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AI 行业被 " 智能体元年 " 的讨论刷屏。
DeepSeek 超越 GPT-4o,OpenAI 发布 Agent SDK,Anthropic 四个月连推三个模型 …… 每一次发布都像一次惊人的飞跃,让人觉得 AGI 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但 Andrej Karpathy 泼了一盆冷水。
这位前 OpenAI 核心研究员、特斯拉自动驾驶负责人,在 2025 年 10 月 18 日的一场对话中明确表示:
我并不觉得今年是爆发年,也不相信会有哪一年是。AGI 需要数十年时间,它是一条由无数突破和改进构成的长曲线。
这句话,刺破了当前所有关于 " 突破 "" 爆发 "" 奇点 " 的狂热叙事。
Karpathy 的判断不是悲观,而是冷静。他更关心的,不是模型参数有多大,而是它是否真的有记忆?是否能持续和你共处?是否能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他说:我们现在的智能体,其实更像是个幽灵。它们记不住自己是谁,也记不住你是谁。
真正重要的不是模型有多强,而是 AI 能否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有记忆、能成长、可信赖。
而 2025 不是终点,它只是这条漫长演进中一个被误读为爆炸的起点。
第一节|你以为它懂你,其实它不记得你
" 你以为它在帮你规划旅行,其实它根本不记得你是谁。"
Andrej Karpathy 说这句话时,并不是开玩笑。
他指出,现在我们常用的所谓 " 智能体 "(AI 助手),连最基本的 " 记忆 " 都没有。 不管你跟它说了多少次,它下一次打开时,还是从头开始。没有状态,没有身份感,没有连贯性。就像一位每天失忆、穿着西装接待你的 " 幽灵 "。
" 今天我们所有的聊天机器人,其实都是幽灵(ghosts)。"
这是 Karpathy 在访谈中多次强调的一点。尽管人们总在说 AI 在 " 爆炸式进步 ",但在他看来,那些看起来很聪明的系统,缺的不是知识,而是连续性。
他说:AI 的进化其实更像一条缓慢上升的曲线,悄悄学习、持续进步,直到你突然回头,才发现它已经不一样了。
✅ " 持续存在 " 才叫智能体
Karpathy 给 " 智能体 " 这个词重新下了定义:
"A real agent needs to persist over time. It needs memory. It needs continuity(一个真正的智能体,必须具备持久性、记忆力和连续性)."
通俗的来说,一个真正的 AI 助手,不能只是能对话、能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要能长期陪伴你。它应该知道你昨天让它查过机票、前天生成过 PPT、上周总结过财务数据。它要能记住过去,理解现在,延续到未来。
这才叫智能体,不是我们现在用的 " 高级搜索框 "。
✅ 现有产品,为什么还做不到?
你可能会问:ChatGPT 不也挺好用的吗?Claude 不也能追问上下文吗?
Karpathy 的回答是:它们没有记住你,只是在当下和你聊天。
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尝试,比如:
ChatGPT 的长期记忆功能(但仍需用户自己设定 " 记住什么 ")Rewind 这类记忆记录工具(但还未真正融合进 AI 本体)Claude 的 Agent SDK(强调多轮任务,但状态切换仍靠开发者维护)
这些只是在外部给它加了记忆功能,但 AI 本身依然不记得你是谁。
✅ 问题的本质不是回答能力,而是记住你
Karpathy 说,现在很多人还在讨论 prompt 要怎么写更有效,但他想问的却是:
如果它连我们是谁都记不住,为什么还要一次次输入提示呢?
