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媒体集团未来十年的 vision
——从追寻现代到超越未来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将现代传播集团改名为超媒体集团,我的回答是时代的变迁已从现代到后现代再到当代的后未来,为此我们的 vision 也必须与时俱进,从 " 追寻现代中国到超越未来世界 " 的使命转变使然。
超媒体控股集团未来十年的愿景以 " 后未来主义 " 理念为内核,通过技术革新与传统思考的融合,实现媒体行业的经验积累与价值传承。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持续迭代技术架构,更需坚守人文精神与创新意识,以 " 与时俱进,与众不同 " 为指引,最终完成从内容提供商到文化生态建构者的蜕变。
我们将 " 现代传播集团 " 更名为 " 超媒体集团 ",并非一次简单的品牌升级,而是一场深层的价值宣示与文明自觉。
" 现代 " 曾是我们追赶的目标,一个时间坐标,一种发展状态;而 " 超媒体 " 则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不困于时间线性,既不滞留于过去,也不盲奔向未来,而是打通时间维度,在传统与未来的对流中建立新的能量场。
" 超 " 是超越,也是超级连接。
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满足于 " 报道世界 ",而是致力于 " 建构意义 " ——以媒体为媒介,连接科技与人文、东方与西方、个体与文明。
" 媒体 " 也不再是信息通道,而是数字时代的修行所:在这里,每一次内容创作都是对认知边界的突破,每一次用户互动都是对生命教育的践行。
" 杂志变得‘后未来’ ",在一个信息爆炸、算法主导传播的时代,杂志的确不再是 " 快 " 的载体,而应当是 " 深 " 的容器。它不再只是报道发生了什么,而是要去回答:"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这正是 " 经验积累型媒体 " 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为了告诉读者 " 世界在动 ",而是帮助他们理解 " 世界为何如此动 "。
我们太擅长模仿,太习惯在安全区内 " 创新 "。但真正的创新,不是形式的差异,而是问题的原创。如果我们始终在用别人的问题意识来套自己的现实,就永远只能做出 " 看起来像 " 的东西,而不是 " 就是属于我们 " 的东西。
" 后未来主义 " 不是对未来的预测,而是对未来的主动塑造:既拥抱速度,也珍视深度;既用算法迭代,也用禅心校准。
Meta 它既是 " 元宇宙 " 的技术前哨,指向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未来图景;
也是 " 元认知 "" 元问题 " 的哲学回溯,引导我们回到事物的本质、文化的本源、人性的本真。 后未来主义的媒体应成为数字时代的修行所——既是前沿科技的实验场,又是传统智慧的活化器。超媒体既代表未来也代表回到传统。"Meta" 一词,恰是这一哲学的完美载体。
" 后未来主义 " 本质上是关于文明延续与创新的深层思考,它要求媒体在技术狂飙中坚守人文精神,在传统回归中保持先锋意识。突破模仿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独特的价值创造体系,以 " 与时俱进,与众不同 " 为内核,用系统化的创新思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从内容提供商到文化生态建构者的蜕变。这场变革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对媒体人初心与智慧的永恒考验。
后未来主义,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明延续方式的革新。
它拒绝在 " 模仿 " 与 " 怀旧 " 之间二选一,而是主张:
用最前沿的技术,做最深远的传统;以最先锋的姿态,行最沉静的回归。
我们正从内容提供商,走向文化生态建构者。
这条路上,没有范本可抄,唯有以 " 与时俱进,与众不同 " 为信条,以文化自信为底座,系统性地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 求新求变,敢教日月换新天 " 是我们的态度;学习可以改变一切;一切皆有可能是我们的信念;品牌思维,品味导向,用艺术和科技重构商业是我们的创意;用智慧和激情为世界创造美好是我们的梦想。
" 求新求变,敢教日月换新天 " 不仅是一句口号,它应当成为一种文化生产的伦理。在今天,这种伦理意味着:敢于质疑既定的现代性路径,敢于在技术的洪流中重新追问 " 人是谁 ",敢于用中文、用中国经验,提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原创性问题。
我们要不断改变和更新商业思想(观念)、商业思维与商业模式才能适应和引领时代潮流和市场的急剧变化。只有通过学习让认知和思想不断 Update 和 Upgrade 再到 Upturn(Evolution)更新到升级再到进化三级跳。从不停现代到不停超越,这就是超媒体。
