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世界 前天
学者施展:在行走中重读历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BAZAARMEN 芭莎男士 Author 芭莎男士新媒体

施展永远记得在新疆喀什的一次旅行。他站在一处古遗址的城墙上,望着眼前帕米尔高原延伸出去的三座大山,在他面前缓缓展开的震撼图景。他说,即便是普通游客,面对那样壮阔的美景依然会赞叹不已,但是作为历史研究学者,在了解了更多历史背景后,在那一刻,他感悟到了与几千年前历史交汇的一瞬,由此生出的震撼至今令他印象深刻。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的教授,施展不仅研究历史,也喜欢到处走走。他深信抵达第一现场能帮助他更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一年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至今去过 30 多个国家,走遍国内 100 多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跟普通旅行不同的是,他有着历史学者独特的行进路线,比如重走河西走廊、从榆林到包头的阴山胡马线等等,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究一个地方是如何参与到整个中国历史的演化过程的,试图从现存历史遗迹的草蛇灰线里,探究历史的演化脉络。

2018 年,他出版了新书《枢纽:3000 年的中国》,2024 年这本书又增订再版。书中详细讲述了他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史观。施展多次阐述他看待中国历史演化的关键视角:中国史是中原、草原、高原等几大地理板块相互融合的演化史,它们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共同构建了从未中断过的中国文明史。

施展重新梳理了中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华文明发展的新视角,该书出版后在学界内外引起了很多讨论。

近期,他的又一部新作《河山》即将面世,在这本新书中,施展依然带着他的 " 大历史观 ",从几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山,如昆仑山、阴山、祁连山等出发,以山河为中心,用雄壮的笔调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他尝试摆脱中原视角,摒弃以长城分内外,努力讲述完整的 " 中国历史 ",而不仅仅是 " 中原历史 "。

Q: 即将出版的《河山》,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A: 这本书跟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有关。我们过往对中国历史的讨论往往把它聚焦在中原,但是在我看来远远不够,就像我前面反复说的,中国史是几大地理板块相互融合的演化史,我想超越中原视角来写一个完整的 " 中国历史 ",而不仅仅是 " 中原历史 "。

在写作的时候,我找了一个特定的切入角度,首先我想去观察历史演化发展的驱动力,也就是一种异质性人群之间的彼此碰撞。这种异质性如何来的呢?我们发现大的气候差异产生了游牧和农耕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由此演化出不同的组织形态,不同的观念系统,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财政、军事逻辑等全都不同。而气候差异是因为有大山的存在,阻挡了水汽流动,放大了气候差异。所以,第一个命题就是,大山带来差异,差异会带来交往动力。

而大山旁边一定会有水,水在大山里切割出一些通道,水就会带来流通,带来交往的可能。而这些通道两端的异质性人群,一定会在两端设置重镇,我们今天知道的很多大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些重镇。所以我可以以山水关系为线索,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而且,这些大山跟长城的走向大致重合,我们过去看历史、写历史的时候,长城是作为一个北部的边界来被理解的,但在我的写作中,长城不再是北部的边界,长城仅仅是中原的北部边界,从整个中国的角度看,长城是中心,更准确的说,我是以长城所途经的那些大山作为中心视角重新梳理中国历史。

Q: 你去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令你感到震撼的一些瞬间?

A: 这个纯跟我个人的研究兴趣有关,有一个地方给我留下了一种特殊的震撼。在新疆喀什下面的塔什库尔干,那里有一个蒲犁国遗址,那个古城的城墙都还在,当我站在那个古城的遗址上,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望去会发现,正前方是昆仑山,右手边是喀喇昆仑山,左手边是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往外伸展的几条大的脉络线索,在那一个地方都能同时看到,那个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

因为我长期研究历史,古代中国史是中原、草原、西域高原几大地理板块一起构成的一个庞大体系。我站在那个地方同时看到这三条世界级大山。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古代中华秩序彻底崩溃之后,能驱动中华秩序重新站起来、让文明重新获得涅槃的是佛教,而佛教依赖的一系列传播路径,就是依靠这几座大山之间的通道,从西域大规模流向中原,而现在,这些路径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包括河西走廊。我经常说,你站在长安洛阳这些地方,你能理解的仅仅是中原,你只有站在河西走廊,你理解的才是真正的中国。河西走廊之所以吸引我,就在于它能连接起中原、西域、草原、高原这几大地理板块,在这个地方你能同时感受到中国这几大板块之间彼此冲撞以及相互触动相互融合,最后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让中国凝结为一个大中国。站在河西走廊最容易直观感受这一点。

Q: 对您而言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行万里路 " 对你洞察当代社会、做学术研究有什么样的影响?

A: 很多东西是你不到现场看根本想不到的,在书中没有讨论过的问题,只有到了现场才能发现。举个例子,我曾经跟朋友走过一次阴山胡马之旅,就从陕北榆林出发,一路到包头。在包头看了秦长城,你从汉人视角看长城就觉得 " 还行吧 ",但是我心念一动,我要从北往南看,以匈奴人的视角再看一下长城,你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因为汉人视角的长城就是一个相对和缓的坡度,看上去一点都不突兀,你觉得你想爬上去也不难,但是从匈奴人的视角看,发现长城把山形地势完美地借用过来了,那种凌厉的山势、居高临下的威严感,你会对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有特别强的感受。

Q: 你也谈到过工业革命带动科技进步,让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这两年 AI 渗透进人类的方方面面,你怎么看 AI 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你使用 AI 工具吗?

A:AI 对我写作帮助很大。比如我在阐述一个理论的时候,需要寻找一些合适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把它引出来。有时候我就会问问 AI 有没有可用的历史案例,这样比我自己搜肠刮肚地想要方便很多。有时候在我写作的时候,我也会做各种时空的蒙太奇,东边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同时西边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然后这几百年后,西方发生的那件事将以什么方式影响到东方,这种时空蒙太奇来回切换。所以我需要寻找两边看上去很有戏剧性同时又彼此之间有共振、时代又差不多的一些案例。利用 AI 可以迅速帮我把这些东西找出来,基于它的这些提示,我去做整合。

Q: 你有 AI 焦虑吗?担心会被 AI 取代吗?

A: 我一点都不担心 AI 会取代我,因为我要检索什么、我需要用什么,只有我把问题提出来,AI 才会去做这些工作,AI 现在还没有这种问题意识,AI 反而成为我一个强大的工具,让我在发挥我的问题意识寻找答案的时候效率更高了。

所以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用 AI 的时代,人与人就要看谁在提问题方面的能力更强了,而提好问题的能力,首先取决于你个人的见识和想象力。

Q: 接下来你还会专注于探索哪些领域?

A: 除了研究中国史,我现在还在研究全球经济,更准确一点是研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结构化位置。这几年随着贸易战的展开,中国企业出海的方向变多了,在出海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未来是怎样一个演化逻辑,这些都是我未来想花大精力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策划:李祺

撰文:张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施展 the 准确 上海外国语大学 包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