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前天
《汽车公社》15年,伴随中国汽车的热血与荣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公社用一组组封面故事、一篇篇报道、一条条视频、一次次深刻的思考,试图去勾勒这15年来汽车兴衰沉浮、热血荣光的历史画卷。

今天,10月20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

此刻的你可能在通勤上班的路上,可能在每周一开的会议室里,可能在出差的匆忙脚步中,也可能在偷闲的几分钟里放松地刷着手机……但当你看到这篇文章时,意义又不一样了,因为你的关注和陪伴,《汽车公社》走过他第十五个春秋,更显价值与厚重。

回想起15年前的那个时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浪潮的余温中,智能手机还不普及,微博刚刚兴起,外卖还没有大行其道,网约车才萌芽,而汽车品牌都认不全的我,在这个时候踏入了大学校园。

汽车作为房产之后的第二大消费品,那个时代的汽车市场,同样充满混沌与生机:丰田章男因"刹车门"在北美和中国巡回道歉,外资品牌开始正视中国市场的分量;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汽车国际化的破冰之举;新能源补贴试点启动,虽催生了后续的"骗补"乱象,却也为电动化的浪潮埋下了种子。

也正是在那个充满变数与激昂的时代,2010年的深秋,当《汽车公社》这本看上去有点草莽、又带点桀骜不驯,但其实夹杂着探索理想社会符号的创刊号杂志,登陆成都车展时,谁会想到,在这个平均一家企业仅有3~4年寿命的国度和时代,公社乘着中国汽车崛起和壮大的东风,闯过15个春夏秋冬。

图|《汽车公社》10周年时的杂志墙

这是日夜兼程的奔赴,也是命运裹着温柔的馈赠;是披荆斩棘的前行,也是幸运在肩头的降临。

这些年,我们记录着奔驰、丰田、福特这些传奇的起起落落,我们见证着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们日渐成长为中国骄傲。我们目睹着特斯拉、蔚来破局而出,疑惑于恒大、宝能们的野蛮和退幕,也感叹华为、小米们的惊诧江湖。每一个他们,和默默奋斗的每位汽车人,或骄傲,或彷徨,或笃行,或迷茫,都在不问前路,但问耕耘。

时光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弹指一挥间,15年变化万千,今天中国汽车年产销已经超过3100万辆,自主品牌市占率首破70%,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全年出口量连续三年领跑全球,比亚迪、吉利等中国品牌跻身世界车企前列。

这15年,是中国汽车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逆袭之路,也是《汽车公社》从"七八杆枪"的初创团队,成长为行业头部观察者的深耕之旅。

每一个关键节点的行业变革、每一次影响深远的企业动作、每一款重塑市场的重磅车型,都被公社以扎实的采访、客观的记录、深度的分析,刻进中国汽车的发展年轮。而一组组封面故事、一篇篇报道、一条条视频、一次次深刻的思考,构建起了这15年来汽车兴衰沉浮、热血荣光的历史画卷。

当我们回望这五千多个日夜,那些文字里的深度和态度、温度与力量,依然能清晰映照出一个行业的蜕变,一个国家的崛起,乃至一个时代的格局。

老祖宗说,唯一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变。

2010年,中国以1800万辆的年产销量蝉联全球汽车市场冠军,但这份"世界第一"的荣光背后,是核心话语权的缺失。彼时,大众、丰田、通用等外资品牌牢牢掌控中高端市场,普遍的家用SUV如途观、汉兰达等,提车都需要加价1万-3万元,自主品牌只能在10万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喝汤,年度市占率仅30%出头。

15年间,局面完全不一样。比亚迪登顶中国车企销量冠军,年销打破中国车企销量纪录,朝着400万,500万辆继续前行,而吉利、奇瑞、长安也紧跟其后,纷纷将原本的合资巨头甩在身后。

一枝独秀的中国新能源,从产销、到供应链再到技术上,已经领先全球,高端车用户已经从买奔驰、宝马、奥迪转向问界、理想、蔚来和极氪,行业从"百舸争流"迈向"中国争霸"时代。

