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前天
口碑榜舆情筛选收官:三大机制精准分级,负面舆情四重暴击倒逼资本市场价值重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0 月 19 日,"2025 第十五届上市公司口碑榜 " 舆情数据筛选阶段正式收官。依托对全网公开信息的系统抓取与舆情数据多维交叉验证,主办方对此前公众提名的近 6000 家公司,开展了为期三周的多维度筛查,最终上千家企业因触及监管红线或存在重大舆情瑕疵被淘汰,淘汰数量较 2024 年再创新高,彰显出资本市场价值筛选的严苛底色。

本届组委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 淘汰数量的不断上升,本质是监管高压与市场期待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新‘国九条’落地满一年,监管层构建起全链条惩防体系,口碑榜的筛选标尺必须同步升级,才能真正为投资者守护好价值底线。"

上千家上市公司被 " 否决 ",筛选标准迈向精准分级

与 2024 年相比,本届口碑榜舆情数据筛选标准更加严格、细化,不仅锁定被立案调查、遭证监会行政处罚等 " 硬违法 ",更将时间轴拉长至两年—— 2023 年 9 月以来所有上市公司负面舆情悉数入库;同时把其他领域的重大负面事件一并纳入视野,如 ESG 重大争议、公共安全事故、环保失信等,只要足以冲击公司持续经营或估值根基,一律标记重点审查。经统计,有多达上千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违规和负面舆情被淘汰。

在监管持续加强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也五花八门。从财务数据造假到信息披露滞后,从高管个人违规到公司治理漏洞,从食品安全问题到环境破坏等,各类风险点交织。为破解 " 一刀切 " 筛选的局限性,本届口碑榜创新构建 " 三级筛查机制 ",以 " 精准分类处置 " 实现风险甄别与价值保护的平衡。

直接否决类:针对财务造假、重大信息披露欺诈等触及资本市场 " 红线 ",损害投资者根本利益的行为,一律 " 一票否决 ";涉嫌食品安全、环境破坏等危及公众生命安全的重大负面事件,同样即时出局。只要监管立案、行政调查或权威媒体披露明确线索,即便案件尚未出具最终调查结果,均直接剔除出评选范围。如元道通信因涉嫌年报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立案调查,虽调查仍在进行中,但鉴于财务造假对市场信任的严重破坏,该公司被纳入直接否决名单,从源头杜绝风险标的进入后续评选环节。

重点观察类:对处于立案调查阶段、违规情节较轻的企业,筛选体系采取 " 标记观察 + 多维度验证 " 的策略。这类企业的违规行为多集中在信息披露时效性不足、非核心业务数据瑕疵等领域,未对公司经营基本面与投资者权益造成重大冲击。组委会将持续跟踪其调查进展,同步联动后续季度财务报告、监管整改反馈等信息,综合判断企业合规整改成效,既避免因短期轻微违规错失优质企业,又通过动态跟踪防范潜在风险。

关联排查类:10 月 17 日,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发布," 关键少数 " 行为规范成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核心抓手。本届口碑榜同步强化对实控人、董监高涉案企业的关联审查,即便上市公司未直接涉事,若 " 关键少数 " 存在严重违纪等影响公司治理稳定性的情形,同样无法通过舆情筛查。这一举措与监管层 " 穿透式监管 " 理念高度契合,从源头防范治理风险向上市公司传导。

正如组委会负责人所言:" 舆情筛选并非简单的风险排除,更是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初步校准。只有坚守合规底线,又具备完善的价值创造体系的企业,才能在后续的大数据建模与市场投票中脱颖而出,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价值标杆’。"

负面舆情对上市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四大不利影响

为何口碑榜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舆情数据筛选?舆情事件,尤其是负面舆情,会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哪些不利影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负面舆情与信息披露是 " 一体两面 ",相辅相成的,前者多为短期事件驱动,后者是长期信息呈现。它们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监管层面:信息披露是监管的明确要求,当前监管规定企业必须披露负面信息。如果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 " 言行不一 ",例如未如实披露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本质上就是未达到监管要求,可能面临监管处罚和舆论压力。

二是市值与股价层面:学术研究及大量市场案例都证实,负面舆情对市值和股价冲击显著。2015 年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研究表明,美国上市公司发生负面 CSR(现 ESG)事件时,两天内股价平均下跌 7%;国内长生疫苗、" 两康事件 "、辉山乳业等案例也显示,负面舆情会引发股价剧烈波动,严重影响企业市值。

三是资金成本层面:ESG 已纳入银行授信流程,银保监要求银行评估企业 ESG 风险,负面舆情会直接影响企业融资准入与资金成本。同时,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融资工具更倾向于 ESG 表现良好的企业,有负面舆情的企业将面临更高融资门槛与成本。

四是品牌与供应链层面:对于 To C 端企业,负面舆情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损害品牌形象;对于 To B 端企业,若无法满足大客户(如苹果、耐克等)的 ESG 标准,可能会被排除在供应链之外,失去核心业务合作机会。

最后,施懿宸呼吁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将这一理念内化到公司内部的所有管理流程,包括顶层战略规划、组织架构设计、内控流程、员工与高管绩效考核中,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从源头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

而口碑榜的舆情筛选,本质上是将监管对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市场化筛选标准。一方面,通过剔除存在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等负面舆情的企业,切实落实监管部门 " 严打违法违规行为 " 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形成 " 正向激励 ",促使企业从 " 被动应对舆情 " 转向 " 主动规范发展 ",减少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逐步营造 " 良币驱逐劣币 " 的市场生态,推动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长期价值投资奠定坚实基础。

10 月 20 日起,本届口碑榜正式进入大数据筛选阶段。这一阶段是口碑榜评选的核心环节,经过舆情筛选留存下来的公司,将接受客观数据模型的严格检验。该环节将从多个数据维度出发,为投资者挖掘出具有长期成长价值的上市公司,同时也将确定本届口碑榜最终获奖的候选名单。

哪些上市公司能够突出重围,成功通过 "2025 第十五届上市公司口碑榜 " 第三阶段的数据模型筛选?答案将在 11 月 23 日揭晓,我们拭目以待。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 立案调查 造假 证监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