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先生
因病于 2025 年 10 月 18 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 103 岁
"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22 年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 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
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
杨振宁随父母来到清华园
受父亲熏陶
杨振宁很早就对数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时
杨振宁偶然间在图书馆看到
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
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宇宙深深吸引
回家后
杨振宁对父母说:
" 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谁都没有想到
20 多年后
一句童真的 " 狂言 " 成为了现实
1935 年,杨振宁于清华园西院 11 号杨家院中。父亲杨武之在照片背后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瓌。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
杨振宁只能离开了清华园
1938 年
杨振宁被西南联大录取
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
曾这样描述这位同学
" 杨振宁是西南联大成绩最好的学生 "
英文考试杨振宁考第一,得 80 分
许渊冲考第二,得 79 分
杨振宁物理考 100 分
微积分考 99 分
杨振宁的西南联大学籍卡
也是在这里
杨振宁的老师吴大猷和王竹溪
引导他进入了
对称性分析和统计力学两大研究领域
这也是 20 世纪后半叶
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与前沿
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45 年
23 岁的杨振宁赴美留学
1948 年,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
1956 年
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
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
宇称不守恒的思想
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
这个革命性的观念
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
杨振宁与李政道
因此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57 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左起第一为杨振宁,第二为李政道。
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
让全球华人为之振奋
杨武之得知消息后兴奋极了
他告诉杨振宁的弟弟妹妹
" 不要小看中国人在世界上
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深远意义
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国人
特别是知识界
打掉了自卑感
从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争短长了 "
除了被大众所熟知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对科学界的贡献
远不止于此
1954 年
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
"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
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
1967 年
杨振宁发现
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
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
于 1972 年提出的相关方程
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
被命名为 " 杨 - 巴克斯特方程 "
这开辟了
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
心怀家国
他为中国科研事业建言献策
1971 年
杨振宁回到了阔别 26 年的祖国
也是这一年
他从挚友邓稼先那里得知
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之后
激动涕零
此后数十年间
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
做了大量工作
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
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
发挥了重要影响
他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
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
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 年,他就中国科研事业的
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
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后,杨振宁还力主
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
对中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作出历史性贡献
归根!他回到清华园
"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
1997 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
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
1999 年起
杨振宁任清华大学教授
他东奔西走为中心募集更多资金
还捐出国家给自己的工资
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
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
杨振宁(右)从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左)手中接过清华大学聘书
回到清华后
杨振宁为自己在清华园的家
取名 " 归根居 "
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
"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
此后,杨振宁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
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 " 普通物理 " 课程
为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
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出了极大贡献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振宁给本科生上课
2004
年秋,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一新生在课间交流
2015 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
之后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 年 5 月
杨振宁将自己珍藏的
2000 余件图书、文章手稿
影像资料和艺术品
捐赠给清华大学
在学校图书馆设立
" 杨振宁资料室 "
2012 年 4 月 5 日,杨振宁先生做客清华大学博士生 " 学术人生 " 讲坛,讲述他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学生站着听完报告。
杨振宁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以 " 杨 - 米尔斯规范场论 "
"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
和 " 杨 - 巴克斯特方程 "
为代表的学术成就
是人类科学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
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
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
对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997 年
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
一颗国际编号为 3421 号的小行星
正式命名为 " 杨振宁星 "
杨振宁在 2019 年求是奖颁奖典礼现场
杨振宁的一生
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
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
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
是他的治学态度
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 " 一个圆 "
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
最终归根故土
正如他最钟爱的杜甫诗句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
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
千古篇章
悼念,缅怀!
—— · END · ——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