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放牛班 Author 朱健勇
最近,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股 " 敬自己 " 风。镜头前,年轻人郑重又随性地举起酒杯、捧起茶盏、端起奶茶,为那些不凡的经历、坎坷的遭遇,或者旁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来一场自我致敬。他们把日常的酸甜苦辣裹进幽默的外壳,坦然分享。毕竟,平凡人生少有 " 开挂 " 剧情,更多的是和生活较劲的小倔强。于是,各式各样的个体故事在同一个话题下汇聚,让 " 敬自己 " 跨越不同人群,引发共鸣。
" 敬自己 " 为何能戳中年轻人的心?有社会学家指出,这不只是一次情绪释放,更是一场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认可,而是主动为自己的每份努力 " 盖章 "。
现象
一个博主视频引发共鸣
近来,带有 " 敬自己 " 标签的短视频火了。他们以影像的形式回顾人生片段,向曾经的自己举杯。每次举杯碰向镜头时,过往的艰辛与欢乐都化入杯中,与网友一同饮下。
" 敬自己 " 的热潮里,百态尽显。有人敬自己在生活奔波中的疲惫,敬那份不曾停歇的执着;有人敬自己还未成年就踏上独立生活的路,小小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有人敬自己为梦想远赴他乡的勇气,在陌生城市的万家灯火间,默默消化思念与打拼的艰辛;也有人敬自己的早睡早起,敬那一树花开、一份平和……
有意思的是,现实生活中," 举杯 " 多出现在热闹的酒桌上,而在社交平台,年轻人 " 敬自己 " 举起的不是酒,而是一杯水、一杯茶、一杯牛奶,甚至是一只空空的杯子。那句 " 敬你 " 悄然变成了 " 敬自己一杯 ",简单又郑重。
不少受访者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们最初接触 " 敬自己 " 这个话题,源于短视频博主的分享。其中,博主 " 戏很多的金兑 " 的一条《敬自己三杯》视频,可以说是这股风潮的 " 启蒙之作 "。该博主在一条视频中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学毕业去掏煤灰,因坚持不下去而选择考研,后来又做了自媒体,开始没有起色,火了一把后又遭遇网暴,好在他都坚持下来了。
来自广西农村的打工族妈妈糖糖,最初就是被这条视频触动的。" 金兑平时总是带来欢乐,可那条视频里,我看到了他镜头背后不为人知的曲折。" 糖糖说。博主的漂泊经历让她想起自己十年的打拼之路。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为了给女儿落户,她每周都要往返于北京北郊与家之间—— " 周五晚上赶大巴回家,周日下午再返程。每次感到孤独疲惫时,一想到孩子,就觉得还能再撑下去。"
糖糖 " 敬自己 ":" 以后都走花路吧 "
2015 年,18 岁的糖糖带着对北京的向往,独自上了火车。那趟超过 50 小时的车程中赶上了暴雨,车厢昏暗又拥挤。可她没觉得苦,每到一站,她就告诉自己:" 离北京又近了一步。" 靠着这个小目标,她扛过了漫长又疲惫的旅途。
27 岁的演员高崇浩,也是在刷到相关视频后被 " 戳中了 "。" 生活在同一时代,大家面临的困境其实都差不多。" 他说,平时自己身边很少有人会主动聊起那些不容易的时刻,而 " 敬自己 " 这个话题,恰好给了大家一个出口—— " 让我们有勇气回头看看,原来自己也曾那么坚强。"
高崇浩在小剧场演出
29 岁的高校教师方人也在一个农村女性讲述原生家庭创伤的视频里找到了共鸣。"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父亲爱赌博,母亲靠种菜养鸡贴补家用。" 方人也说,当看到有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还能一点点走出困境时,他就被触动了。于是,他也想借着 " 敬自己 ",与过去和解,把那份力量继续传递下去。
分享
不同的人生一样的滚烫
" 敬生存之旅中听劝且执行力爆棚的自己。" 大学那几年,糖糖的生活几乎是 " 神龙见首不见尾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一边上课一边做着几份兼职。
" 一开始什么活都接,只想着能挣钱就行。" 直到一次打工时,顾客的一句 " 有时间做体力活,不如用知识挣钱 ",令她当场沉默。那一刻,她突然明白:靠体力挣不到想要的未来。
从那以后,她开始专注提升自己——白天上课,晚上学技能," 那段日子成了我后来最硬的铠甲。" 糖糖说。
2024 年,糖糖怀孕 39 周时被医生告知脐带扭转,必须立刻进行剖腹产。那天正值晚高峰,家人无法及时赶到医院," 我一个人签字、一个人进手术室,脑子一片空白,想哭却硬生生憋了回去。"
糖糖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生产之日
