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志 前天
倾国倾城?倾家荡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近期,一则新闻登上热搜。

在一家美容院,一位女性仅仅打了一针所谓的 " 除皱针 ",结果全身中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她原本期待的是 " 青春无痕 ",却换来了病床上的虚弱呻吟。

这几年,一说到美容护肤或者整容的新闻,总能看到一些扎眼的词:过敏、溃烂、中毒、毁容 ......

有人涂了 " 速效美白霜 ",一周不到就满脸红斑;有人注射了 " 抗衰针剂 ",差点丢掉性命;有人花重金买到所谓的 " 进口大牌 ",结果调查后发现其成本只有几块钱,用完后皮肤更加糟糕。

这些事情的共同结局是——钱没了,皮肤也毁了。

这就是 " 美脸 " 的代价:许诺你倾国倾城,鼓动你持续投入——如果中止," 动脸 " 的副作用,将让你的脸难以直视。

最后,你带着伤痕累累的脸,一次次花光兜里的钱。

护肤,本应是为了让人更健康、更自信,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风险密布的豪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掉进所谓 " 美丽陷阱 ",一次次把自己推向危险?

答案写在庞大的数字里。中国的美容护肤品市场规模已经突破数千亿,这意味着巨大的利益蛋糕。虚假宣传、非法添加、假冒伪劣、整容乱象,都在这块蛋糕周围滋生蔓延。

从广告商到代购,从美容院到直播间,产业链层层分利,而真正承担风险的,始终只有消费者。

当 " 美丽 " 被资本包装成可以量化、可以交易、可以速成的商品,它就不再是审美选择,而是一种焦虑的枷锁。

问题也由此变得尖锐:

美的定义究竟由谁来决定?

又是谁在一次次贩卖 " 美容焦虑 ",让无数女性心甘情愿地陷入 " 服美役 "?

护肤不成,反毁容

在护肤品行业里,最诱人的往往是那些所谓的 " 立竿见影 " 的承诺。

" 七天美白 "" 一夜祛痘 "" 抹掉皱纹 ",几乎成了所有美容 / 整容广告的统一话术。

可现实却一次次打脸。

前段时间,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曝光了一批 " 速效美白霜 ",号称 " 一周变白两个度 ",结果大批消费者使用后出现红肿、瘙痒,甚至有人脸上长出脓包,惨状触目惊心。

检测显示,这类产品里添加了早已被禁用的化学成分,短期内确实能让肤色看似白净,但原理不是修复,而是破坏。

新闻里有位女士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说,她花几百块买来的美白霜,结果换来的是几个月的药物治疗和反复复诊,脸不但没变白,反而落下永久性敏感。

湖南一名女子也因长期使用所谓的 " 速效祛痘膏 ",脸部出现严重红肿,经医院检查,她的皮肤已经形成典型的 " 激素脸 "。

这类产品往往偷偷添加糖皮质激素,短期内让痘痘快速消下去,肤色看起来也更均匀,可停用之后反弹得更凶,皮肤屏障被破坏,敏感泛红成了常态。她不得不进行漫长的修复治疗,花的钱远比当初买产品多出几十倍。

@都市现场

2024 年,某新闻也曾查处过一批 " 网红面膜 ",号称 " 天然植物萃取 ",实际检测发现其中含有违禁的氢醌(q ī ng k ū n)成分。氢醌曾被广泛用于祛斑,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不可逆的黑斑沉积。

新闻里曝光的消费者中,有人脸上出现大块色素沉着,原本想要美白祛斑,结果脸色比之前更暗沉。

更有甚者,因为盲目追求美白,买下各种所谓的 " 特效产品 ",结果落得皮肤大面积过敏,不得不戴口罩出门遮掩。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同样在 2024 年,上海有媒体报道,数十名消费者因使用某直播间推荐的 " 去角质精华 " 而出现皮肤红疹、水肿。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酸类浓度严重超标,本该温和代谢角质的产品,却成了强腐蚀剂。

使用者形容,涂抹后就像被火烧一样,脸上火辣辣地疼。所谓的 " 焕肤 ",在这些产品里不过是另一种 " 化学灼伤 "。

更极端的还有那些打着 " 医美护肤 " 旗号的产品。

几年前,新闻就曾报道过,一些美容院偷偷使用非法注射针剂,结果有人因 " 微整形填充 " 而面部溃烂、感染住院。

@澎拜新闻

还有女子因为注射所谓的 " 玻尿酸 ",脸部当场肿胀,最后不得不做手术清创;

@江西都市现场

虽然这类事件看似属于 " 医疗范畴 ",但本质上它们和护肤品骗局如出一辙:以 " 安全有效 " 为幌子,用违规甚至危险的东西换取速效,最终伤害的只有消费者的皮肤和身体。