他打了一个比喻:你每次和它说话,都像是在向一个路人喊话。
你以为它是你的助手,但它其实不认识你。它不知道你是谁,也不记得上一次对话发生了什么。
所以,Karpathy 不相信 " 爆发年 " 的说法。因为在他看来,现在的 AI 还停留在假装认识你的阶段。
真正的转折点,不是能力的突增,而是 AI 成为一个长期陪伴你的 " 伙伴 "。
那一刻,它才从工具变成伙伴,从模型变成智能体。
第二节|AI 不止要会说话,更要动手、记事、活得久
AGI 不是一堆功能的组合,而是一套统一的操作结构。—— Andrej Karpathy
Karpathy 不止一次提到,现在大家在谈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时候,总喜欢数功能:" 能写代码 "" 能画画 "" 能接工具 "。 但他想说的是:
真正的 AI,不只是能做很多事,而是这些事要连在一起、有前后逻辑、有稳定表现。
简单讲,不是会说话、会查资料、会写文案就叫 AGI。 Karpathy 描述了三条长期发展的路线,只有这三条线都走通,才可能出现 " 有真正智能感的 AI"。
第一条线:让 AI 真正 " 理解 " 你在说什么
这条路,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 GPT、Claude、Gemini 正在做的事。 Karpathy 称它是语言模型的认知路线。
会读懂上下文能做逻辑推理会给出合理的推测
这些能力在过去三年进步飞快,但 Karpathy 说:这只是基础,光有这个还不够。
就像一个很会考试的人,但不一定知道怎么在现实中处理事情。
第二条线:让 AI 能 " 操作世界 "
Karpathy 说,接下来最关键的,是让 AI 不光能说,还能动。
他举例现在很多人开始用 AI 写邮件、查文件、读网页,甚至安排日程。这些能力不再只是语言理解,而是 AI 在现实中 " 动手 " 去帮你做事。
这类能力,Karpathy 称为:工具调用(tool use)。
" 我们需要让智能体不只是对话,还能调动浏览器、笔记、应用,帮你真正完成任务。"
但现在这部分还非常初级。Claude 调用工具要等你手动触发,ChatGPT 的插件功能也不总能成功。
而真正的智能体,是你说一句话,它就能自己判断:
该查什么资料、该整理哪些邮件、该安排什么时间、该输出怎样的计划。
第三条线:让 AI " 持续存在 " 下去
第三条线更关键:能不能把 AI 从一个单次工具变成一个长期在你身边的角色。
他说:
" 我们现在做的 AI,就像一盘散落的拼图:语言模型是一块,工具是一块,记忆是另一块 …… 但它们没被真正组合在一起。"
这导致的结果是:
AI 回答得好,但下次就忘了
工具能用,但每次都要重新教
上一轮对话的逻辑,下一轮完全接不上
Karpathy 说,要改变这一切,需要的是:一个统一的运行方式(operating architecture)。
换句话说,不是把拼图随意拼凑,而是要让 AI 像一个人一样持续存在在线上社会中,能成长、有记忆、有任务意识、有状态、有行为模式。
总的来说:
我们要从 token(词)往 action(行动)走。
这意味着,AI 不再只是你说一句,然后它回一句。你只需要提出目标,它自己会理解、执行、反馈,并且能把今天的事情和过去、未来的计划连在一起。 这要求 AI 不再是功能拼接,而是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运行逻辑,能和你长期共事。
现在的 Claude、ChatGPT、Gemini 都在尝试这样做,但这条路才刚刚开始。我们看到的,不是爆发,而是开头。
第三节|喂它一切,不等于教它成长
这三条路要怎么走通?Karpathy 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不是堆更多数据,而是改变训练方式。
今天我们对 AI 的训练,就像把所有书都塞进孩子嘴里,然后希望他成为科学家
他指出,目前主流的模型训练方式,基本是把全世界知识喂给它:从网页、百科、论文到社交平台,把海量数据一股脑塞进去。这就像填鸭式教学:喂得多,不等于学得好。
就像你不会指望一个孩子光靠背书就变成诺奖得主,AI 也不会因为读完互联网就自动成为智能体。
✅ 从 " 灌数据 " 到 " 教目标 "
Karpathy 认为,AI 的训练方式该换了。
" 大多数模型读了世界上 99% 的信息,但没有被教会哪 1% 是它应该用来解决问题的。"
我们不需要模型什么都知道,而是要它对关键问题有深刻理解。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训练一个医学助手:
与其让它读 10 亿篇医学论文,不如设计一门诊断课程:先学习问诊流程,再练习病历分析,最后参与真实病例决策。
这种按课程表设计的训练方式,比海量输入更能让 AI 建立任务意识和知识结构。
✅ 三个新训练原则:像培养人一样培养 AI
Karpathy 认为,未来 AI 的训练应该像培养新同事,而不是粗暴地往硬盘里灌数据。 他提出了三条核心原则:
① 有目标感:AI 必须 " 知道自己在学什么 "
今天的模型大多在无目标地学习,读很多数据却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给模型明确的学习方向,比如成为写作助手、学会连续规划、掌握科学研究流程。
这就像带孩子学游泳,不能只是把他丢进水里,而要告诉他 " 今天练的是换气 "" 明天练的是速度 "。
② 有任务性:从 " 知识 " 转向 " 行动 "
AI 不应该只是 " 知道 ",而要 " 会用 "。Karpathy 强调训练要围绕任务来设计,让模型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而不是光靠死记硬背。
比如:不是背下 API 文档,而是通过不断调用工具去完成一项复杂任务;不是阅读金融数据,而是尝试写出投资分析报告。
" 智能体不是学生,它更像一个实习生。我们要让它在干活中成长。"
③ 有反馈循环:不断试错、纠正、改进
AI 需要反馈。
现在的训练过程太静态,模型学完就结束,缺乏和环境的互动。而未来的训练应该是动态的:模型完成任务后得到评价,根据结果改进下一步策略。
