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抽签英文名为「Marathon lottery」,其中「lottery」与彩票同词。近年来,世界知名马拉松赛事的中签率普遍降低,有时甚至低于彩票中奖率。2025 年,纽约马拉松中签率为 3%,这意味着,普通人想要跑一场世界顶级赛事,理论上可能需要连续抽签 33 年。
近两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名额也是一签难求。没有资源的跑者们开始寻找各种窄门,熬夜奔跑冲榜、希望渺茫地抽签、花高价买赞助名额,甚至写「自白书」求主办方看见……
当一场极限运动变成全民狂欢,当一个爱好被无所不在的商业活动裹挟,普通人还能从跑步里找到快乐吗?
文|石润乔
编辑|李天宇
图|受访者供图
黑客来了
从今年 8 月底开始,周杰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夜里。
每晚他都要准时出去跑步,冲榜,去争取上海马拉松的参赛名额。
冲榜由赛事的两家赞助商沃尔沃汽车和 keep 联名发起。规则是:从今年 8 月 30 日开始,每人每天上限跑 20 公里,可邀请好友助力 60 公里。到 9 月 20 日,1200 公里总数排名前 200 名,都可以站到上海马拉松的赛场上。
周杰计算过,想要挤进前 200 名,需要每晚从 10 点就开始跑,零点一过,马上找朋友助力。简言之——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连续 15 天熬夜跑步,每天 20 公里,凌晨群发朋友「砍一刀」。
他要保证自己在每天零点后的半小时之内打卡。前 14 天,周杰都保持着优势,可在最后一天,他被淘汰了。
周杰的计算还不够精密。在社交媒体,优胜者大象发了一则冲榜经验帖。他记录了活动截止前一天晚上精确到分秒的「激战」。
大象是上海人,在家门口跑上马是他的执念。为了冲进前 200 名,大象早早地进了微信互助群,「吃透规则,把一切不必要的客观和主观因素都排除在外才能行」。
很多人因为手表数据同步到 APP 时卡顿而掉出前 200 名。为了节省时间,大象在跑步时佩戴运动手表,同时把手机放在裤兜里,避免手表同步数据到 APP 浪费时间。他还找到有 3 个手机号的玩家互帮互助,确保一次性完成助力。互助群里,组团打卡的 30 多人都闯进了前 200 名,获得了上海马拉松的参赛资格。
那天晚上,大象 21:30 分开跑,翌日 0:01 分掐表。榜单显示,很多人都在零点掐表,榜单迅速被各路跑者锁定。第一名仅仅在零点过后 45 秒就完成助力。在 0:04:46,榜单已经锁定第 200 名。大象危险地在 0:05 分前完成任务。
然而,当晚最荒诞的一件事发生了——服务器页面卡顿,约 20 个用户冲进榜单,完成时间均为 0:05:16,跑友们纷纷举报有人恶意刷榜。keep 官方客服后来给出的解释是「黑客来了」——有黑客利用系统漏洞攻击服务器,使用爬虫软件修改数据,导致有人黑进榜单。直到数据库修正,排名才发生变化。但仍然有跑友发现,这 20 个 ID 还停留在榜单中。
在 0:09 分打卡的周杰终究还是「大意了」。他完全没想到这个速度也会被淘汰。那感觉就像失恋了一样,「又要跟跑马说拜拜,搞个活动也被人耍,是不是太难了?」
像很多城市买房、上车牌需要摇号一样,要参加一场马拉松赛事,报名之后组委会需要抽签,中签后的跑者,才有资格站在赛事的跑道上。上海马拉松是世界田联认证的中国三大白金标赛事之一,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的上马有超过 35 万人报名,中签率仅为 7.2%。而在去年和前年,这个数据还是 11.2% 和 13.7%。
没能中签的跑者,只能想其他办法去争抢名额。在周杰看来,冲榜这种方式,虽然要多跑出 300 公里,「但你起码能自己左右一部分」。
还有一些「门路」,希望更渺茫,可跑者们仍然不愿意放弃。