除了速效的陷阱,很多人还有另一个惯性:认价不认货。

他们觉得,一瓶面霜卖上千块,那肯定有两把刷子。不然怎么敢标这么高的价?价格一高,心理上就先信了三分。

可实际测试的结果,往往打脸。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家试三款护肤品,但把价格都遮住。

结果不少人最喜欢的,是最便宜的那瓶。说它保湿好、吸收快、用着舒服。最贵的那一款,反倒被嫌鸡肋。

@匡少见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类似的实验媒体做过很多次,结果都差不多。

说明贵不等于好用,价格撑起来的,更多是心理期待。

问题也出在这儿。花了这么多钱,很多人会舍不得停。他们不再判断效果,只想着:我已经用惯了,万一一停皮肤垮了怎么办?

于是护肤越来越复杂,产品越叠越多,基础的清洁和保湿反倒被忽视。

@光明网

近年来,多批知名化妆品也曾被监管点名,问题涉及重金属超标、非法添加、成分虚标……

可见,花大价钱买到手里的,不见得是护肤保障,反倒可能是皮肤灾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当然,化妆品行业的黑暗还不止于此。

众所周知,化妆品向来是暴利生意。调查显示,动辄几百上千元的产品,成本可能只有几块钱,甚至几毛。真正装在瓶子里的,大多是水、防腐剂和少量活性成分等。

消费者花出去的大部分钱,其实是砸在了广告费、明星代言和华丽包装上。

所谓的 " 科研突破 ",不过是换了马甲的营销故事。

@中国质量报

以上这些新闻一再出现,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道理:护肤品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不是越贵越好,更不是越快见效越靠谱。很多皮肤科医生早就提醒过,大多数人只需要清洁和基础保湿就够了。

但现实中,广告反复灌输 " 少一样都不行 ",让人觉得停掉任何一步都会老得更快。结果就是瓶瓶罐罐堆了一层又一层,皮肤越来越脆弱,过敏越来越频繁。

最讽刺的是,很多人明明已经因为护肤品吃过亏,却依旧不敢停下手里的步骤。

他们怀疑,又依赖;痛恨,又继续消费,像被困在笼子里的人,一次次在同一个陷阱里兜圈子。

微整不微,风险不小

护肤品顶多就是 " 烂脸 " ——比如过敏、爆痘,但只要停用了,再加上治疗,还有恢复的可能。

可整容就不是这么简单了。那是真刀真枪往脸上动,往身体里打针。一旦出问题,很可能就是不可逆的,根本没法回头。

新闻里早就报道过不少例子。

有人去美容院打所谓的 " 除皱针 ",结果连药是哪儿来的都说不清。打进去没多久,开始吞咽困难、眼皮耷拉,最后中毒进了医院。

广东还有一位女士去小美容院割双眼皮,手术失败导致眼皮外翻,连闭眼都闭不上了。

@新浪财经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整容不是偶尔出事,而是这个行业本身就有问题,所以早晚会出事。

如果说,护肤品的问题多半是成分虚标、效果吹牛;那么整容的问题更严重——很多人连医生都不是,资质是假的,营业场所是小作坊,药剂也不明不白,根本没经过正规渠道。

这风险就不只是长几颗痘的问题,而是真出人命的。

比如非法注射玻尿酸,可能导致血管堵塞、视网膜坏死,轻则毁容,重则失明;

肉毒素如果剂量不对,可能导致呼吸困难,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央视新闻

这些所谓的 " 微整 ",本质上其实还是医疗行为。

可广告上把这些操作说得跟洗个脸似的,什么 " 午休美容 "" 轻医美 ",听起来轻巧,其实都是打针进身体的事,不出事才怪。

更夸张的是,现在还有很多 " 黑医美 " 的速成培训班。

花几千块上个四五天的班,就敢上手给人打针。没证,没经验,不懂面部结构,也不知道血管神经在哪儿,全靠瞎蒙。

结果就是出事了——比如有判决书写得很清楚:有人无证给顾客打玻尿酸,导致对方失明,构成非法行医,虽然最后赔了不少钱,但再多的钱也换不回对方的脸和视力。

这就是整容和直接往脸上打针的可怕之处。

@澎湃新闻

所以,如果你有天站在镜子前,想说 " 我是不是也该去打一下?"

