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发一篇来稿,向伟大的墨子鲁班致敬
10 月 17 日— 19 日,第十五届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市举办。
谁能想到,一场始于 1992 年的学术研讨会,能一办就是 30 多年、15 届,还成了学界公认的 " 顶流平台 "?
中国墨子学会组织的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早不是简单的 " 复古聊天 ",而是把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掰开揉碎,装进了当代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的 " 新瓶子 " 里。
这背后藏着的,正是中国人骨子里 " 文理不分家 " 的千年基因。
先说说两位 " 主角 " 的跨界魅力。
墨子哪是单纯的 " 思想家 "?他早把 " 人文 " 刻进了科技的 DNA 里,一句 " 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直接给后世科技发展定了调——再厉害的技术,要是离了 " 以人为本 ",那都是花架子。
而鲁班更实在,不搞虚的理论,一门心思琢磨 " 怎么让百姓过得好 ",铁锯、曲尺这些发明,不是实验室里的 " 摆设 ",是真能帮人省力、改善生活的 " 硬通货 "。
一个用思想 " 掌舵 ",一个用实践 " 划桨 ",两千年前的两位圣贤,早就把 " 人文 + 科技 " 的玩法玩明白了。
再看研讨会的 " 破圈 " 本事。
以前搞研究,人文的归人文,科技的归科技,像隔着两道看不见的墙。但这研讨会偏不,硬是把院士、科学史专家、墨学研究者凑到一块儿,聊墨子的 " 兼爱 " 怎么和现代科技伦理挂钩,谈鲁班的 " 工匠精神 " 怎么对接当下的创新需求。
你说你的技术突破,我说我的文化根脉,聊着聊着就碰出了新点子——原来研究古代科技,不只是翻故纸堆,还能给现在的跨学科研究搭梯子;原来琢磨传统文化,也不只是读经书,还能为科技发展找 " 精神燃料 "。这哪是开会?分明是给人文和科技搭了座 " 立交桥 "。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股融合风刮进了教育里。
山东的枣庄学院搞了个 " 墨班 +" 育人工程,不是简单在课表上加一节 " 墨子课 ",而是把 " 以人为本 " 的理念、" 精益求精 " 的精神,揉进了数理化教学里。
学生学的不只是公式定理,还知道这些知识能怎么帮到人;练的不只是技术手艺,还明白背后该有怎样的责任担当。
这么教出来的人,既有科技的 " 硬实力 ",又有人文的 " 软实力 ",这不就是当下最缺的 " 复合型人才 "?难怪说,这研讨会不只是 " 谈学问 ",还在为人文科技融合 " 养苗子 "。
最动人的,是老智慧在当下的 " 重生 "。
墨子的 " 科创思想 "、鲁班的 " 工匠精神 ",没被锁在博物馆里,反而成了现代发展的 " 灵感源泉 "。
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叫 " 墨子号 ",是用现代科技致敬古人的探索精神;中国建筑最高奖叫 " 鲁班奖 ",是让 " 精益求精 " 的标准扎根当下;还有 " 鲁班工坊 " 走进职业教育,把实用创新的理念传给更多人。
这些不是简单的 " 冠名 ",是把人文的魂,装进了科技的壳;是让传统的根,滋养了现代的创新。就像老树上发新芽,千年文化不仅没过时,反而成了科技发展的 " 文化底气 "。
15 届研讨会,30 多年坚守,墨子鲁班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故事里藏着的,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中国人对 " 人文与科技 " 关系的深刻理解——科技是骨架,人文是血肉,少了哪一样,都成不了 " 完整的发展 "。
从两千年前的锯子、曲尺,到今天的 " 墨子号 "" 鲁班奖 ",变的是技术的形态,不变的是 " 为人民 " 的初心、" 求创新 " 的执着。
或许这就是研讨会最珍贵的启示:人文与科技从来不是 " 二选一 ",而是要像墨子与鲁班那样,手拉手、肩并肩,才能走出一条既有文化温度,又有科技高度的路。
来源:墨子研究中心 张庆军 唐金具

您觉得好看,就点☆在看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