如今,比亚迪将新能源技术授权丰田,实现中国车企向全球巨头输出核心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大众集团牵手小鹏,斯特兰蒂斯注资零跑,全球汽车巨头开始认可、接纳中国技术,这份力量开始从中国大地闪耀汽车底蕴深厚的欧洲市场。

是的,技术永远都是推动一家企业、一个产业向前的推动力,在汽车的核心技术上,中国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智能座舱,中国品牌的语音交互响应速度、场景适配能力均优于外资品牌;自动驾驶领域,中国的路测里程与数据积累,走在全球前列。

技术的变革,不仅重塑了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更改写了汽车的定义。当海外车企还在探讨智能和数字化如何赋能汽车时,中国技术正在用AI重新赋予汽车的新体验和内涵,由此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到中国工业体系,实现新的升维。

这15年,中国汽车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变。从"仿造"到"创造",从"技术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无数汽车人的坚守与突围,共同创造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尹同跃的"工程师文化"、李书福的"全球化野心"、李斌的"新势力韧性",还有无数汽车工程师、设计师,流水线上的每一位工人,这些数千万鲜活的人物,和他们奋斗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汽车转型的生动注脚。

汽车除了是一类工业产品外,其实透过汽车,更能看到诸多时代的镜像。15年间,车轮的转动不仅改变了国人的出行方式,更重塑了生活半径、消费观念与社会连接。

2010年,汽车是单纯的代步工具,消费者关注"油耗、空间、可靠性";2025年,汽车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智能驾驶、人机交互、生态"成为核心卖点。这种转变,背后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优势向制造业的延伸。

2010年,私家车尚未全面普及,高速公路里程仅7.4万公里,"春运"仍是亿万人的集体迁徙记忆,绿皮火车与长途大巴是跨城出行的主力;2025年,自驾成为春节、国庆的主流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低使用成本,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常态,而高速公路里程扩展到了近20万公里,15年增长约160%。

2010年,家庭购车多是"刚需型"消费,一辆车往往要满足全家所有需求,A级轿车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2025年,汽车消费呈现"个性化、场景化"趋势,增购成为车市主要增长点,户外、露营爱好者选择带外放电功能的新能源方盒子,城市通勤族偏好小巧灵活的纯电轿车,多孩家庭则青睐大6座智能SUV和MPV。

这种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频共振。2010年,中国人均GDP约4500美元,汽车千人保有量仅58辆;2025年,中国人均GDP高达1.4万美元,汽车千人保有量达256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面子化的"身份象征",回归悦己悦家的"生活工具",这种理性转变,不仅是中国汽车由野蛮生长到走向文明的跃迁,更是经济飞奔之下,社会迈向成熟的体现。

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让汽车成为连接线上与线下的重要节点。2010年,车载导航还依赖地图光盘,高速路口还有职业带路人;2025年,智能座舱已实现"人车家全场景互联",语音控制家居、远程办公、在线娱乐成为标配,智能驾驶也可以做到车位到车位的自主运行。这种"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生活方式,背后是中国在5G、物联网、AI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更是国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这15年,我们见证了从"市场换技术"的迷茫,到"技术换市场"的自信;从"有没有车开"的刚需,到"开什么车好"的挑剔;从"闭门造车"的封闭,到"全球竞逐"的开放。

15年车轮上的中国,不仅改变了汽车产业的全球格局,更重塑了国人的生活与梦想。这15年,车轮丈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轨迹,刻录着一个国家的崛起密码、一个时代的变革印记,以及亿万国人生活方式的沧桑巨变。

2010年《汽车公社》的创刊,恰好踩在了这个变化多元、创想无限的时代节点上。作为行业观察者和记录者,无不感叹着这个美好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无数书写历史的故事和素材,也带领着我们这一批行业同行者,实现了个人、家庭、能力、财富的升级和积累。

公社创始人卫金桥曾说,要做这个行业数一数二的汽车媒体。15年前,或许很多人认为这是痴人说梦,但回过头来看,这不仅是公社的初心表达,也是这15年来耕耘结出的欣慰果实。

