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刊发了一篇题为《与中国的战争前 48 小时可能会非常惨烈》的文章,他为什么这么说?
文章中提到,如果中美之间爆发战争,美国必须得能扛过第一波。这不是危言耸听,按照作者的说法,中国的导弹与无人机数量相当可观,足以在开战头两天内让美军损失惨重。美军那些海外基地、补给点和指挥系统,都有可能被打瘫。这点有理可据,冷战以来,美军一直追求的是速胜战略,习惯了进攻,哪里真正思考过防御的问题呢?可现在不一样了,对手是中国,一个和美国旗鼓相当的国家,过去那种平推、碾压的思维显然已经行不通了,美军得好好补一课,学会如何在战争中活下来。
俄乌冲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俄罗斯一开始可能觉得打乌克兰就像当年平推格鲁吉亚一样简单,结果呢?闪击基辅失败。而俄罗斯在面对整个西方的情况下,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韧性,没有被压垮。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在持续作战能力方面的问题暴露无遗。放到中美这里来看,差距可能只会更大。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零部件到整机全部自主可控。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中国能够迅速将民用产能转化为军需生产,这种边打边造的能力,是美国根本不具备的。美国呢,武器生产链高度依赖外包与进口,导弹、炮弹、稀土材料、电子元件等都存在外部依赖。就算五角大楼追加预算,也很难在短期内重建供应体系。
再从地理方面来说,中国在地理纵深与基础设施恢复方面有压倒性优势。哪怕沿海地区受到打击,西部、中部仍可承担指挥与生产任务,全国的铁路、公路、电网构成的纵深支撑,使得任何点穴式打击都不可能奏效。而美国的海外基地高度集中,像关岛、冲绳、菲律宾等地,一旦被打击就难以恢复。中国可以用全国之力支撑一场战争,美国却只能依靠几个孤岛和长达数千公里的海上补给线,这差距一目了然。
还有一点很重要,美军的战略文化建立在低伤亡和心理优越上。他们习惯了自己可以炸别人,但别人不能炸自己,要是真的被打了,就想着直接把对方一锅端。冷战以来的每一场战争,美国基本都是主动挑起,并且以绝对优势短期结束。但从长期来看,又有哪场战争美国真正赢了呢?一旦伤亡超过预期,国内舆论立刻就会反噬。美国的政治体制短周期和社会分裂,使得政府根本不具备长期承受力,阿富汗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说,就算美国在战时状态下工业能力能有短暂爆发,为武器提供一定的恢复能力,但当航母被击沉、基地被炸毁时,美国的政治体系能否撑得住,这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被中国胖揍 48 小时,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美国内部的系统性崩溃。
不过,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的思路确实开始转变了,从不相信有人敢打自己,慢慢转向了防御性思维。过去美国奉行的是全球前沿打击,现在呢,开始考虑国防了。但这种转变,其实也只是霸权衰落的自我保护反应罢了。
当然了,说这么多,并不是说美国就要准备与中国开战了。实际上,中美是打不起来的。中国有完整的国防工业、核威慑、导弹体系和庞大的国土纵深,任何正面冲突都意味着美国将承担不可承受的代价。美国真正害怕的,不是损失惨重,而是失去那 " 老子天下无敌 " 的光环,这可是支撑其全球霸权的心理基石。只要没有被正面击败,它的霸权故事还可以继续讲下去,但如果真的被中国胖揍一顿,那以后可就再也没人相信它的那一套了。
所以啊,中美之间还是保持和平稳定比较好,毕竟战争带来的灾难,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