冲榜最后一天,尽管周杰成绩优秀,还是被挤出前 200 名。
「求求你看见我」
倪鲸鲸在南京一家健身房做游泳教练。下半年,很多大型马拉松赛事的报名季开始了。除了上班和跑步,他剩余的时间都泡在研究「名额」上。
他是跑马的狂热爱好者。去年,他每周都能跑上一场比赛,报名、中签也非常流畅。但今年完全变了样,春天,他试着报名了十几场小比赛,只中了 2 场半程马拉松。连区一级的马拉松赛事中签都难了。
越是拿不到名额,跑马的需求就越强烈。这反而激发他的热情,「心里痒,有瘾」。秋天,他又报名了十几场比赛。
每天 5 点下班后,倪鲸鲸不断穿梭在几个社交媒体之间,搜索赞助商的名字,包括跑步 APP、银行、水果、跑鞋、能量胶……几乎吃穿住行都有人赞助。大部分活动都需要抽奖。
为了能参加南京马拉松,倪鲸鲸购买了某品牌的能量胶补给包,95 元,参与抽奖。数据显示,一共有近 1200 人参与了这个抽奖活动,总共争夺 3 个名额,中奖率约为 0.25%。
就连银行存款都和马拉松名额「挂钩」了。倪鲸鲸在一个 APP 上看到,在南京银行最低存款 1000 元,也可以参加南京马拉松名额抽奖,一共有 80 个名额。他想起来正好有一个学员在南京银行上班,要不托托关系呢?让学员通融给他一个名额。
学员婉拒:今年银行有规定,名额比较贵,内部也拿不动。这让倪鲸鲸感受到形势的严峻,「这种名额如果要倒卖还要一千多元钱,人家怎么会轻易给你?」于是,他决定把其他银行里面的理财产品,都转入南京银行,一共 95 万元。
有了这笔业务,至少也算个大客户了,百万量级的存款又让他增加了几分底气,他又一次拿着 95 万的理财产品咨询学员名额问题。对方告诉他:「不管存多少钱都没有」。今年这个形势,名额已经不受客户大小的影响。
银行存款抽奖一共四轮,从 8 月等到 10 月,倪鲸鲸还没有抽中。
他宁愿多花点钱买名额,另一家能量胶品牌曾赞助南京区级一场小比赛,买产品即送名额,倪鲸鲸花 500 元买到了。他还买过 New balance 跑鞋,895 元,依然要抽奖。他感觉,这里到处是「资本的嚣张气焰」。
很多没有门路的人,最后一招是「一键四连」,通过收藏、点赞、转发、评论参加抽奖。这也是跑马爱好者最卑微的求名额方式,只求活动方能看见、被感动。
为了求关注,倪鲸鲸在能看到的微信公众号和小红书评论区都留言了。他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夸赛道、夸城市、夸美食,再突出自己多么刻苦,希望得到幸运女神的关注」。倪鲸鲸没有用 AI 写作,因为「没有诚意」。
在长沙百岁山品牌活动那一次,他觉得自己已经付出了全部的诚意,像是相亲中的自我介绍,又像是四处求职的简历,35 岁的倪鲸鲸用近乎请求的姿态,一字一句地敲出评论——
「我是 170 斤的大体重跑者,首次全马 437,去年全马 PB(备注:个人最好成绩)424,半马 148,今年报了 8 个全马,全部没中。即便如此,我依旧在这个夏天,拼命训练,即使每天汗如雨下,我也坚持朝心中的目标出发,想全马破 417。我是江苏的跑者,我有急救证、救生证、教练证,熟悉 CPR 心肺复苏和 AED,我想去长沙,和水中贵族百岁山,一起挑战自我。」
仍然没有中签。
赛道上的倪鲸鲸(左一)。
「就找你要个名额,不给面子?」
跟倪鲸鲸有着相同感受的跑者太多。同是 35 岁的周杰此前曾花 2199 元买下一款竞速跑鞋,赞助商赠送了他无锡马拉松的参赛名额。
周杰在西安一家国企做内勤,朝九晚五,有时加班。今年,他一共报名了 16 场马拉松比赛,北京、上海、无锡、厦门、重庆、兰州……只要有马拉松的知名赛事,他都广撒网,无一中签。后来还是抽奖活动「奖励」了他的诚意,中了北京马拉松名额。但他仍然认为,抽奖就是「让别人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花更多钱,直接交「赞助费」,名义是赛事里的「慈善名额」或「公益名额」。