"于卑微者前,心存敬意,处富贵圈内,不以布衣为弊。在非常之处,出警示之言,陷困境中,指向隧道微光""奉献、责任和奋斗,才接近内心表达,对因果规律的敬畏,对欲望的正确引导,终将指向去伪存真、至善至美"……

这些掷地有声的指引,让公社坚守报道初心与记录使命,始终以客观笔触勾勒行业变迁脉络,用深度思考留存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也一直引领着公社尊重事实和规律,带着善意与行业对话。

图丨《汽车公社》试刊号下印

这些年,我们不求对这个行业带来了多么轰轰烈烈的推动,掀起多么剧烈和持久的风浪,但至少坚信公社笔墨下的涟漪,至少可以给这个汽车时代,绘出不一样视觉下的画卷。

我们关心每一家车企的动向,从《寻找东风日产DNA》到《奔驰,自我的囚徒》、从《奇瑞汽车的熊市》到《长安的安与不安》,从《大众汽车的白银时代》到《韩系车:寒流中的韩流》,从《宝马踩下刹车》到《华晨失"马"》,从《福特失速》到《上汽的拐点》……

或许这些报道,这些标题和观点,放在当下或者是车企的角度是非常负面的。但真正了解公社性格和文风的人都明白:若批评不自由、赞美就无意义。哪怕是这句话,放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中并不一样,饭圈化的生态、饱和式的攻击,已经给我们带上了更沉重的镣铐,但这并不能阻碍我们前行的步伐。

这类分析,我们不纠结于下滑和困境的现状,不执着于如何刻画福特从一年近100万辆的规模骤降到不到20万辆的惨状,也不痛斥一款车从上市的卖爆到后来的无人问津。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产业逻辑、经验、规律和教训,不仅是当事车企管理者和决策层必须正视的,也是更多前赴后继谋求做大做强的企业领路人必须思考的。

当"汽车电商元年"到来,我们推出《捧场王or拆台君》专题,冷静指出"汽车电商短期内难以颠覆4S店模式",戳破了资本营造的泡沫;当大众"排放门"震惊全球,我们深入分析事件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用《帝国的危机》预判"电动化将成为德系车的必然选择"。

当2024年安徽拿下中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时,我们回望2011年公社推出的《汽车淮军》,聚焦耿昭杰、尹同跃、左延安、王传福等安徽汽车人,记录中国自主力量的抱团成长。而随着李斌、余承东在新汽车赛道上的崛起,又为淮军注入了新的力量。当上周曹德旺正式将福耀的接力棒交给他的孩子曹晖时,我们曾在2016年写出了《隐秘的继承者们》,剖析一批车二代们,在父辈打下的江山下,该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份荣光?

当人们都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车都长一个样时,我们写了汽车设计师专题《他们是点石成金的人》,纵览全球和中国优秀的设计师和团队,分析幕后的设计师们是如何让一台车走近人们心里,思考模仿和抄袭现状、探寻中国汽车设计的未来。当越来越多的新选手走向抄袭模仿成风时,我们《众泰模式的终结》专题掷地有声,强力批判这种剽窃现象,为原创摇旗撑腰。

当国内市场卷向深水区,叠加中国汽车出口夺冠,大家都在思考中国汽车走向何方时,我们早在《中国汽车出海淘金记》《自主品牌去哪儿》等系列专题就分析:在北美与欧洲,迎接我们的多数是双臂交叉,虎视眈眈,甚至怀疑睥睨,第三世界人民略带崇拜的眼光是对自主品牌最好的鼓舞。

当很多新势力兴起又分批倒下,当威马、哪吒和天际们,欲从坟墓中爬出来时,《造车新势力:一道窄门》《造车是个乌托邦》《汽车圈的资本局》专题,早就记录和思考了这些野蛮人的心思,断言了这其中故事和结局。

我们先后到重庆、江西、江苏、东北等地,行走、观察、感受、采访,写出了《汽车城出没,注意》《城镇化的汽车盛宴》《重庆告别底特律》等专题,研究城市与汽车产业发展背后的关系。我们回到各自的家乡,详细观察个人买车和当地汽车生态的故事,写出《小城车市》《郊县,买车的诱惑》《下乡"找信心"》,帮助车企和行业探寻汽车增长的新机会。

