨莉亚中国区门店的人员配置被控制在极限水平:一间 250㎡左右的门店,平均只有 3 到 4 名正式员工(店长、副店长、主管、见习主管),再配 8 到 15 名小时工,正式与兼职比例约 1:4。
不同于多数中餐品牌,萨莉亚的用工制度并不是 " 临时用工 ",而是完全纳入劳动合规体系,五险一金实缴、法定 167 小时工时、节假日加班费足额支付。
这意味着,它在不依赖灰色操作的情况下实现了行业顶级效率。
以财报和门店模型推算,萨莉亚中国区平均单店年营收约 700 万元。折算后,人效约 58 万元 / 人 / 年,坪效约 2.8 万元 /㎡。这两个数字几乎是行业顶点。
相比之下,海底捞人效约 40 万元,九毛九集团约 35 万元,茶饮品牌普遍在 30 万元以下。而更关键的是,这个高效率不是通过强压劳动密度获得的。
萨莉亚把门店前厅和后厨运营拆解成 8 个标准岗位:端盘、清台、收银、传菜… …每个岗位只负责两三个固定任务。
这样一来,培训效率极高,新人三天上岗。任务单一、动作可替代,使得员工流动不再影响门店质量。
这种极端分工带来的稳定,也让它能做到 " 全员合规 "。
在中国本土餐饮企业中,能同时实现低人力成本与合法工时的公司几乎没有。
萨莉亚的存在既反逻辑,也反人性。
04
萨莉亚的经营逻辑,是对 " 中式连锁逻辑 " 的彻底对照。
中国餐饮的连锁化大多建立在 " 人 " 的信任上:合伙制解决资金,师徒制解决培训,赛马制解决激励。
这套 " 三制合一 " 的结构在早期有效,但当规模超过千店后,制度边界被迅速撞到。
萨莉亚则几乎是去人治的极端版本。它没有合伙人,也没有加盟商。每一家门店都是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人资产。总部掌握完整的供应链、物流、菜品定价和选址。
在这样的模型下,店长的权力被大幅削弱。他们不负责决策,只负责执行。绩效考核由数据决定:出餐时间、翻台率、废弃率。数据直接反馈到总部系统。
萨莉亚中国区的翻台率稳定在 5.5 次 / 天,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 3.8 次。租金控制在销售额的 8% 至 10%,远低于国内连锁餐饮的 15%~18%。这种组合让利润结构极其稳定。
更重要的是,它在长期内维持了 " 成本和效率的对称 "。大多数企业在规模扩张后,会因为人力、培训和管理成本的上升而效率下降。
萨莉亚的结构避免了这个陷阱。因为系统自动替代了经验。
这种体系对中国餐饮的启示是根本性的。连锁化不是开更多店,而是让每家店的利润模型都能被复制。
而能被复制的前提,是系统化。
05
2025 年的萨莉亚,是整个餐饮行业的一种参照。它让人看到一种不同于流量、概念和资本的增长方式。在多数品牌追求短期爆发时,它靠流程和结构获得长期复利。
低价只是表象。真正让它稳定增长的,是背后的效率系统——自制工厂、稳定供应、标准化培训、合理用工、保守选址。这些看似枯燥的环节,构成了它的护城河。
萨莉亚证明了一件事:在餐饮这样一个竞争激烈、成本敏感、消费者理性的行业里,结构优势比营销更重要。
当别人把注意力放在讲故事上,它在算账。当别人忙着寻找爆款,它在调整流程。
它不依赖单一产品,不依赖市场情绪,也不依赖资本输入。靠着一个经过几十年打磨的系统,它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盈利。
对陷入焦虑的中国餐饮人来说,这家公司的存在提醒大家,真正值得学习的永远是效率和成本。
餐饮的尽头或许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可能是萨莉亚。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