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空的营销启示录 前天
别再用小字游戏,消耗用户的信任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文 |  寻空的营销启示录

最近,汉堡王一则温馨可爱的婴儿广告在美国引发争议。广告画面中,宝宝们对着父母手中的汉堡垂涎欲滴,配上 " 这很自然 ( It's only natural ) " 的广告语,让人会心一笑。

然而,当人们将视线移到海报最底部的角落,一行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字才揭示了谜底:所谓的自然,并非指汉堡食材的天然,而仅仅是婴儿渴望食物的自然反应。人们瞬间觉得被耍了。

这种 " 大字吹牛,小字免责 " 的戏码,我们已经见多了。

前段时间,小米就因其炉火纯青的 " 小字艺术 " 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小米为其产品冠以 " 逆光之王 " 的称号,却用不起眼的小字解释这仅为 " 产品设计目标 ";宣传汽车 0-100 公里加速性能,却在不显眼处标注 " 不含起步时间 "……

广告的魅力,本应在于用精妙的创意与消费者达成情感共鸣。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告却像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智力游戏,而消费者,往往是那个被戏耍的对象。

01  小字游戏,广告界存在已久的顽疾

广告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一定程度的夸张和修辞不可避免。然而,当这种艺术走向极致,就催生了小字游戏这一行业顽疾。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广告主深知,必须用最直接、最夸张的承诺才能在瞬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而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小字,便成了让这些夸张承诺合法化的工具。

这套策略之所以屡试不爽,本质在于它精准地利用了人类认知的心理弱点。丹尼尔 ·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大脑的决策过程分为系统 1(快思维)和系统 2(慢思维)。小字游戏正是针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醒目的大字标题、冲击性的视觉元素、煽动性的情绪氛围,无一不在激活我们依赖直觉、经验与情感的快思维,让我们在瞬间产生 " 哇,太好了!" 的冲动。而角落里那些枯燥、严谨、需要费力阅读的小字,则要求我们调动耗能且迟缓的慢思维去分析理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会不自觉地跳过第二步。

对广告主来说,这几乎是一种低风险、高回报的营销操作。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实践中,只要广告主在页面上放置了声明,通常就被认为履行了信息披露的义务,监管机构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有没有写,而不是字体有多大。

因此这种策略既通过夸张的宣传有效刺激了销售,又通过不起眼的小字降低法律风险。

于是,我们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广告:

" 免费 " 的旁边,小字写着 " 仅限首月,次月自动扣费 "。

"0 首付 " 的下面,小字注明 " 须预缴相当于三个月租金的保证金 "。

" 全场商品 3 折起 " 的角落,小字补充 "3 折起指部分旧款,详情请询店员 "。

这种玩法并非新鲜事物,在广告业更发达的欧美市场,早已成为常规操作。

Virgin Media 曾在英国推出 "Faster for a fiver"(五镑就能更快)的广告,在报纸中用极小的字体载明限制条款。广告主打价格和速度,但细节几乎没人能读清。最终英国广告监管机构认定该广告具有误导性。

澳大利亚零售巨头塔吉特,在广告中用大字宣称所有服装都有 25% 至 40% 的折扣,但小字却排除了内衣、袜子等品类,最终被法院判定误导消费者。

戴尔的广告则更绝。2011 年,戴尔在英国报纸上宣扬其 XPS-15 笔记本电脑是 " 地球上最薄的 15 英寸 PC"。然而,最下面的小字却表明,这是与宏碁、华硕、惠普、联想、微星、三星、索尼和东芝等品牌的机型进行比较。" 并未与苹果或其他未列出的制造商进行比较 "。

02  小字游戏,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

从短期来看,小字游戏似乎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捷径。但若将时间线拉长,这种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上的抖机灵,无异于饮鸩止渴,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远比想象中更为严重。

●误导消费者,破坏信任

小字游戏最直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消费者的公然误导。绝大多数消费者是基于对品牌的初步信任,才被大字宣传所吸引。他们不会预设自己需要像审阅法律合同一样,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字里行间的陷阱。

当他们完成购买,却发现实际体验与宏大承诺相去甚远时,那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会瞬间摧毁之前建立的所有好感。

比如,很多人 " 免费订阅 " 某个服务时,并不会注意到角落里那句 " 月底前需手动取消 "。结果到了第二个月,被自动扣费,却怎么也找不到扣款来源。消费者的心理落差极大,从占了便宜变成被坑了,信任就在这一刻断裂。

当消费者一次次被这样的创意所伤, 他们会变得愈发警惕、多疑,对所有的营销信息都预先打上问号,久而久之,他们对于广告和品牌的整体信任便会持续流失。

品牌信任,是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苦心经营的结果,而小字游戏却在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将其快速消耗。

●舆论反噬与信任危机

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不公与欺骗都难以长久隐藏。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有消费者发现问题并将其曝光,积蓄的公众不满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巨大的舆论反噬。

品牌会发现自己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媒体口诛笔伐和网友集体声讨的对象。此时,当初那行试图免责的小字,在众目睽睽之下,反而成了品牌精于算计、缺乏诚信的铁证。

为了平息风波,品牌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公关成本,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伤,远非一次营销活动所带来的短期收益所能弥补。

信任是一种慢变量,它建立很慢,但瓦解往往只需要一件小事。

●行业公信力被稀释

小字游戏的危害从不局限于单个品牌。它会迅速扩散并稀释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当一家企业通过这种取巧的方式获利,而同业的其他坚守诚信的企业却因此失去市场份额时,便会产生可怕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守规矩者反而吃亏,这迫使更多企业不得不降低道德标准,加入这场 " 向下看齐 " 的竞赛。

一旦整个行业都弥漫着这种风气,消费者将无力分辨孰是孰非,最终只能选择丧失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最近的小米 " 逆光之王 " 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争议一出,公众的讨论焦点迅速从小米一家公司,蔓延至对整个手机行业宣传话术的审视。大家开始拿着放大镜去检查其他品牌的广告,从此,消费者在购买任何手机时,都会更加谨慎,甚至预先带上不信任的有色眼镜。

结语:品牌要戒掉小字游戏

" 小字游戏 " 或许能带来短期的销量和曝光,但它消耗的,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信任。在注意力极度稀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今天,品牌真正的竞争力,不再是说了什么漂亮话,而是说的话值不值得信。以下是三个忠告:

从法律合规到道德合规。

法律是底线,但绝不是天花板,仅满足于合法,但没有道德,也必定被消费者抛弃。一个广告出街前,应该问一句:" 如果这行小字放在广告上,自己和家人能接受吗?" 如果连品牌自己都觉得理亏,那就不该让消费者去买单。

正如大卫 · 奥格威所说:" 不要设计那些你甚至不愿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

从我能说什么到用户需要知道什么。

小字游戏往往源自以自我为中心的营销逻辑:我能怎么说、怎么包装,才能让用户心动。但真正有价值的传播,应该反过来想,用户真正需要知道的是什么?

把必要的信息放在显眼的位置,而不是藏在角落的小字里,才能赢得真正的信任。消费者不是因为被忽悠而喜欢品牌,是因为被尊重而信任品牌。

从短期流量到长期信任。

小字游戏,本质是一种短期的流量思维,靠夸张承诺吸引眼球。但品牌价值的核心,不在于你吸引了多少人,而在于有多少人愿意长期相信你。流量可以带来一次购买,但信任才能支撑一段关系。

品牌要想走得远,就必须戒掉这种小聪明,拥抱真正的透明与真诚。当信任变得越来越稀缺的时候,真诚就成了最好的营销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艺术 婴儿 汉堡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