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低调退休的华为海思创始总裁徐文伟,现在的新身份是大学老师。
最近,清华五道口 AI 首期班开学的报道中,徐文伟以教授身份亮相,给企业家学员上了一堂《AI 时代的企业创新》为题的课程。
据说课上,徐文伟教授结合华为突破欧洲市场的故事,生动地解析了创新与商业的关系,还为企业家们分享了干货满满的创新方法论。
这也是这位前华为董事、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战略研究院院长、战略 Marketing 总裁、企业业务总裁、IRB 主任、欧洲地区部总裁以及海思半导体总裁……在满满当当的履历中,一步一个脚印凝结下来的宝贵经验。
1963 年 9 月,徐文伟出生于江苏常州,1990 年从东南大学毕业,一年后加入华为,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长跑。
任职期间,徐文伟战功赫赫,包括但不限于:主持研发首款局用程控交换机、首颗芯片、首套 GSM 系统及首台云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提出创新 2.0 战略,2020 年发布面向数学的十大挑战问题,布局光子计算、裸眼 3D 显示等前沿技术研发……
直到 2024 年,在 61 岁时低调退休。
低调荣休后的新生活
从 2023 年 4 月起,华为启动新一轮高层换届,徐文伟卸任常务董事。此后数月间,他又陆续退出海思管理层的多个职务。
到了 2024 年 3 月,徐文伟在朋友圈低调发布消息,正式宣布离开华为。此后,他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近一年的时间里,关于这位华为老将的动向没有了任何风声。
直到 2025 年 2 月,复旦大学官网上,突然出现了徐文伟的照片与职务信息。
这才反应过来,原来徐总并没有彻底隐退江湖,而是到学界继续发光发热了。
目前,他的主要工作在复旦大学,担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技术创新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同时,徐文伟也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出任管理实践教授。
" 管理实践教授 " 是一类非传统学术职称,通常由具有深厚行业经验的高管担任,主要负责实务教学、案例研究与学生指导。
在清华大学,他参与了清华 AI 首期班的课程体系,负责了开班模块的授课。
近五年,徐文伟开始在学术方面产出:出版学术专著 3 部;以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1 篇;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4 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 2 篇;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项。
除了高校教授,他现在还承担多项国家与行业层面的咨询职务,包括中国半导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第七届教育委员会委员,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十三年华为征程
自 2024 年离开华为后,徐文伟的名字后逐渐多了 " 教授 " 两个字。
然而,在他人生 33 年的光阴里,更熟悉的称呼是「大徐总」。
这 " 大 ",不仅意味着资历与分量,也是华为内部心照不宣的默契……
公司里还有另一位 " 徐总 " ——曾任轮值董事长的徐直军。
不过,2024 年 3 月后,可能称呼又统一回徐总了。
2024 年 3 月,大徐总徐文伟在朋友圈低调荣休,宣布三十多年的华为旅程圆满结束。
首颗 ASIC 芯片
徐文伟和华为的故事,得从 34 年前说起。
有的人,只要他在,你就会觉得心安。
1991 年,硕士毕业不久的徐文伟加入刚刚起步的华为,建立了器件室,负责印刷电路板与芯片设计工作。
那时的国产芯片还处于艰难爬坡期,华为无论是财力或资源自然都不能与今日声名赫赫的 2012 实验室相提并论。
一段时间里,器件室只有2 台示波器、4 只万用表和 6 名开发人员。
按照流程,徐文伟首先设计自己的电路,成熟后,再委托一家拥有 EDA 能力的香港公司设计成 ASIC 芯片,再交由德州仪器流片和生产。
这个过程代价不菲,光是一次流片,就要几万美元。
而为了撑起这间成本高昂的研发黑洞,任正非已经倾注了一切,甚至不得不考虑借高利贷。
新产品研发不成功,你们可以换个工作,我只能从这里跳下去了!
