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10 月 16 日,浦东美术馆顶楼一场从头到尾都写着 " 高规格 " 的发布会,把零跑带到了一个人们不敢想的价格方向。有人说零跑还会按照惯例给人惊喜,但也有人说零跑 D19 一定不便宜,但一定很值。
D 平台揭幕、D19 亮相、费翔登台脱稿代言,似乎整场发布会在向所有人传递一个信号:零跑要卖贵了。但同时,它又像是在用每一个细节反问:零跑真的 " 变 " 了吗?许多人当场发出疑问,零跑不是一直做大众市场的车吗?从 T03 到 C11,从 B01 到 C16,这家车企靠 " 好而不贵 " 走进用户视野,为什么突然来一款可能触及 30 万级的 D19?是品牌换赛道?还是价值体系变了?
在隔日采访中,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朱江明给出一个几乎反直觉的回答。他说:"D 系列不是豪华高端,而是一个配置非常高的零跑。" 换句话说,零跑是想把配置做得更高,用技术把「值」撑起来。
于是你会更加理解,在这台 D19 上那些全球一流供应链顶级技术和配置加持,以及全域自研的 CTC 底盘电池一体化、双矢量电驱系统、驱发一体电机、800V 压缩机、自研座椅……这些一个不落地全装了进来。有人调侃它 " 一身名牌 ",却忽略了零跑用十年全域自研体系一点一点搭建出来的根基。
就在前不久,这家企业刚刚完成从第一辆车到 100 万辆交付,回头看看,零跑只是在不断用新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整合能力,把 " 价值感 " 从 10 万做到 15 万、从 15 万做进 20 万,再到更高的方向上,交出这份 D 平台更硬核、更尖端的答卷。
当所有人还在讨论 " 下一代智能化怎么玩 " 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零跑 D19 是如何炼成的,一台不便宜、但处处都值的车,是怎么用体系和逻辑,把预期一项项抬起来的。通过 D19,更应该看到与行业中浮躁乱象赛跑的长期主义。
只有零跑有能力在增程车上装 80 度电池
在这场发布会正式开始前,很多人还在现场讨论零跑和性价比之间的联系。毕竟,这个品牌过去十年从没卖过贵车,所有的车都做到了相对便宜绝对好。但当 D19 很多技术细节公布之后,性价比的惯性认知开始崩塌,很多人在讨论零跑也卖贵了?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 D 平台车底的一块电池说起。截至目前,D19 是全球首款在混动车型中搭载 80 度电池的车型,增程版纯电续航超过 500 公里,而且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但你发现,这件事在零跑之前没有人做成,甚至都没这样做过。原因其实很简单,增程架构空间紧凑,发动机、排气系统、油箱都要占据位置,大电池往哪放、怎么放都是问题,如果使用磷酸铁锂,在同样电量下,占据的空间会更大,如果用磷酸铁锂来做增程的 500 公里纯电续航,等于给工程团队上了不小的难度。

但零跑恰恰是在最难的地方动刀,朱江明给到团队最多更多的指示就是 " 能不能再往前想一步 "?" 能不能做得和别人不一样 "?CTC 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就是在这种推动下诞生的。

2018 年,朱江明就开始要求团队大胆尝试 " 去电池包化 "。当行业还在照搬电池模组架构时,朱江明提出了一个看似离题的建议,让电池团队去研究苹果手机的机身一体化。正是这个跳脱行业的启发,零跑不仅实现全球首款量产的无电池包 CTC 技术,还完成除电芯外的全链路自研制造。

所以,在 D 平台上可以看到全球最大的混动电池包率先上车,也看到 CTC 技术首次应用于增程动力,并全系匹配宁德时代电芯,实现 500 公里纯电续航,这种系统集成能力,既解决了空间与热管理难题,也在底盘结构与能效控制方面打开了新的解法。
从 T03 纯电小车 400+km 续航开始,到 C16 增程 280km 纯电续航,再到 D19 增程 500+km 的表现,我们发现,零跑在电池创新上的两个杀手锏,要么同样性能看谁的性价比更高,要么同样价格看谁的性能更极致。也正因如此,这次 D19 增程版能用磷酸铁锂做到 80 度电池,即便是友商晚一步发布新车,也很难在结构、成本、集成度和综合性能上比过 D19。

在采访中,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也补充道,这一代 CTC 能实现是因为零跑在关键部件上进行了大量结构创新,比如将排气管横向集成进门槛区域,从物理层面释放电池布置空间。要知道,以前没有车这么干过。