我们关心和汽车产业相关的所有热点事件,用《股比开放:等风来《战"疫":多难兴业》《芯慌》等多组专题,全面立体解读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也用《绑架宁德时代》《摆脱大厂魔咒》《根之悲歌》,剖析汽车和产业链的脆弱,呼吁中国汽车和各大车企加快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国六排放标准实施,众多弱势车企被淘汰,汽车消费走向低迷,我们推出《国六·阵痛》《跌出一个新时代》专题,指出"市场洗牌虽残酷,却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同年,《上汽遭遇拐点》,销量下滑,我们深入分析"巨头向下,为傲慢付出代价",引发行业对合资模式、人才梯队建设的重新审视。

图丨2023年东京车展报道小分队

我们关注百姓的用车生活,《我们的婚车记忆》以人生的新起点,勾勒出婚车百态,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汽车的憧憬。我们关注大出行领域,用《共享出行:从一场"死亡"开始》把脉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的崛起,网约车的混战,挥金如土的补贴,解析背后又呈现了怎样的消费需求和资本故事?

人,永远都是推动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不断向前的核心动力。这些年我们书写了诸多的汽车人的故事,从国外的皮耶希、穆拉利、郑梦九、戈恩、哈恩、丰田章男等,到国内的陈虹、竺延风、徐平、徐留平、王传福、李书福、魏建军、安进等,还有近百位当时身处本命年、但不被很多人熟知的汽车人,他们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已退休养老,他们有的因为罪孽在牢狱忏悔,有的继续在自己的企业和岗位耕耘创造……

他们的勇气、执着、智慧与遗憾,都凝聚成为行业前行的养分,他们的人生轨迹,更编织出行业发展的壮阔图景。我们书写他们的故事,既是记录一段行业的变迁史,更是致敬每一个在浪潮中坚守与奋斗的人,因为真正驱动行业向前的,永远是人心深处对进步的渴望,对责任的担当,对梦想的执着。

当然还有我们引以为豪、每年行业内诸多读者都在等待的、老卫年度呕心之作《格局与趋势》,目前也已经迎来了它第10个春秋。他以"技术+媒体=商业"的独特视角,凭借深度的行业洞察、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广泛的影响力,为行业从业者提供了理解产业变革、制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研究的标杆性系列作品。而每年年终盘点的温故系列,则以更有温度的文字,抚慰了更多奋斗者的心灵。

2022年12月初,《汽车公社》停刊。在我们办公室比老板还大几岁的杂志编辑老王,清样完公社最后一本杂志,坐在电脑面前发呆,思绪万千,想不明白之后跑到老卫办公室"质问"老卫:做了十来年的杂志就关了,难道你对他没有感情吗?

老卫长吸口气,仰躺在椅子上,反问老王:"你知道吗?我和吴老师比任何人都不愿意杂志停刊,他就是我们的孩子。"

但无论是个体还是公司,谁又能抵挡住时代的洪流与浪潮呢?

大资本、大数字改变了行业格局和人们的行为习惯。当西方人批评僭主政体可能会危害他们宝贵的民主时,其实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一种类似网络"僭主"的大资本正在形成,是盲从的乌合之众而非清醒的精英之声,正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那些被机器算法挑选出来的信息,正在真正的值得倾听的声音和大众之间,筑起一道越来越难以逾越的高墙。被算法主导的媒体时代,正全面降临。

作为新闻科班出身的半个媒体人,我时常看到一些传媒学者和大佬在感叹,互联网、AI和人人自媒体的时代,新闻已死。主流媒体很多新闻来源,不是第一现场,而是别人发的一段视频片段;很多剧本和演绎的段子,被主流新闻误解,一传十、十传百,成了正经的新闻报道。

