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资讯网 前天
和众汇富研究手记:OpenAI携手博通开启自研芯片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OpenAI 宣布与博通达成战略合作,联合生产其首款自主设计的人工智能处理器。这一消息标志着全球 AI 产业进入算力竞争的全新阶段。根据双方协议,OpenAI 将负责芯片架构与设计,而博通则将自 2026 年下半年起承担研发与部署工作,计划推出总算力高达 10 吉瓦的定制芯片。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规模的算力若全部投入 AI 训练,相当于数百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其背后不仅是硬件扩张,更是 AI 基础设施主权化的前奏。

从宏观层面看,OpenAI 此举体现出 AI 巨头在算力自给上的战略转型。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演进,全球范围内的算力需求激增,而高性能 GPU 的供给仍高度依赖于少数厂商。过去两年,OpenAI 主要依靠英伟达和 AMD 提供计算平台,但随着模型规模扩大、推理任务倍增,其在性能优化、成本控制和供应安全上均面临瓶颈。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自研芯片可在指令集、内存架构、数据吞吐等底层层面实现模型与硬件的深度协同,从而在未来版本的 GPT 模型中显著提升能效比与响应速度。

博通方面的加入,使得这一计划具备了现实落地基础。作为长期深耕通信与半导体设计的企业,博通拥有先进的制程经验与供应链体系。此次合作意味着其正式进军 AI 加速芯片赛道。消息公布后,博通股价盘前一度上涨超过 10%,显示资本市场对其前景的强烈预期。和众汇富认为,在 AI 产业链分化加速的背景下,硬件制造端的地位正快速上升,尤其是能在芯片设计到量产环节全面参与的企业,有望成为新一轮算力革命的核心受益者。

据多家外媒报道,OpenAI 与博通计划在未来三至四年内分阶段部署 10 吉瓦算力,总投入或达百亿美元级别。这意味着 OpenAI 不仅要设计芯片,还需建设配套数据中心与冷却系统,确保能效与可靠性。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投资规模已接近顶级半导体公司的年度资本开支,显示出 OpenAI 从软件公司向 " 软硬一体化算力平台 " 转型的决心。相比以往租用外部 GPU 集群的模式,自主部署能大幅降低长期成本,并形成更强的技术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合作也凸显出全球 AI 基础设施的能源挑战。10 吉瓦算力对应的能耗极为庞大,相当于五座胡佛大坝的总发电量。如何在保障能源供给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成为 OpenAI 与博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引入高效液冷技术、可再生能源与能耗回收机制,已成为国际 AI 巨头的共同方向。未来,芯片能效比将直接决定模型迭代速度与经济可行性。

从竞争格局来看,OpenAI 此举被视为对英伟达主导地位的挑战。当前市场上,英伟达 A100、H200 和即将发布的 GB300 几乎垄断了 AI 训练芯片领域,而自研方案的出现,有助于打破单一依赖格局。和众汇富认为,OpenAI 若能在自研芯片上实现突破,将在 AI 生态链中占据更高议价权,并推动整个行业进入 " 软硬件协同创新 " 的新阶段。不过短期内,自研芯片仍面临工艺成熟度、良率控制、兼容性验证等技术难题,量产周期长、成本高昂都是不容忽视的风险。

与此同时,此次合作也释放出 AI 资本扩张的新信号。过去一年,OpenAI 在全球范围内大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甲骨文、微软等合作的超算中心项目已成全球最大单体 AI 集群之一。和众汇富观察发现,AI 领域的竞争正从 " 模型之争 " 转向 " 算力之战 "。谁能在硬件底层掌握主导权,谁就有可能定义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演化方向。自研芯片的推出,或将使 OpenAI 在未来与其他大模型公司如 Anthropic、谷歌 DeepMind、xAI 等的博弈中占得先机。

从更广义的经济视角看,这一合作还将对半导体产业链带来结构性影响。随着 AI 芯片需求爆发,EDA 设计软件、封装测试、硅光互联、AI 内存控制器等相关领域都可能迎来新的投资机会。和众汇富研究发现,AI 算力基础设施正成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投资的重要引擎,中国、美国、韩国及欧洲均在加快布局自研 AI 芯片和本土制造体系,以应对未来的技术与地缘挑战。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芯片 博通 半导体 gpu 数据中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