因此,有人会将 D19 这样的不同说成炫技,但了解零跑的人都清楚,朱江明的造车思路一直很清晰,用技术换体验,用体验来对冲传统思维的惯性。朱江明在采访时还提到,未来的增程车型,一定要大电池。这样的判断来自自己使用 C16 的经历,因为要频繁往返杭州总部与金华工厂之间,即使是 280 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力,几乎每天都要充电,因此他说:" 我们希望做到一周只充一次电,最多充两次,在家就能解决补能焦虑。" 
这就是 D19 的意义,当多数品牌还在增程里权衡油电比重的时候,零跑已经在技术底层,用 D 平台把增程的推到一个全新上限。
全域自研做到极致后才变的 " 值 "
当很多企业只将 " 上半身 " 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包装成行业未来时,从安防领域一路走来的朱江明,深谙技术体系的关键节点,创立零跑时就先选择在 " 下半身 " 发力,在底盘、电池、电驱等硬件领域的垂直整合。
在六大域中,底盘、电池、电驱、智驾、智能座舱、电子电气架构,零跑找准了每个领域的核心技术,通过自研实现成本控制与快速迭代。
基于 D 平台打造的 D19,是增程路线里目前唯一实现双电机四驱的产品。D19 所使用的前电机,是零跑与采埃孚联合开发的成果,驱动与发电一体化,当需要发电时,前电机是高效增程器;当需要输出动力,它就是驱动电机。这种 " 驱发合一 " 的设计,直接省去一整套发电系统,不仅减掉了一个控制器,还减去了单独发电电机的几十公斤重量。

" 我们做了很多创新,一个电机承担两个功能,需要发电的时候就是发电机,需要四驱的时候就是电动机。" 朱江明在采访中解释道," 控制器也少了一个,电驱也少了一个,成本就下来,同时也减重了。" 
而后桥双能电驱和传统双电机方案完全不同,双转子共用一套控制器,定转子结构实现高度共享,这种设计在行业中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品牌还在通过电驱型号挑选和采买,零跑已经开始联合采埃孚共同开发驱动发电一体电机,可以说零跑已经把系统集成做到了极致。

就像宝马和采埃孚联合开发 8AT 一样,只有宝马的采埃孚才是真的采埃孚,被视为豪华品牌参与供应链设计的典范,如今零跑同样开始参与到国际一线零部件中去定义结构、性能设定、成本优化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即便是合作也是零跑来主导规格、决定标准。
这种能力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在增程架构日渐趋同的当下,零跑通过 D19 并不只想做一个 " 四驱、长续航、千 TOPS 算力 " 的车,而是要去定义 "9 系 " 的边界。虽然这次 D19 释放出的信息并不多,却足以见得零跑的技术创新加快具象化。从 CTC 电池一体化、双矢量电驱系统,到 " 驱发合一 " 的前桥集成方案,这些都是架构级的系统能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有很多 " 看不见 " 的核心部件,已经在 D 平台上完成自研自产,比如全新上线的 800V 高压空调压缩机,长期被视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中的关键难点,零跑不仅自研,还已实现量产,并将压缩机的不良率降到供应商平均水平以下;还有座椅系统,过去依赖传统配套体系,如今也已实现每个月 2-3 万套的产能,部分车型率先上车。

零跑正在一步步将这些高附加值零部件纳入自研自产体系内,正如朱江明所说:" 只有我们自己造得比供应商还好,才会上车。" 目前,零跑全域自研已覆盖整车 65% 的成本结构,这不仅意味着对整车品质有更高的控制力,也意味着在下一轮 " 配置内卷 " 中,零跑有能力通过更好的成本效率,换来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定价。
当技术创新不再浮于纸面,而是以每一个零部件的形态真实存在于车上,这样的体系不仅能跑赢今天,更能赢下明天。
D系列定价不会低,但零跑逻辑不会变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这场发布会的情绪,那就是 D19 一定不便宜。
从首发地选在浦东美术馆开始,从 "30 万级 " 的字眼不断出现在台上 PPT 的每一页,再到官宣的旗舰命名体系,整场发布会都在暗示一件事,这可能零跑 10 年来最贵的一台车。但朱江明并不回避这个事实,相反,他用最直白的方式回应了外界的所有揣测。
" 零跑推出 D 系列,品牌定位没有变,零跑还是零跑。" 采访中,朱江明非常明确地表示,D 系列就是一个配置非常高的零跑。过去几年,零跑能够市场中不断打出价格优势,不是牺牲了配置和体验,而是靠自研、自产换来的成本控制能力,这个逻辑在 D19 身上依然成立。

D19 一身名牌,用上了顶级配置,让大家看到同样配置的车该值多少钱,同样价格的车该有哪些配置。" 我们不追求在高端产品上拿更高毛利,还是坚持用合理成本做产品。" 朱江明甚至在采访中留了一个不算悬念的悬念,D 系列车型不会只有 D19 一款。" 接下来我们还会推出两到三款 D 系列产品 "。这意味着,D19 不是特例只是个开始。

当你试图理解这样一台 " 不设限 " 的零跑产品是如何诞生的,就绕不开一个问题:谁给了这家公司敢于挑战体系、突破常规的勇气?答案就藏在 " 人 " 身上。
在外界眼里,朱江明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不太爱出风头的汽车企业家,不吵不抢、低调务实,即使是面对有关 " 销量老大位置 " 的提问,也会主动将零跑藏在友商的后面。可无论是谁,在聊到 D 系列、谈到零跑的创新价值时,都会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的老板。在零跑内部,朱江明是一个典型的 " 敢想敢干 " 的技术专家,常常用 " 别人没做过 "" 别人不敢做 " 来激发一个又一个项目落地。在他们眼里,朱江明的想象力、判断力远比外界看到的更锋利,也更具体系感。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D19 也许是零跑从 " 亲民标签 " 向上跃升的信号,更值得关注的,是零跑将自己 " 打磨十年的武器 " 全面展开的时刻,D 系列可能不便宜,但它一定值。因为零跑的出发点,从来没变过。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