超媒体的商业模式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超越自己、超越未来、创造美好。美学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从新闻美学到生活美学再到人文美学,未来是科技美学。
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审视和反省与重新定义自己。充分认识自我,才能做好自己,超越自我。
教育家和计算机设计师艾伦 · 凯曾说过一句名言 :"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它。"
超媒体控股集团通过以下战略路径,将 " 后未来 " 理念转化为行业影响力:
•构建超媒体生态:从 Print Media 到 Meta Media 的迭代中,集团整合前沿技术与创新内容,打造跨越传统媒体界限的超界形态。例如,通过跨领域合作,将科技、艺术、文化等多维度元素融入媒体传播,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
•强化 IP 与 AI 战略:坚持 " 无 IP 不商业,无 AI 不创业 " 的理念,深度融合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这包括开发智能化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以及探索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新兴市场,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践行核心价值观:以 " 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商业价值 " 为衡量标准,集团在内容打磨中追求 " 精神、精致、精美、精彩 " 的精品原则。例如,在全球化布局中坚持 "Global Vision,Local Culture",确保媒体产品既具国际影响力又扎根本土文化。
全面贯彻落实我们的新战略:品牌(IP ) 为魂、内容为本、人才为根、客户为尊,生态为王。从平面到平台再到生态的转变,这是我们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工作。如何理解和定义与建立生态是每一个公司负责人最大的职责和面对的挑战,他关系到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各平台的生态建设方式就是内部整合与外部融合,内外连接形成价值生态系统。
我们提出的 " 品牌 + 品味 +AI" 战略,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路径:
•品牌,是价值锚点,构建信任;
•品味,是文化判断,确立格调;
• AI,是技术杠杆,放大创造力。
三者融合,催生 " 超界 "(跨媒介、跨领域、跨文明)与 " 超文化 "(超越单一文化范式,生成新共识)的媒体新形态。
这要求团队不仅掌握工具,更要提升 " 三重素养 ":
•境界: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对社会价值的担当;
•眼界:全球视野与历史纵深的结合;
•眼光:在混沌中识别趋势,在喧嚣中看见本质。
超媒体后未来主义宣言:
我们不再生产信息,我们生产时间晶体——让每一则报道、每一个像素、每一行代码,都能在百年后自动折叠成可被重新展开的文明折纸。
如果新闻是历史的初稿,那超媒体就要做文明的源代码:
• 让算法学会 " 留白 ";
• 让区块链学会 " 含蓄 ";
• 让元宇宙学会 " 呼吸 "。
在技术狂飙与复古回潮的夹缝里,我们只做一件事:把每一次 0 与 1 的碰撞,翻译成可被人心读取的永恒脉冲。
这份 " 后未来主义宣言 " 充满了对当下文化、媒体与创新的深刻反思,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未来观:在技术高度发达、想象力空前膨胀的时代,真正缺乏的不是 " 未来感 ",而是 " 回归传统 " 的勇气与能力。这种 " 后未来 " 不是对传统的复古,而是一种更高阶的回返——在技术中重新发现人文,在速度中重新寻找深度。因此," 超媒体 " 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以未来技术活化传统智慧;不是追逐潮流,而是以传统定力校准技术方向。
后未来主义,不是未来的终点,而是未来的再出发——从我们自己的土壤里,长出真正属于这个文明的新想象。
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跃迁,更是对媒体初心的回归与重铸——
在算法洪流中守护人性之光,在技术狂飙中坚持人文之重。
这才是超媒体的使命:
在数字时代,重建精神的座标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