周杰花费的最大一笔钱是 3000 元。2024 年上海马拉松,慈善名额报名费达到 3000 元,已是国内最高价格。抽签报名与慈善名额开售同时启动,周杰决定直接「高价赞助」。然而,同样策略的跑友太多,报名开启后,系统陷入崩溃。「就跟抢茅台一样,几分钟过去,别人已经抢完了。」
而在今年,有跑友发现,南京马拉松的慈善名额也需要抽签了。「简直闻所未闻。」
在过去很长时间,马拉松这项运动在中国是小众的。1981 年,北京市举办第一届马拉松赛事,12 个国家的选手报名,参赛人数总计 86 人。
直到 10 年前,马拉松仍然没怎么走进大众视野。2015 年,国家体育总局取消商业赛事审批权,全国的全马赛事增至 53 场,参赛人数超过 23 万人。
「但那时,还是没有太多人知道马拉松」,精英跑者广东记得,他最早在 2015 年知道这个词。那时候,他在黑龙江读大学时爱上跑步,每天跟随一个老大爷在操场上跑 10 圈。一天,老大爷领来另外一个人,介绍说「他厉害,他跑过大连马拉松」。
疫情过后,全民健身的热潮风靡,跑步的人越来越多,虽然马拉松赛事遍布各地,但仍满足不了狂热的报名需求。
《2024 年中国路跑工作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报名人数持续攀升,全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 749 场,总赛事规模达 704.86 万人次,较 2023 年同比增长 100 万人次。
而马拉松参赛名额,已经成为稀缺资源。2025 年 ,上海、武汉、无锡和北京的马拉松中签率均低于 10%,厦门马拉松中签率为 11.8%。
武汉马拉松,今年报名人数飙升至 45 万,较去年近乎翻倍,而赛事总名额仅 4 万。无锡马拉松,2014 年首届仅 1.3 万人报名,今年已突破 42.9 万。
甚至对很多赛事运营商来讲,名额压力也与日俱增。
明月是一家国内赛事运营企业负责人。今年,有躺在微信里七八年没联系过的人打来电话,一开口就是要名额。被拒绝以后,他们理解不了——「就找你要个名额,不给面子?」
到底去哪里找名额 ? 明月准备了两套话术:要么你正常报名,要么参与赞助商活动 , 是什么级别的赞助商 , 就会有相应数量的名额。「没办法 , 出签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
「今时不同往日,在以前,说实话,很多赛事报名都报不满,报满的赛事只有少数人不中签。有场马拉松,我还专门到网上去查,有谁不中签劝他们不要去买黄牛的,别上当,我拿出名额一对一送他们。量不大,不就 20 个人吗 ?」明月说。
赛事运营团队已经几次接到 12345 的电话。跑友的火气已经烧到运营商头上,一些人通过黄牛买名额,被骗钱之后,只能打电话投诉运营团队。「卖名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卖,一种是假卖。如果名额真从赞助商渠道拿到,损伤不大。如果假卖,我们就可能遭殃。」
寒老吉就在黄牛那儿吃过亏。2023 年石家庄马拉松比赛当天,是他的 42 岁生日。跑步 3 年,才敢下决心试一试半程马拉松。或许生日给了他勇气,寒老吉直接从二手网站上加到黄牛的微信,想要石家庄马拉松的名额。彼时,他没有半程马拉松个人成绩,不符合报名门槛,即便对方直接要价 1000 元,他也毫不犹豫地付款。
「一旦交了钱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10 天以后,官方 APP 显示已经取消名额,但是黄牛不愿意痛快地退钱,说可以给他报名别的比赛。两人一直拉扯,直到黄牛将他拉黑。寒老吉立即报警,至今还没有收到立案回执。
这场拉扯带给他最大的影响是——从此只买慈善名额。当南京马拉松让他动心,果断花 1400 元下单官方慈善名额,他认为值得,「一下高铁、一出地铁,都是比赛的宣传,大广告牌子上写满欢迎跑者参加比赛,氛围特别好」。
