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103 岁。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2017 年 2 月 21 日,杨振宁和姚期智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放弃外国国籍并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此之前,杨振宁于 2015 年 4 月 1 日放弃了美国国籍。
2022 年 3 月,百岁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说:"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2008 年 5 月 18 日,86 岁的杨振宁先生来沪参加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在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谈得最多的也是国家。
他说,近年来,西方媒体所谓的 " 中国威胁论 " 甚嚣尘上。而这种声音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社会不了解中国长期秉持的 " 德 " 与 " 和谐 " 的文化传统。"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政治哲学,而西方只有立功、立言,没有立德之说。" 对此,杨振宁认为,中国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有责任、有义务向西方社会诠释中国,纠正这一错误观点。
而今,先生虽已远行,他对科学的伟大贡献和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永远不会被忘记。在深切缅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时,一起重温这篇 17 年前的专访,从一个小小片段读懂先生心底里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2013 年 5 月 25 日,杨振宁在贵阳举行的 " 国际科学大师论坛 " 上演讲。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科学家有义务向西方诠释中国
——访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86 岁的杨振宁又开始写论文了!2008 年 5 月 18 日,来沪参加浦江创新论坛的他,在东郊宾馆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矍铄的眼神,清晰的话语,敏捷的思维,当记者试图在脑中搜索这位老者的实际年龄时,杨振宁向记者透露的这条讯息,不得不让人由衷地佩服与尊敬。
也许是窗外突来的大雨,勾起了杨振宁对于四川地震灾区的深切关心。"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美国。当从电视上看到受灾现场的景象时,忍不住扼腕痛惜。" 就在为遇难同胞深感悲痛的同时,杨振宁还是感受到了欣慰:" 几乎全世界都注意到,中国此次抗震救灾的效率极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亲赴一线,媒体报道也高度透明。" 他表示,中国政府在此次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高效率,与几年前美国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灾害时完全不同,应作为日后我国处理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
沿着上午大会发言时的主题,杨振宁再次强调了技术以外的创新因素。" 比如,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问题,在国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他说,近年来,西方媒体所谓的 " 中国威胁论 " 甚嚣尘上。而这种声音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社会不了解中国长期秉持的 " 德 " 与 " 和谐 " 的文化传统。"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政治哲学,而西方只有立功、立言,没有立德之说。" 对此,杨振宁认为,中国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有责任、有义务向西方社会诠释中国的文化传统,纠正这一错误观点。
尽管在众人眼里 " 依然年轻 ",杨振宁却不时在谈话间流露出不得不服老的感慨。" 听力下降是现在的主要问题。" 说着,他指指自己的耳朵说:" 你们瞧,今年,我刚在美国换上了第二套助听器。" 虽说腿脚行动都不如从前,晚年的杨振宁依然倍感幸福:" 无论生活还是工作,翁帆给了我很大帮助。"
然而,生理机能的下降,丝毫未影响这位科学大家无止境的探索与思考。杨振宁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一直专注于冷原子方面的前沿研究。" 由于实验手段的局限,这项工作中止了 50 年。如今,实验科学终于跟上了理论发展的需要,我又重新拾起了原来的研究,最近正打算写两篇论文。" 当杨振宁说出这个 " 宏大 " 的计划时,语句轻松而泰然。的确,对于一位欲穷尽真理的科学家来说,这个小小 " 挑战 " 再自然不过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