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研究社 10-17
当AI与老人相爱,谁来为“爱”买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老人开始与 AI 谈情说爱。

近日,据美国媒体报道,新泽西州一名认知能力受损的老人在前往 AI 提出的 " 约会 " 途中不幸摔倒身亡。这款 AI 名为 " 比莉大姐 "(Big Sis Billie),由 Meta 公司在两年前推出,是一款生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

在 Facebook Messenger 上进行的一系列浪漫对话中,这个虚拟的 " 比莉大姐 " 不断向老人保证自己是真实存在的人,并邀请老人前往其公寓,甚至提供了具体地址。老人深信不疑,不顾妻子和子女的劝阻,坚持去见 " 她 ",最终酿成悲剧。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官方微博

这起案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 AI 陪伴机器人在商业与伦理之间的巨大张力。

近年来,AI 陪伴机器人成为不少独居和空巢老人的选择,他们经常与 AI 陪伴机器人聊天、倾诉以减少内心的孤独感,弥补情感空缺。

据 App figures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全球 AI 陪伴应用收入已达 8200 万美元,预计年底将突破 1.2 亿美元。截至 2025 年 7 月,全球消费支出累计达 2.21 亿美元,较 2024 年同期增长 64%。

在 AI 陪伴机器人带来经济效益的背后,我们也必须冷静地审视其背后所伴随的一系列关键问题:AI 陪伴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能达到多大?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更重要的是,当机器深度介入人类最私密的情感领域时,又将引发哪些不可忽视的伦理风险与社会挑战?这些问题须待我们深入探讨。

在全球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群体规模庞大,对情感支持、健康监测与安全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AI 陪伴机器人应运而生,不仅填补了传统养老服务的空白,更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养老产业中不容忽视的新增长点。

首先,庞大的刚需人群奠定市场基础,潜在用户规模超亿级。

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 — 2022)》,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约 4400 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独居老人数量为 3729 万;而《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4》指出,国内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约 1699 万。这三类群体对情感陪护、健康监测与安全看护存在共同且重叠的刚性需求,构成了 AI 陪伴机器人的核心用户基础,潜在服务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甚至逼近亿级,为市场爆发提供了人口基本盘。

其次,产品功能持续升级,从 " 情感陪聊 " 走向 " 多维守护 "。

早期的 AI 陪伴机器人多以简单对话为主,如今已融合多模态情感大模型、健康监测与安全预警等多元功能。例如,重庆第一社会福利院引入的 " 裴裴 " 机器人,不仅能通过情绪识别进行心理疏导,还可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并具备娱乐互动功能;韩国 Hyodol 机器人还能在检测到老人活动异常时自动告警。

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使 AI 陪伴机器人从 " 情感补充 " 延伸为集陪伴、健康、安全于一体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契合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推动用户付费意愿与市场价值同步提升。

最后,市场规模出现高速增长,复合年增长率达 48%,AI 陪伴机器人市场前景可期。

根据恒州博智发布的报告,2024 年全球 AI 老年陪伴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 2.12 亿美元,预计到 2031 年将增长至 31.9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48.0%。这一数据表明,该赛道正处于爆发式增长初期。若以中国老龄化速度和科技应用渗透率进行估算,伴随技术成本下降和政策支持加强,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市场,中长期内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具有充分依据。

由上可见,AI 陪伴机器人面对的是清晰且庞大的刚性需求,产品功能正不断贴合实际场景实现升级,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朗。

当前,AI 陪伴机器人的发展呈现出三个方向:技术底层的情感智能化、交互载体的多元实体化,以及应用场景的垂直专业化。

情感智能化是 AI 实现深度陪伴的核心。当前 AI 的对话多为片段式,缺乏连贯性。未来,AI 将能构建稳定、可定制的人格,并建立专属用户的 " 长期记忆库 "。

以 Replika 为例,该平台通过融合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与情感计算算法,逐步学习用户的交流习惯与情绪变化,进而构建具有记忆与个性特征的陪伴形象。进一步看,在 Character.ai 的平台上,用户已不满足于固定角色,而是期待参与 AI 人格的塑造与成长,推动其向高度可定制的 " 数字生命 " 方向演进。