那什么是新闻?每个人理解可能不一样,但老卫经常在公社每周一的内部沟通会上强调:走出去,到第一现场,就是新闻。我们读者和行业关心的真实一手的信息,就是最好的新闻。

脚上有泥,心里有光。我们也庆幸这些年有机会去过不少的现场。比如深入安徽江淮总部翻过围墙,深入江汽员工聚集的村庄,和退休干部和员工聊天,勇敢写出《江淮坠落》;我们也深入位于温州的国威科技,用《国威之死》尝试去解答一家中型零部件企业,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淘汰出局。

在这个流量即商业的时代里,我们也曾摇摆,甚至向流量屈服和低头,但根植于内心的初心指引:做中国数一数二的汽车媒体,我们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庆幸的是,我们依然坚守着新闻的情怀与媒体的尊严,用深度报道对抗信息的碎片化,用独立思考抵御流量的诱惑。

当然流量算法不是洪水猛兽,公社也是流量算法的获益者。杂志时代,你的阅读量和影响力取决于你的人群和发行数量,只要文章写出来,杂志印出来,至少我们自己感觉还是很厉害的,鲜有集中的反馈。

图丨2024年全年汽车公社微信平台数据

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时代,推荐和算法,让更优秀的文章被更多人看见和参与讨论,这让我们的创作有了更大的信心,让坚持的这份思考有了更大的价值。

当2017年10月17日我们独家重磅文章《宝马合资长城汽车》刊出,以15W+的阅读量成为当时公社有史以来流量最高的文章时,流量无疑进一步放大了公社的影响力,独家也成了全民自媒体时代最稀缺的呈现。而过去一向致力于精品雄文的老卫,也可以很骄傲地说,那篇上海车展观察《上海惊醒一群装睡的人》的10万+文章,也可以受到数以十万计普通读者的欢迎和热议。

从过去公社一篇文章只有几千观看阅读,到现在每个月我们都可以诞生一篇或者几篇10万+文章。就算是视频转型,我们也浅尝过视频100万+、500万+流量的辉煌与奖赏。

短短的六七千字,哪又能够诉说得完这15年的点点滴滴,更总结不了上万篇文章,千万字级别的经历和故事。我们希望去构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更多面的中国汽车社会和生态。但我们也深知,哪怕是最伟大的作者,也仅仅是书写自己的片面,只是我们尽量在纷繁复杂、喧嚣的声音中,找到一些真实、客观、中正的思考。

几乎每一年的年会,吴老师和老卫都会感慨,一年又一年,无论是时代之变,还是尘埃压身,抑或是世事的无常,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公社每一个人在这里成长,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完成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大事和里程碑。也非常欣慰前前后后近百位公社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有的15年如一日继续坚守,有的独自创业,开辟新战场,也有的去车企、公关公司,继续为这个行业发光发热。

这些年,公社很多小伙伴从愣头青到为人父母,95后、00后开始崛起,传承85后90后们对汽车和这个行业的热爱。有血有肉的每个个体,伴随着汽车这个行业,在社会和时代的推动下,坚韧地滚滚前行,在这辈子无数幸福和感动的时刻中,热泪盈眶。

图丨《汽车公社》全体小伙伴,感谢有你

孔夫子言:"德不孤,必有邻",值此公社15周年之际,感谢所有的读者,你们是公社价值的放大器,将我们这一点独立思考的微光,凝聚成一片黑暗星空中的银河。感恩所有支持公社发展的车企、品牌和朋友们,期待与你们继续携手并肩,共创下一个更好的时代。

以心为舟,渡坚持之河。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用更专业的视角、更深刻的洞察、更温暖的笔触,记录中国汽车的下一个15年,见证中国汽车更伟大的征程。我们也将继续提着灯笼,在行业的迷雾中前行,用文字、视频、思想,去点燃中国汽车未来之路上的星光。因为我们一直坚信,好的媒体,就像好的汽车一样,既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要配得上时代的荣光。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会问,老卫怎么不交出自己15年的总结报告呢?别慌,会有的。时光变迁不停,公社笔墨不止,请继续关注《汽车公社》与中国汽车的精彩故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吉利 浪潮 比亚迪 渗透率 中国品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