这种 " 试错—反馈—改进 " 的循环,才是智能成长的真正方式,就像人类在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法一样。
这些观点已经在影响最新模型的方向:
OpenAI 在 GPT Agents 的训练中,开始围绕 " 任务链 " 设计数据;DeepMind 的 Alpha 系列通过 " 自我博弈—自我修正 " 实现进化;Anthropic 的 Claude 也在用 " 宪法式反馈 " 指导模型的行为习惯。
这些都说明:行业正从输入越多越好,走向 " 结构化、有目标、有反馈 " 的路线。
用 Karpathy 的话说,这意味着 AI 正在从 "prompt 时代 " 走向 " 课程时代 "。
未来的 AI,不再靠 "prompt" 来驱动,而是靠 " 课程表 " 来成长。
prompt 是一场 " 对话 " ——你问它答,结束就忘;课程表是一种 " 成长计划 " ——它知道自己要变成什么样,会主动去学习和改进。
当 AI 从被动接收知识变成主动学习成长,它才可能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真正能和人一起工作的伙伴。
第四节|AI 不只是助手,而是 " 社会的一员 "
" 智能体不是 API,而是一个可信任的代理人。" —— Andrej Karpathy
Karpathy 说这句话时,不是在做比喻,而是在描述他眼中即将到来的现实。
他认为,未来的 AI 不会再以功能定义自己,不是 " 翻译工具 "" 问答助手 " 或者 " 自动化脚本 "。在十年之后,我们面对的,是带有身份、角色和责任的 AI 个体。
✅ 从工具到角色:AI 开始带着身份上岗
过去,AI 的使用方式很简单:你让它写邮件,它写完就结束;你让它总结报告,它总结完就停止响应。它从来没有身份,更没有职责。
但 Karpathy 的设想是:AI 的未来不应该是谁来用它,而是 " 它在社会中扮演什么 "。
" 未来的 AI 不是一次性的调用,而是一个有身份的存在。它可以是你的律师、你的财务顾问、你的私人助理,甚至是公司的运营官。"
这样的 AI,不只是能完成任务,而是要承担起和角色相关的责任:
一个医生智能体要遵守医学伦理,持续追踪患者病历一个律师智能体要熟悉当地法规,在法庭上替你辩护一个家庭管家智能体要管理长期计划、预算和日程
这时,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社会角色的延伸。
✅ 角色市场:谁来认证?谁能委托?
Karpathy 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 当 AI 拥有角色后,谁来定义它的职责?谁来确认它的资格?"
如果你雇一个人类医生,他需要通过考试、拿到执照、承担责任。那如果是一个 AI 医生呢?
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 " 角色市场 " 正在出现:谁来认证这些 AI 是否合格?它们能代表个人做决定、签合同吗?如果 AI 做错了决定,责任由谁承担?
这些问题看似遥远,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
例如,美国已有初创公司在开发 "AI 律师 ",可以自动生成合同、准备庭审文件;一些金融机构也在测试 "AI 投资顾问 ",为客户提供全自动资产配置方案。
Karpathy 的观点是:智能体的未来不只是技术升级,而是制度升级。
✅ 共存的张力:人类与 AI,会不会 " 撞角色 "?
随着 AI 开始带着身份上岗,一个新的问题不可避免:它会不会和人类抢位置?
Karpathy 的回答是:会,但这不是坏事。
AI 不会取代人类的存在,它会改变角色的定义。你不再是唯一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协作者。
就像公司里从 " 手动记账 " 变成 " 财务系统 + 会计师合作 " 一样,未来的医生、律师、产品经理,可能都要学会和 "AI 同行 " 协作:
医生与 AI 协作,AI 负责数据分析,人类做最终判断;律师与 AI 搭档,AI 起草合同,人类负责谈判和策略;企业团队中,AI 负责执行复杂流程,人类负责愿景和方向。
这种角色融合不是削弱人类的价值,而是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承担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创造。
Karpathy 的 " 十年路线图 " 最后落在一个清晰的画面上:
" 未来,你不会只用一个 AI。你会和一支 AI 团队一起工作。一个懂财务的助手、一个懂法律的顾问、一个帮你规划生活的助理。他们都有名字,有背景,有记忆,有责任。"
这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调用,而是充满人格的生态。当 AI 开始有身份,社会的结构、规则、信任方式都会随之改变。
我们不是在部署工具,而是在建设一批全新的社会成员。
结语|不是爆发,而是一条长曲线
2025 年,看似什么都在 " 爆发 "。模型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发布越来越快。人们以为 AI 正在冲进一个 " 奇点时刻 "。
但 Karpathy 给出的判断,恰恰相反。
不是突然突破,而是一条慢的长曲线。等你回头看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在其中。
这不是悲观,而是更清醒的认知。
十年怎么走? Karpathy 展示了一条不靠堆参数、而靠系统重构的路线:
让 AI 从 " 说一句 " 到 " 能做事 " 从喂数据到设计课程从工具到社会角色
真正的转折不是模型 " 能干什么 ",而是 AI 开始记得你是谁、明白它该做什么、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这是一场渐进的演进,一场结构性的重构。你不会在某一天看到 AGI 突然诞生。你只会在某个清晨,打开熟悉的对话框,突然意识到:它已经不是原来的它了。
而你,也早已在这条智能体曲线里,走了很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