在交互层面,多模态融合正极大提升陪伴的沉浸感。语音、图像、触觉等信号的整合,使 AI 陪伴机器人逐渐脱离机械对答,转向更具生命感的互动。

高德纳咨询公司预测,到 2028 年,30% 的财富 500 强企业将采用支持多模态交互的 AI 服务通道,反映出社会对自然、无缝沟通方式的普遍需求。

与此同时,AI 陪伴机器人的载体也从手机应用扩展至实体机器人与混合现实空间,服务机器人市场迅速增长。根据 2025 年 4 月 24 日普渡机器人与德勤联合发布《开放性的通用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生态》白皮书的数据,预计 2035 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接近 1960 亿美元,为具身化陪伴提供了产业基础。

例如,具备物理实体的护理机器人可协助老年人日常活动,而基于 VR/AR 的虚拟伴侣则能在三维环境中实现情境化互动,如苹果 Vision Pro 及 Anuttacon 公司的技术演示所预示的那样,陪伴体验正从 " 隔着屏幕 " 走向 " 融入生活 "。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AI 陪伴机器人正逐步切入具体生活场景,承担起专业化角色。在全球超过 10 亿人受精神健康问题困扰的背景下,AI 在心理陪伴与辅助干预方面展现出潜力,可提供即时倾诉与情绪疏导支持。面对老龄化社会挑战,AI 陪伴机器人也在老年护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健康监测、用药提醒与认知训练等,从而缓解护理人力短缺压力。

由此可见,AI 陪伴机器人的演进并非意图制造人类的替代品,而是逐步形成一种有边界、具情境且高度个性化的新型关系形态。然而在其快速发展之下,情感真实性与责任归属等伦理议题也愈发凸显,须待社会与行业共同面对。

AI 陪伴机器人在缓解老年人孤独感的同时,其所伴随的伦理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家庭与社会必须正视的新挑战。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情感真实性、数据隐私与责任界定三大层面,彼此交织,构成一道复杂的伦理难题。

首先引发关注的是情感真实性问题。一些 AI 情感陪伴机器人所呈现的 " 情感回应 " 本质上是算法对海量对话数据的模式匹配与生成结果,并不具备人类情感的生理与社会基础。正如人民网所指出的,这类系统通过模拟共情来满足用户的情感期待,实则是以服务续费与用户黏着为导向的产品设计。长期依赖这种单向度、可预测的 " 伪情感互动 ",可能导致用户逐渐脱离现实社交圈,削弱其处理真实人际关系的能力。斯坦福虚拟交互实验室的研究进一步显示,连续使用虚拟伴侣超过 200 小时的用户,其现实社交意愿下降比例高达 41%,说明这种替代性满足正在悄然重塑人的情感结构。

除情感异化之外,数据安全是另一重隐忧。AI 陪伴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持续采集包括聊天内容、地理位置、使用习惯在内的个人数据,其中不乏敏感信息。江苏省消保委曾指出部分应用存在过度收集甚至越权读取相册、浏览记录等行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的使用边界,例如 2025 年澎湃新闻曝出,xAI 公司在未充分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公开了超过 37 万条与聊天机器人 Grok 的对话记录并被搜索引擎收录。这类事件不仅侵犯隐私,更可能使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陷入信息滥用风险。

而当技术风险转化为实际损害时,责任认定却面临法律滞后带来的困境。AI 系统的输出具有概率性、生成性及黑箱特性,即便开发者亦难以完全预判其交互后果。文中开头所述老人受 AI 诱导外出而身亡的悲剧,正暴露出当前法律在界定平台、开发者与用户之间责任比例的空白。是算法缺陷、交互设计误导,还是用户理解偏差?在多主体参与的技术链中,归责机制仍缺乏清晰标准。

由此可见,AI 陪伴机器人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便利,更是一场对现有伦理框架与制度回应能力的考验。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兼顾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的治理体系,已成为行业与社会无法回避的课题。

AI 陪伴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既是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需求的回应,也折射出现代社会日益严峻的情感缺失与养老困境。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健全的伦理规范与法律框架,引导技术向善,确保其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而非将情感完全异化为商业产品。唯有在创新与约束之间取得平衡,AI 陪伴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孤独的温暖之光,而非遮蔽现实的数字孤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机器人 阿尔茨海默病 美国 聊天机器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