幸运的是,徐文伟没有让这份孤注一掷的信任落空,也没有让任老落空。
不到一年,华为成功设计出首颗自研 ASIC 芯片SD502,这枚小小的芯片,成为了华为半导体自主化的起点,也为后来整个中国通信产业的茁壮成长埋下了种子。
自此,华为的芯片之路终于步入正轨,也由此踏上全球化的征程。
把基站卖到了欧洲
1994 年,任正非带领核心团队出国考察,徐文伟也在其中。
而目的地,正是当时万千芯片从业者所向往的 " 千金市骨 " 之地——美国。
△左四为徐文伟
在那里,他们跋涉了包括达拉斯、加州硅谷、波士顿等城市在内的多个科技重镇,并先后拜访了德州仪器(TI)、国家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等世界顶尖半导体企业。
美国之行结束后,任正非深有感触,执笔写下了《赴美考察散记》,记录了他对教育、科技、公司制度等方面的思考。
不过,这趟求学之旅并没有让任正非感到受挫,反而激起了他强烈的好胜心,并且在内部会议上放出了那句经典豪言:
10 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占其一。
同样伴随华为轰隆轰隆向前驶进的,还有徐文伟的职业轨迹。
1995 年,华为成立 " 中央研究部 ",下设基础研究部,全面开启体系化研发的序幕。徐文伟出任无线研发总经理,负责通信系统核心芯片设计。
到 1997 年,华为员工规模已突破 7000 人,公司进入高速扩张期。此时,徐文伟升任预研部总裁,主导最前沿技术的探索与攻关。
可惜好景不长。2000 年前后,外部冲击接连袭来,「互联网泡沫破裂」与「亚洲金融危机」的两朵乌云,笼罩了通信行业的大厦。
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国内市场急剧萎缩,通信巨头产能严重过剩,整个行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
在此背景下,出海成了华为的首要任务。
进入 21 世纪,华为正式进军欧洲市场,徐文伟被任命为欧洲地区部总裁,负责带领团队开拓这一高标准、强竞争的阵地。
2005 年,华为与英国电信(BT)签署首份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其国家宽带网络建设计划,这是华为突破欧洲市场的起点。
支撑这一跨越的,是华为过硬的技术实力。
当时,华为推出了全球首款分布式基站——体积更小、功耗更低、安装更灵活。
一经问世,这款新型基站便迅速成为全球运营商的新宠。包括沃达丰(Vodafone)在内的多家顶级通信公司,都将这款设备纳入核心网络部署。
从那一刻起,华为不再只是一个追赶者,而是以技术创新的姿态叩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
第二个转折点出现在 2007 至 2008 年。
彼时,通信行业正处于网络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3G 技术刚被引入标准讨论,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使运营商在设备采购上格外谨慎。
雪上加霜的是,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全面爆发。次贷危机重挫全球投资者信心,通信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收缩。
面对双重压力,徐文伟带领团队再次走在了前面。他们推出了可兼容 2G、3G 与 4G 多制式的第四代基站产品,打消了运营商对技术变迁的担忧。
2008 年,在徐文伟的领导下,华为在德国完成8000 个 GSM 基站的搬迁与新建工程,实现对欧洲主流市场的规模突破。
此后,华为又与挪威 TeliaSonera 合作,先后开通了全球首张 4G 商用网络与首张 4.5G 商用网络,成为全球通信技术演进的领跑者。
经此一役,身为欧洲地区部总裁的徐文伟,凭借精准的技术判断与稳健的执行力,在动荡的经济周期中一战成名,彻底征服了欧洲运营商。
根据华为 2008 年年报,公司当年全球销售额达 233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其中海外市场占比超过 75%。
直到今天,欧洲仍是华为海外通信业务的核心阵地,而余承东等后继者在欧洲市场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徐文伟当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
打通企业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徐文伟在负责欧洲市场的同时也兼任海思半导体的总裁,主要是做消费电子芯片。
不过,在完成海思组织架构的搭建后,他将重任交给何庭波,自己则转任企业业务总裁,继续开拓新的增长引擎。
2013 年,徐文伟主导研发的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 S12700正式发布,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十倍,成为企业网络领域的标志性创新。
同年,华为企业业务营收突破 25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 32%,为华为打开了继运营商与终端之后的第三条增长曲线。
创新 2.0 时代
自 2014 年起,徐文伟的角色开始从业务一线转向战略中枢,他出任战略 Marketing 总裁兼 IRB(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