寒老吉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今年已经跑了 6 场。他从来没有尝试过靠关系找名额。他性格内向,从来都是独自跑步。主要是「对走后门、托关系比较发怵,工薪阶层,拿什么去还人情?」
寒老吉的马拉松比赛奖牌。
身体的主人
有人想不通,为什么这些人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在一场累死累活的比赛上,「不划算」。
寒老吉也算了一笔账,每一次到外地跑马拉松,花费至少 4000 元。包括高铁票、住宿、餐饮,和家人一起特种兵式旅游的费用。一年下来,三场比赛至少花费一万元以上。但他宁愿忽视这笔支出,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原因是「多巴胺」。
在他的生活里,跑步产生的「多巴胺」仿佛两周都不会消失。作为一名新闻夜班美术编辑,每周日傍晚 6 点,他要上班。当他从外地坐高铁回到工位,同事们一看见他的状态,就知道「这是跑完马拉松回来了」,纷纷拉着他讲一讲,那是一种什么状态?「身体是疲惫的,精神是快乐的」。
寒老吉 2006 年参加工作,一共干了 19 年夜班编辑。开始跑步时,他早已和大部分同行一样,困在亚健康状态里,上班睡不醒,下班睡不着,患有高血压、脂肪肝,体检报告上有很多小箭头。年过 40 以后,单位把他调到相对清闲的岗位,每周三天夜班,如果有重大事件,会再加一天班。
跑马拉松把他从中年危机中解救出来。他一度认为,前半生没有做过什么太过成功的事情,也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快乐。人到中年,无论买车、新手机还是好看的衣服,都觉得没有意思。「而跑步 5 年,终于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更年轻的周杰,还没有遇到中年危机。但是为了维持身体机能,他每周至少花费 15 个小时训练,这占据了他绝大部分业余时间。每天傍晚 6 点下班以后,吃饭,休息一小时,准时热身、跑 12 公里,随后拉伸、洗澡,躺到床上已经 11 点。随后在跑步群打卡、发社交媒体,已经接近凌晨。「每周跑 5 次,中间一点时间不能浪费,才能保证这个作息」。
他把这样的生活称为「从牙缝里挤出时间去跑步」。而一场马拉松所消耗的,还不止这些。
去年 11 月的一个周六,周杰终于能够去参加北京马拉松。一切都安排好了,但是单位临时让员工周六加班。他去找领导,「毕竟北京马拉松从天安门起跑,特别难得,而且那天是法定节假日,本来不应该加班」。领导表面同意。随后有关系好的同事告诉周杰,领导觉得「跑马拉松不务正业,下次还是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
想要跑马拉松,就要学会把跑步作为生活的重心。这是另一个中年跑者苏醒从 10 场马拉松里学会的。在 2024 年,39 岁的苏醒体检查出糖尿病和高血脂,他决心开始运动。从 1 楼爬到 18 楼开始,暴汗远远不够。对疾病的恐惧让他连续报名,希望借着马拉松来改变生活。
苏醒买了一块智能运动手表,扮演他的教练。每天,手表会根据他的心率、体温等指标评估身体状态,告诉他应该跑几公里,应该完成哪一个「课表」。他尝试过 10 公里、20 公里、50 公里跑,即使加班到晚上 9 点以后,也必须在家里的跑步机上跑完。
跑着跑着,运动手表成为实际上「身体的主人」。这有时让苏醒觉得荒诞。跑步本应是自由的、不被束缚的,但他好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间发条里,他开始审视马拉松的性价比。
去年,他也花 1600 元买到无锡马拉松慈善名额。这场比赛的 500 个慈善名额在出签之前就开始售卖,慈善名额只能作为首选。他认为,无锡马拉松称得上是「整个江苏最好的」,相对平坦,容易出成绩。这里的动线设计称得上是「全国最好的」,跑者不会走任何弯路,尤其领物的时候不需要排队,全程有志愿者引导,流畅合理。