请你想想这些新闻、这些真实案例。

那些不是 " 个别倒霉蛋 ",而是这个行业出错之后,早晚会发生的事情。

说到底,护肤品也好,整容也好,其实都是一回事。一个是瓶瓶罐罐,一个是针管手术,套路都差不多:拿 " 立刻见效 " 做诱饵,拿 " 变美 " 当理由,用 " 变老变丑 " 来吓唬你。

广告反复在洗脑你:" 不用护肤品你会老、不整形你就差劲、不消费你对不起自己。"

人一旦被吓到了,就真的停不下来。

美丽的真相

在经历了一次次烂脸、过敏、失败的整容手术之后,人们本该停下来反思,但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护肤品专柜、美容院、甚至手术室。

为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爱美。

更准确地说,是因为 " 美丽陷阱 " 已经深深嵌入社会文化之中。它不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一种被集体默许的 " 服美役 "。

当下的审美早就被单一的模板绑死了——年轻、白皙、光滑、零瑕疵,被当成一种社会通行证。

职场上,招聘广告会写 " 形象佳 ";婚恋市场里," 抗老 "" 不显年龄 " 成了加分项;哪怕只是日常交际,素颜也可能被解读成 " 不修边幅 "。

在这种环境里,美被等同于竞争力。

电视剧《滤镜》

就像意大利女性哲学家毛拉 · 甘奇塔诺在《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一书中所说的:

" 美的职责将人类困在孤立状态下,这是因为任何人一旦被孤立,就会变得更脆弱,也就更容易管理。美的神话对于推行这一策略极其有效:一方面,它督促我们只考虑自己;另一方面,它让我们不断地与别人做比较。"

节目《看板人物》

此外,算法和社交平台又在不断加码。

你只要点开一次变美的帖子,接下来推送的就是成千上万的 " 术后日记 "" 前后对比照 "" 护肤测评 "。那些成功案例被反复放大,失败的故事却被埋在信息洪流里。

" 幸存者偏差 " 让人误以为 " 别人都有效 ",风险被掩盖得干干净净。滤镜和修图软件更是帮推了一把,让普通人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天然就是 " 不够好 "。

人们之所以愿意冒险,还因为速效的诱惑太强烈。保持作息、管住饮食、坚持运动,这些才是皮肤和身体真正需要的,但太慢、太难。

相比之下," 打一针、抹一瓶 " 就能立刻见效的承诺,像一个即时满足的按钮,让人忍不住去按。等到效果一过,焦虑又重新回来,只能继续加码,陷进复购和反复修补的循环。

纪录片《美容的真相》

营销也把这一切推向极致。

限时秒杀、倒计时、白袍专家站台,KOL 在镜头前 " 亲测有效 ",私域社群里有人天天打卡 " 维持期 ",再配合分期付款、医美贷,把高昂的花费拆成一笔笔 " 小投入 "。这样一来,风险被轻描淡写,消费却被无限放大。

更隐蔽的一层是心理上的锁链。

有人害怕 " 落伍 ",觉得同龄人都在抗老,等自己上了年纪,一定会掉队,会被人说 " 年轻时不知道保养皮肤,看看现在老成这样儿 ";

有人一旦上路,就陷入沉没成本,前面花的钱、挨的痛不想白费,只能不断追加。甚至有人把手术、打针当作一种社交货币,晒出对比照、分享经历,就能收获点赞和认同。

整套逻辑合起来,就是一个难以逃脱的循环:先被比较,然后起焦虑,接着买东西、动刀子,短暂舒缓之后又更依赖、更焦虑。

综艺《喜剧之王单口秀》

但真正值得追问的是:

美的定义,到底该由谁来决定?

是广告片里那些制造焦虑的文案?

是社交平台上被滤镜修饰到近乎假的脸?

还是美容院、代购口中那一连串必须买、必须做的项目?

这些声音一次又一次地兜售 " 美丽焦虑 ",让人误以为,只有不断买、不断打针、不断动刀,才能抓住所谓美的价值。

综艺《脱口秀和 ta 的朋友们》

可真相是,真正的美,从来不是从这些瓶瓶罐罐里提炼出来的。

其实很多人也都清楚,养皮肤的关键靠的是作息、饮食、情绪,而不是昂贵的护肤程序。规律睡眠、一顿热饭、一次散步,比任何一瓶精华都更能让皮肤稳定。

但这样的朴素真理,总是被消费主义和 " 服美役 " 的话术盖过去。

文章写到这里,必须抛出几个扎心的问题:

我们真的需要每天往脸上抹下那么多无法保证来源的东西吗?

我们是在护理皮肤,还是在维护一个供算法打分的 " 形象 "?

给相机 / 他人看的脸,和陪伴自己生活的脸,到底哪个更重要?

我们把多少时间、金钱、情绪砸在了 " 变美 " 上,又从健康、睡眠和关系里抽走了多少?这笔账,到底谁在赚钱,谁在透支?

如果不再把 " 无皱无孔 " 当底线,而是把健康、松弛和笃定当成新的生活美学,也许你才会更像你自己。

一旦识破 " 颜值骗局 ",无视颜值焦虑,那么,女性就再也不会轻易为此买单,为别人的眼光买单。

别人的眼光,哪能比得上自己的健康?

监制:视觉志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