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企业的核心资产
早已从 " 设备 " 变成 " 数据 "
客户信息、交易记录
研发成果、运营数据 ……
这些藏在服务器里的 " 数字金矿 "
一旦遭遇泄露、篡改或勒索
轻则面临百万级罚款
重则直接断送业务根基
但不少企业提起 " 做数据安全 "
总觉得 " 投入大、落地难 "
其实找对方向
也能 " 轻量化、精准化 " 落地
今天就从数据安全核心逻辑出发
给企业一份
可落地的操作指南
第一步:
先 " 摸清家底 ",别让数据 " 裸奔 "
很多企业做安全的第一步
连自己有哪些数据
存在哪里、谁在使用
都不清楚
就盲目买防火墙、装杀毒软件
相当于 " 家里没盘点清楚
就先给大门装了 10 把锁 "
根本防不住
内部泄露或精准攻击
正确的做法是
先做 " 数据资产梳理 ":
用自动化工具
扫描全业务系统
包括云服务器、本地数据库
员工电脑、移动硬盘
把数据按 " 敏感等级 " 分类
比如
" 客户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 "
属于敏感数据
" 公开的产品介绍 "
属于非敏感数据
给每类数据贴 " 标签 "
记录数据的 " 产生源头
存储位置、使用权限 "
比如标注
" 财务数据
——仅财务总监及 3 名专员可查看
——存储于加密服务器 "
重点盯紧 " 流动中的数据 "
员工通过微信传文件
外部合作方调用数据接口
远程办公时访问公司数据
这些场景
最容易出漏洞
要做到
" 每一次数据流转都有记录 "
比如:某连锁零售企业
之前总丢客户消费数据
后来通过资产梳理发现
有相当比例的门店员工
用私人 U 盘拷贝客户信息
却没人管控
梳理后
给敏感数据加了 " 拷贝预警 "
漏洞直接堵上
第二步:
按 " 场景设防 ",别搞 " 一刀切 "
数据安全
不是 " 一套方案包打天下 "
不同场景的风险点
天差地别
研发团队的 " 代码数据 "
怕被窃取
财务部门的 " 交易数据 "
怕被篡改
客服部门的 " 客户信息 "
怕被泄露
盲目上 " 全量防护 "
不仅成本高
还会影响业务效率
企业要针对核心场景
做 " 精准防护 "
——数据存储场景——
核心敏感数据必须 " 加密存储 "
比如用国密算法
加密数据库
即使硬盘被盗
数据也解不开
敏感数据
可做 " 脱敏处理 "
比如展示客户信息时
把 "138****1234"
代替完整手机号
——数据传输场景——
员工传文件、系统间传数据
必须用 " 加密通道 "
杜绝 " 明文传输 "
之前某金融企业
因为用普通邮件
传贷款合同
被黑客截获
导致上千客户信息泄露
——数据使用场景——
给员工设 " 最小权限 "
比如客服
只能看客户的基础联系方式
不能看完整身份证号
同时做 " 操作审计 "
员工删数据、改数据
都会留下日志
一旦出问题能精准溯源
就像某制造业企业
针对 " 研发图纸 " 这个核心数据
专门做了
" 权限 + 水印 + 审计 "
三重防护
只有研发组长能下载图纸
下载后图纸自带员工姓名水印
谁打开、谁转发都有记录
第三步:
别忘 " 人 " 的防线,漏洞常在内部
很多企业以为
" 数据安全是技术的事 "
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环——人
根据行业报告
大部分数据泄露事件
不是因为黑客多厉害
而是员工的 " 无心之失 "
点了钓鱼邮件、用弱密码
把公司数据存在私人云盘……
还有一部分
就是 " 内部恶意泄露 "
比如离职员工
拷贝客户数据卖钱
所以 " 人的管理 " 必须跟上
——定期做安全培训——
别搞枯燥的 PPT 宣讲
用真实案例更有效
比如给员工看
" 某公司员工点钓鱼邮件
导致服务器被勒索
全公司停摆 X 天 " 的视频
再教他们 " 如何识别钓鱼链接
怎么设置强密码 "
——建 " 容错机制 " ——
员工发现自己可能泄露了数据
别害怕被处罚
要鼓励他们 " 第一时间上报 "
某互联网企业
就有 " 安全上报绿色通道 "
员工误传数据后 10 分钟内上报
技术团队及时拦截
没造成损失
还免了员工的处罚
——离职 " 数据交接 " 要严——
员工离职前
必须注销所有系统账号
交还工作设备
技术部门要检查
设备里有没有拷贝敏感数据
同时回收数据访问权限
某医疗机构
因为离职医生带走
患者病历数据
不仅被罚款
还丢了合作资质。
其实数据安全的核心
不是 " 把数据锁起来不用 "
而是
" 在安全和业务效率之间找平衡 "
既不让数据变成
" 没人管的裸奔资产 "
也不让安全措施变成
" 业务的绊脚石 "
如果你的企业还在为
" 不知道数据藏在哪 "
" 防不住泄露风险 "
" 不知道从哪下手做安全 "
发愁
来源:重庆信通设计院天空实验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