可惜的是酒店价格。作为律师,苏醒喜欢在比赛中认识新朋友,观察不同群体的处境。苏醒观察,在比赛当天,原价在 200 元左右的酒店已经上涨到将近千元。在旅行软件上,比赛结束后第二天的价格已经回落到 100 多元。没有做好准备的跑友为了省钱,宁愿到洗浴中心过夜、睡在自家车里。而在起点处,公园里有一大片帐篷,跑友支着帐篷在这里对付一晚。
训练中的周杰。
「破 3」的执念
有人说,跑步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自己还没有被生活完全驯服,还可以挑战自己。
人人都有一颗竞技的心,「站在跑道上,身边只要有人,你就会想要超过他。」有跑友说。
大象第三次冲 PB,是从广州马拉松的 E 区出发,发令枪响比前三个区晚 20 分钟。但大象一路赶超,直接超过 D 区、C 区的近 4000 名跑者,跑到了 B 区的位置。那次比赛结束后,大象看了一眼下一场比赛——厦门马拉松,精英选手成绩 310(3 小时 10 分)。他第一次闪过一个念头:我也可以「破 3」。
「破 3」,马拉松专业术语,意为在 3 小时内跑完 42.195 公里,每公里平均配速需要达到 4 分 15 秒。这意味着,跑者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2 小时 51 分 30 秒)。
「破 3」是很多跑者的执念,它意味着成绩、能力、「精英」的圈层,从现实层面看,「破 3」跑者的福利远高于大众跑者。当跑者一脚跨进「破 3」的分界线,就可以直通几乎所有的马拉松比赛,「自主选择比赛,而不是比赛抽签选择自己」。如果成绩和颜值双优,还有机会被运动品牌赞助,「薅」到免费的跑鞋和衣服。这至少节省几千元。
近年来,我国「破 3」跑者的数量在快速增加,根据《2024 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数据,2024 年全年,男性跑者有 17252 人跑进 3 小时,女性跑者有 3156 人跑进 3 小时 20 分。2024 年无锡马拉松现场,「破 3」人数达到 3423 人,成为全球马拉松「破 3」人数第三。
「破 3」的人们也在挤占着马拉松的参赛名额。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根据 2025 年青岛马拉松官方信息及推算,全马项目规模是 9000 人。其中,成绩直通人数为 5051 人,再加上近 1000 个赞助商及相关名额,用于全马项目抽签的名额仅剩 2962 个。中签率仅为 5.97%。
大象报名了上海的夏训和冬训跑团,提升速度能力和有氧能力。有体育基础的人是「天赋型选手」,第一场马拉松就有可能跑进 3 小时。而大众跑者,除了在跑量上比别人高,练得比别人科学,没有其他捷径。
去年,苏醒也开始追求竞速,唯一的心愿是全马 340 以内,这个水平是大众等级一级。苏醒参加了以提速为目标的跑团,每周三被大家叫做「变强日」。
变强日会参考运动员的训练方式,练习间歇跑。晚上的「课表」是,体育场每两圈 800 米为一组,晚上跑 10 组,跑完一组后会休息两分钟,然后全速去跑下一组,配速可能达到了 415。苏醒回忆,实际上训练上可能达到了 15 组。有时候第六七组体能就耗尽了,怎么办呢?去到下一个更弱的组。
「跑吐了,就不跑了」。间歇跑特别快的时候,苏醒的心率一直在 170 左右,他甚至感觉到口腔或鼻腔里面已经出现了一股血腥味,但当时还是坚持着,「只有高强度地刺激,身体才能变强」。
跑的时候没有感觉,第二天早上,苏醒才发现膝盖不能弯曲了。去医院诊断为韧带局部拉伤。跑团原本有 38 人,现在只剩下一半。但「速度至上」的惯性还是影响着很多人,一次,一位中年女性跑者在跑团群里晒出自己的成绩:20 公里,平均配速 8 分钟。另一位坚持「破 3」训练的年轻跑友悄悄跟苏醒吐槽:「她这样跟走有什么区别?」
苏醒在无锡马拉松(右二)。
慢下来
2024 年,苏醒跑了 10 场马拉松比赛,在适合跑步的季节里,几乎每个月一场。他经历过困难时刻,也一直思考着跑马的意义。