直到听见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医生告诉她 " 再晚一分钟可能就见不到孩子 " 时,她才真正明白 " 为母则刚 " 的意义,"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酷毙了。"
如今,糖糖远距离通勤的高强度生活已经坚持了三年。每当疲惫袭来,她就会想起这些时刻—— " 求学和兼职的苦,是我的来时路;生孩子的经历,是我的底气。"
对她而言," 敬自己 " 是对过往坚韧的致敬。
而在另一位年轻人身上,这份 " 敬意 " 则更多来自对热爱的执着。" 敬初中便找到热爱、敢于尝试的自己。" 高崇浩的演员梦,始于初中对京剧的痴迷。" 那时候喜欢程砚秋先生的戏词,还时常在贴吧与同好交流。"
高崇浩与外国团队一起参加某微电影比赛
当时,高崇浩一位朋友的一句 " 北京有那么多的好老师,为什么不去找?" 让他鼓起勇气。于是,他在微博上 " 私信 " 了一位老师后,特意从家打车,去见了这位特别的 " 网友 "。从那次冒险开始,他逐渐走上演员之路。
高三那年,高崇浩几乎把坚持练功当成信仰。每周唯一的休息日,他都在训练场度过。一次双人 " 撕腿 " 时传来的 " 嘎嘣 " 声,把搭档吓得满头大汗,他却强装镇定:" 一点一点放下来,我不疼。" 他安慰搭档道。
后来,为应对高考体育,他拖着肌肉撕裂的腿练习千米跑,从 " 吊车尾 " 跑到 3 分 26 秒。韧带粘连后,他又自己 " 撕开 " 粘连处," 那时候没想过怕,只想着,不撕会影响演戏。"
大学毕业那年,高崇浩迎来了真正的转折。他同时被开心麻花和陈佩斯老师的表演训练营录取,但学费却让他一度犯难," 我打电话借钱,没抱希望,结果(那位)朋友立刻转了钱。"
进入训练营后,他每天高强度训练,回家还要对照视频复盘,常常只睡三个小时。" 那时候我就像一台不知疲惫的机器。不是科班出身的自卑,让我更加要拼。回头看,那些苦都熬过来了,现在的困难不算什么。"
" 敬虽然力量弱小,但仍勇敢站出来保护身边人的自己。" 方人也的童年充满冲突。家里争吵不断,拳头一次次挥起又落下。某个深夜,他被吵醒。情绪压抑太久的他终于爆发,冲下楼大声呵斥父亲离开。意外的果断与坚决,让父亲一时愣住,只得退了出去。
" 那次之后我才发现,很多事只要你站出来,其实没那么可怕。" 那一夜成了他性格的转折点,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勇气是可以练出来的。
这样的勇气,一直延续到后来。大三时,他放弃了学校给的保研名额," 那时就觉得,稳妥不是我想要的。" 最终,他考上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方人也博士毕业预答辩通过后,在冰岛旅游
硕博连读期间遇到课题受阻、导师更换等波折,但他从未放弃。" 那些困境教会我自救,也让我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今,他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化学老师,也在网络上以 " 乐天派 " 形象圈粉。" 很多网友说,没想到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也能这么乐观。分享经历不是卖惨,而是告诉大家——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去,你不是一个人。"
争议
博流量还是与自己和解?
随着 " 敬自己 " 话题的走红,越来越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普通人与自己和解的方式,也是在传递生活的正能量。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这是在 " 消费痛苦 ",靠卖惨博流量。
糖糖不认同这种看法。她说,那些过往的经历不是苦难,而是 " 闪闪发光的点滴 "," 我们能走过那些时刻,它们就是垫脚石,不是用来博同情的。当然,也确实有人会夸大或编造经历,但这时候网友也要调整心态,别被过度共情带着走。"
" 苦难就是苦难,不该被消费,但也不用被避讳。" 高崇浩表示,自己也见过有人虚构故事博关注,但相信大多数人的分享是真实的。" 把自己的经历说出来,能鼓励到同样困境里的人,这本身就有意义。哪怕有些故事是创作出来的,只要能给人力量,也无可厚非。"
谈及大家对 " 敬自己 " 分享的不同看法,方人也的感受是,这种分享更多是和自己和解,而非卖惨。" 很多人分享时语气都很平静,那是一种接纳。" 他说,自己发出故事后,也收到不少网友的私信,说从中获得了勇气。" 能帮到别人,就说明这个话题是有价值的。"
也有网友提醒,当 " 敬自己 " 变成一种模板、配上滤镜、加上固定文案,当仪式感掩盖了真实情感,我们是否也在用形式麻痹内心?如果每一杯奶茶都要配上一句 " 犒劳自己 ",那这份 " 自爱 ",会不会反而变成新的负担?
