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前天
年入2.5亿美元的AI硬件“黑马”Plaud回归国内,能否复刻海外增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 AI(人工智能)硬件赛道竞争白热化的 2025 年,成立不到三年、总部位于深圳的 Plaud 预计 2025 年总收入将达到 2.5 亿美元,并且,其 AI 纪要产品覆盖 170 个国家,出货量已超 100 万台。

" 刚开始主打海外,是因为之前创业的经验与观察。" 近日,Plaud.AI 合伙人、中国区 CEO(首席执行官)莫子皓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回忆起公司初期方向时称,团队曾通过搜索下载量高的软件发现,"Google Translate 下载量过亿却巨难用 ",而录音转写领域存在明显需求缺口," 这是我们看到的商机 "。

Plaud.AI 合伙人、中国区 CEO 莫子皓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梓桐 摄

公开资料显示,Plaud 以录音设备为切入点,曾推出全球首款且销量第一的卡片式 AI 纪要产品 Plaud Note 以及可穿戴式产品 Plaud NotePin。通过在海外小试牛刀,Plaud 今年 9 月正式选择回归国内,并随即将 AI 录音设备价格卷至 " 百元级 "。

" 产品在海外成功,但 14 亿中国人有需求,不服务就不合理。" 莫子皓强调,Plaud 创立第一天,就定位为一家全球化公司,国内庞大需求亦是团队关注的重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的 AI 硬件市场已经杀成 " 红海 ",诸多大厂如阿里钉钉、科大讯飞,创业公司 " 出门问问 " 等以更低的价格席卷而来,Plaud 的海外打法在国内能否奏效?尤其面对国内用户软件付费意愿低的现实,又能否在定价与竞争环境更复杂的背景下,平衡功能创新与市场接受度,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生存之路?

" 硬件靠投放很难持续 "

" 事实上很多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对话,之前没被记录,没变成比特世界可用的信息,现在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内容。" 当被记者问及当初创业选择这一赛道的动机时,莫子皓如此回应。

除了用户痛点,产业环境与竞争格局也让 Plaud 坚定了出海方向。

莫子皓告诉记者,团队此前发现了深圳强大的硬件制造能力,他们同时观察到,五年前不被看好的一些硬件公司,如今毛利率依然坚挺。此外,海外市场的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基于这几点,团队决定优先在海外发展硬件业务。

纵观 Plaud 在海外市场上的表现,官方数据显示其不到两年就实现 100 万台的销量。不同于大量同类产品的 " 投流 " 增长路径,莫子皓向记者表示,公司主要的增长方式是口碑传播,在他看来," 硬件靠投放很难持续。" 莫子皓认为,口碑的核心在于产品体验的稳定,"(产品)长得很好看,加上大模型功能,口碑传播就这样起来了。销量增长比较平稳,没有大起大落。"

" 大模型产品用 1 次很惊艳,用 10 次保持 80 分,用 100 次保持 60 分很难,我们基本上用 100 次还能保持 80 分。" 莫子皓如是称," 这是投入很多工程能力保证的,功能虽不那么花哨,但核心功能都能保证,不会出现奇奇怪怪的问题。"

对于外界将其产品定位为 " 办公场景 " 的说法,莫子皓表示不认同:" 并不只是聚焦办公场景,在中国用飞书会议就很好,我们要卖得好的核心,一定不是这些场景。全世界对于对话、offline context(离线场景信息)收集、大模型使用的需求是相同的。除了语言翻译,我们没为任何国家做功能上的本地化调整,在中国也只是调整了支付、登录和大模型,功能没改。"

同时,他也澄清了对 " 电话录音 " 功能的误解:" 海外苹果手机用户通话没法录音,媒体报道得多,但从真实数据看,电话录音场景极小。"

进军国内市场,AI 硬件想象空间有多大?

尽管在海外小有成就,登陆国内市场后,Plaud 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用户软件付费意愿低的现实。

" 这个没法回避,国内 C 端用户软件付费意愿没那么强。" 莫子皓坦诚向记者表示,公司专门为此会在定价上做调整:" 用的是国内大模型,我们没有避讳。同样是 ASR(自动语音识别),国内中文模型效果可能更好、成本更低,大模型和转写服务都更便宜,所以定价有下降空间,中国区的定价会适度降低。"

但他否认 " 国内靠硬件赚钱 " 的说法:" 不能这样说,我们还是看重软硬结合的价值 "。莫子皓同时表示,国内市场的目标并非短期销量," 中国区没设销量目标,更多希望做有品牌、有深度的产品 "。

图片来源:Plaud Al 公众号

不过,国内市场开局确实超出预期:"9 月 22 号开售以来,销量比我们设定的预期高,第三天就登上全品类销量榜首了。线下渠道的热情比想象中的高,很多机场店主动来谈合作,已经卖了不少台,我也挺惊讶。" 莫子皓表示,公司并不贪心做大市场份额,核心是做好产品," 中国市场份额和最好的产品不一定相关,慢慢发展就好 "。

对于国内的激烈竞争,莫子皓并不避讳:" 团队是最大优势,这个优势很明显。我们是一个四百多人的团队,在全世界有很多办公室;别的公司可能就一个总监带几十人做这个业务,投入量级完全不一样。核心在于信念,对对话场景、大模型领域的信仰程度不同,更好的团队、更大的资源投入,能持续拉大差距,这是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他进一步解释产品难以被复制的原因:" 厂商抄得再快,抄的也只是硬件外观不是软硬结合的核心能力。现在我们的产品是‘软硬结合 + 大模型’,大模型人才成本高,白牌厂商根本做不了大模型算法。这不是做得好不好的问题,是能不能做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觉得有太大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 Plaud 的海外发展中,也借力了亚马逊云科技(AWS)的合作。Plaud.AI 合伙人、后端研发负责人刘占坤告诉记者:"2023 年底刚接触云服务时,作为创业公司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没技术支持,遇到问题时解决效率很低;二是需要 GPU(图形处理器)卡用于模型推理,但因为公司体量小,根本拿不到所需资源。"

莫子皓表示,亚马逊云科技的价值不仅在资源层面,在合规方面其基础设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要在海外做合规,欧洲不能用某些服务,美国对中国公司也有顾虑,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做数据存储区域的划分。" 与亚马逊云科技进行合作,就不用在这方面额外投入精力,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安全即可。

面对 " 产品是否会被手机取代 " 的疑问,莫子皓明确表示:" 我觉得不会,要是产品能被抄袭、替代,早就对我们有影响了,现在完全没受影响。" 产品形态上,团队也有长远规划:" 一般不做市面上已有的东西,现有的产品不是最终形态。未来还会有新形态,但具体做什么现在不方便说。"

技术合作上,莫子皓称公司采取的是开放策略:" 针对每个语种,我们会选择市面上最优秀的服务,比如国内 ASR 厂商,哪个在特定场景下评测效果最好就选哪个。大模型用的是 BYOK(Bring Your Own Key,自带密钥)模式,ASR 部分基于 Amazon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Amazon EKS)部署集群,因为 Whisper(一种自动语音识别)不是简单的模型,有很多前处理、中处理和后处理环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用同类服务,我们的 Plaud 版本体验更好——中间有很多用户不了解的前置处理步骤,微调也是基于这个部署架构,除了推理功能,还有系统逻辑在支撑。"

展望未来,莫子皓表示:" 我们不追求市场份额最大,而是希望成为最好的品牌。符合逻辑的情况是,做得最好的产品往往价格也最高,但最贵的产品不一定卖得最好。不过,我们会坚持做最好的产品,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合伙人 ceo 深圳 首席执行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