困难时刻发生在广州马拉松。在前 30 多公里,苏醒一直在跟着 330 的官兔(主办方邀请的官方配速员)。如果再努力一点点,就会离 330 很近了。但是,跑的时候得他感觉非常「顶」,一种无氧的憋闷感。大概那个时候,他忽然间意识到了,「没必要那么努力,不需要跑那么高强度,慢一点,舒服一点,运动的快乐是不是就会多一点?」
他尝试着让自己慢下来,在最近参加的太原马拉松,他完赛用时 3 小时 52 分 53 秒,比最佳成绩慢了 12 分钟。但他绕开了「顶」的感觉,心率远低于上一次,臀部和腿部没有完全发力。这一次,他没有在完赛之后难受卧床,而是稍作休息就赶回公司开会。
也有怀疑意义的时刻,在武汉马拉松最后的冲刺阶段,他看见一个 60 多岁的跑者瞬间倒地,接着一辆救护车呼啸而来,把跑者抬上车。这一幕给他强烈的警示,他马上停止加速、放慢了脚步。
周杰也在刷新 PB 和安全完赛之间,不得已选择放慢了脚步。
今年 5 月 11 日,大连的天气很热,马拉松的赛道不算好跑,连续的上下坡增加了比赛难度。跑到 30 公里,当 330 的官兔追上自己的时候,周杰尝试跟随官兔的脚步。他在用意志力拼命地跟上,但发现左腿快要抽筋了,他慢了下来,害怕彻底跑不了。走了几百米,又试着起跑,没出一公里,右腿又出现同样的脆弱感。
这个时候,他的大脑被「沉没成本」冲击着:比赛名额是在一个微信群里意外拿到的,从西安到大连,机票、酒店和饮食加一起已经花了 3000 元……但转念一想,不能因为创造 PB 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但也不要留下遗憾。
他心中失落了一下,但安慰自己「马上抽筋了,安全完赛就行。剩下 10 公里,得缓一缓走起来,偶尔跑几步,把全身状态控制在抽筋的边缘」。他走完了后面的部分,拿到了 2025 年最差成绩:3 小时 56 分。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9 月 21 日,柏林马拉松,中国运动员王文杰,也是 37 公里的时候身体突然「断电」,走着完赛,预计是 2 小时 10 分完赛,但到终点时是 3 小时 23 分。
周杰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触马拉松,是通过一件比赛服。有位同事从 2017 年起就跑马拉松了,两个人身材相近,同事把比赛发的一套服装送给他。「一开始跑步,我总觉得别人看到我穿马拉松比赛服,会不会也认为我是个跑马拉松的?」「就此埋下了一颗种子」。
但马拉松终归是一项极限运动,而非大众运动。既然是极限,就得允许自己在某种时刻办不到。
周杰回顾跑步的历程,和自己对话。「从刚开始接触马拉松到现在,你付出了很多,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你耽误了工作,牺牲了陪家人的时间,付出经济成本。当然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你拉动了 GDP,也响应了全民健身的口号。这对你个人有多大的意义?意义就是一种自我感动」。
从 10 月开始,马拉松赛事的疯狂生长也可能会慢下来了,跑圈也流传着马拉松赛事新规将要落地。广西、湖南、陕西等省份,几十场赛事官宣取消、延期,减少比赛项目,涉及半马、欢乐跑。这种调整,可能更多是规范赛事,避免盲目扩张,提升安全门槛。
10 月 15 日,在北京通州绿心森林公园,我遇到一位中年跑者。他即将参加下个月的一场半马比赛。「跑步是为了快乐,不是快。」这位跑者说,以前他频繁盯着手表追求速度时,错过了很多东西。
以前只能听到自己沉重的呼吸声,慢下来之后,能听到风吹落叶,飞鸟在身旁扇动翅膀的声音。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周杰在西安马拉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