曾凭 " 灵魂拷问 " 系列视频走红网络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告诉北青报记者,不同的声音,其实并不是两极对立,而是 " 敬自己 " 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消费痛苦当然不好,但如果已经痛苦了,还不拿出来‘消费’一下,那岂不是浪费?" 他笑着说," 从某个意义上讲,所有经历都是一种资源。就像打牌,小牌也是牌。你把小牌打出去,没准还能帮对家过一张。痛苦就是人生的小牌——与其攥在手里看着难受,不如打出去,去消费它。这样可以削弱痛苦的严肃性,也能减轻痛苦本身。"
" 敬自己、向自己敬一杯酒——这就像春天为干涸的土地下一点雨。虽然少,但足以带来安慰,也能萌发新的希望。" 苏德超说。
在他看来,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 " 敬自己 " 时,那些看似渺小的个体,其实在集体中获得了共鸣与力量。
" 不是我一个人辛苦,不是我一个人疲惫,不是我一个人觉得无力——当大家都一样时,‘没有力量 + 没有力量’,反而会变成一种新的力量,让人重新恢复信心。原来我并不孤独,原来我被看见了,也被理解了。" 苏德超认为,网络流量的确可能 " 异化 " 痛苦,但 " 痛苦的升华 " 本身,也是一种对痛苦的重新定义。" 走出异化这一步,本身就是远离痛苦、修复自我的过程。"
背后
年轻人转向自我确认
" 敬自己 " 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因为它讲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相比过去互联网上的 " 成功学 " 叙事——光鲜履历、精致人生," 敬自己 " 聚焦工作的艰辛、追梦的不易、原生家庭带来的困扰。这些真实片段让人们感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认为," 敬自己 " 热潮,折射出当下社会人们对自我价值与情感认同的重新关注。" 过去,我们更关注集体、关注他人,很少主动看见自己。但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注重个人感受与成长。" 吕德文说," ‘敬自己’给了人们一个契机,去回望努力、认可自我——这既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自我关怀,也是一种解压方式。"
苏德超也指出," 敬自己 " 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变迁、个体心理与媒体传播的共同产物。
" 如今的年轻人承受着学业、职业、婚姻的多重压力—— KPI、996、内卷成了生活关键词。疲惫与无力感有时会因此蔓延。" 他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外界转向内心," 外在的成功和财富未必带来满足,唯有自我认可,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力量来源。"
" 敬自己,本质上是自我确认。" 苏德超进一步解释说," 如果外界不认可我,我自己也不认可自己,那才是真的被打垮。想不被打垮,最简单也最低成本的方式,就是调转方向——回到自己。别人看不见我,我自己看得见我;别人不给我掌声,我就自己为自己点赞。"
他认为,从 " 佛系 " 到 " 躺平 ",再到如今的 " 敬自己 ",这条脉络十分清晰:社会压力让年轻人从被动的消极抵抗,转向主动的自我调适。" 在一个没那么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安顿好自己的灵魂?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其实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 古希腊哲学家曾说,哲学的终极使命是让身体无痛苦、让灵魂无纷扰——这个主题从未过时。" 苏德超感叹:" 只要个体与社会的张力还在,自我安慰、自我调适的努力,就永远在路上。"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放下手中那杯酒(或奶茶),糖糖收拾好行李,准备赶赴下一段奔波;高崇浩在剧场排练新戏,台词本上密密写满笔记;方人也在备课,教案旁放着母亲寄来的家乡特产。
" 硬核 " 青年们的生活仍在继续。而那些被 " 致敬 " 的过往,则早已化为他们脚下的力量,推着他们继续努力前行。(文中糖糖为化名)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健勇 实习生 李嘉鑫
统筹 | 林艳 张彬
编选 | 杜小溪 杨家瑞
监制 | 王子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