业务前线的接力棒,则交到了余承东手中。
2014 年到 2018 年,余承东率领华为终端全面爆发,整体营收从 2800 亿涨到 7200 多亿元,翻了一倍不止。
然而,华为的异军突起终于触碰到了美国的逆鳞。
2018 年,美国通过《国防授权法案》,明令禁止政府部门采购华为设备。科技竞争一触即发。
任正非敏锐地察觉到骤然刺骨的冷战气息,开始主动调整战略:收缩市场、聚焦创新,为即将到来的长期博弈蓄力。
同年年底,华为正式成立战略研究院,出任首任院长的,正是曾靠创新在欧洲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的先驱者,徐文伟。
上任后,他提出了著名的创新 2.0。
在他的定义中,华为的创新要从 " 基于客户需求的技术、工程与解决方案创新 1.0",迈向 " 基于愿景假设的基础理论突破与基础技术发明的创新 2.0",去解决从 0 到 1 的根本性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徐文伟推动了两项核心行动:
第一,产学共研,携手突围。
他主导华为与高校共建了一系列联合实验室和研究院,包括北大 - 华为智能媒体联合实验室、北大 - 华为数学联合实验室、清华 - 华为联合研究院等,每年投入超过 20 亿元。
同时,他还设立了面向全球的数据存储领域科研奖项——奥林帕斯奖,以此牵引基础理论研究,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
第二,前瞻投资,布局未来。
在徐文伟的推动下,华为成立了哈勃投资,专注于与华为主营业务紧密相关的前沿技术领域,如半导体、光计算、DNA 存储等。
徐文伟明确提出:哈勃投资不是投资者,而是战略合作者,他们的目标是收购关键技术并融入华为生态,而非追求资本回报。
正是徐文伟率领战略研究院种下的一颗颗创新火苗,才让华为成功挺过了 2020 年的芯片寒冬。
2021 年,他发布了《迈向智能世界 2030》报告,提出九大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勾勒出华为未来十年的科技路线图。
到 2022 年,这位见证华为从追赶到引领的老将,正式进入华为权力最高层,成为华为常务董事。
从研发到市场,从市场到战略,徐文伟用三十余年的时间,亲手书写了华为技术创新的底层逻辑——永远向未来下注。
引领者的起跑线
其实,刚刚踏入职场不久,徐文伟便与同样是才起步的华为相遇,成为了华为最早的一批技术骨干。
1980 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前身南京工学院)自动控制系。
东南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立集成电路学院的高校之一,被誉为 " 中国芯片工程师的摇篮 "。从这里走出了包括艾为电子创始人孙洪军、芯朋微创始人张立新、中兴通讯技术负责人陆平在内的一批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坚人物。
多年后,徐文伟回忆起那段校园岁月,言语中难掩对那段朴素时光的怀念:
一个书包,两个碗,教室宿舍图书馆。
1990 年,徐文伟硕士毕业后踏入职场,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华为,而是彼时声名显赫的深圳亿利达电子公司。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深圳电子行业,亿利达是妥妥的 " 明星企业 ",年营收位列前茅。
许多后来在华为、中兴、TCL、步步高等公司担任技术或管理骨干的人,都曾在此任职。
也正因如此,亿利达被业界誉为中国电子产业的黄埔军校。
徐文伟当时在亿利达主要负责高速激光打印机,由于表现非常出色,仅用半年时间便成为团队骨干。
就在这一年,他的办公室隔壁,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正在经历生死转折。
由于主力产品 HAX 交换机被母公司收回了代理权,他们不得不从代理转向自主研发,但若想在激烈的通信市场中立足,他们还必须拥有自研芯片。
通过朋友介绍,任正非第一次见到了徐文伟。
是的,徐文伟的隔壁,就是刚刚成立四年的华为。
当时华为正处于黑暗时期,连工资都难以保障,任正非的账上也是现金寥寥,甚至买不起一条像样的皮带。
即便如此,徐文伟依旧放弃了在亿利达光鲜亮丽的工作,毅然加入了这个濒临破产的小团队。
这一干,就是 33 年。
33 年间,徐文伟没有再换过工作,一家公司,一份工作,15 个岗位,参与造就了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
直到 2024 年 3 月,61 岁退休离任。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参考链接:
[ 1 ] https://www.cnbeta.com.tw/articles/tech/1425501.htm
[ 2 ] https://www.c114.com.cn/news/126/a959080.html
[ 3 ]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年度科技风向标「2025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评选报名开启啦!我们正在寻找 AI+ 时代领航者 点击了解详情
❤️ 企业、产品、人物 3 大维度,共设立了 5 类奖项,欢迎企业报名参与
一键关注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