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诗炫
来源 | 博望财经
引言
10 月 10 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发布了一份通报,涉及 34 款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的移动应用。上市公司 51 信用卡旗下 App51 信用卡管家因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也在其中。
消息公布以来,51 信用卡港股(2051.HK)股价已连续 7 个交易日下跌,10 月 16 日跌幅达 10.39%,截至发稿前,股价为 0.67 港元,累计跌去 22%。
来源:百度股市通
自 2019 年因冒充国家机关进行软暴力催收被查后,51 信用卡的金融版图已大幅收缩。今年 8 月,公司正式从 51 信用卡改名为 VALA,标志着公司主营业务从金融科技转型为新能源汽车。
虽然令其发家的信贷撮合早已不是 51 信用卡的重心,但曾因在业务扩张期埋下的合规隐患持续爆雷造成的商誉损失,仍然可能侵蚀新品牌尚未稳固的根基。毕竟,上一个从信贷领域跨界而来且酷爱折腾的 " 连续创业者 ",已经被骂到 " 退网 "。
屡教不改的偷数据 " 惯犯 "
通报显示,经公安部检测,上述 34 款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主要包括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在申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广告存在误导、欺骗用户行为等 15 项问题。
其中,其中,51 信用卡(现已改名 "VALA")在安卓应用商店 " 豌豆荚 " 上线的 APP"51 信用卡管家 ",分别存在 " 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 "," 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用户授权范围 " 两项违规问题。
2019 年 10 月,大量民警突击清查 51 信用卡位于杭州西溪谷的办公地点,警方进入公司总部后直奔数据技术部门所在的 15 楼,CEO 孙海涛也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
当晚的一则警情通报震惊市场:"51 信用卡 " 委外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当日,51 信用卡股价盘中闪崩逾 40%,紧急停牌,市值一日蒸发数亿港元。
2022 年 12 月底,浙江省网信办依法查处了等 173 款违法违规 App,51 信用卡管家因 " 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 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 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 未经同意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 等 4 项问题位列其中。
51 信用卡反复在个人信息方面栽跟头,背后除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监管机构愈发重视用户信息的合规收集与使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自身业务模式。
51 信用卡管家 App是一款信用卡管理平台,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注册用户数约为 8880 万名,累计管理信用卡数量约为 1.53 亿张。
同时,51 信用卡管家 App 也是公司经营信贷撮合业务的主体之一,业务模式类似于融 360 等贷款超市。区别在于,51 自带场景优势,可基于信用卡管家用户授权的信用卡账单、消费记录等数据,对其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据此为用户匹配合适的贷款产品。
平台依托用户数据构建风险模在显著提升风控水平的同时,也极易造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及导数据滥用、泄露或非法交易等情况。尤其是涉及个人信贷的数据,已经泄露极易造成经济损失乃至诈骗案件。
为此,监管正持续强化对金融类 App 数据收集的审查。1 个多月前,另一款用户超 8000 万的主流信用卡管理平台卡牛信用管家也曾被公安部通报,原因正是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超出相关功能的必要范围。
信用卡 " 神器 " 的高光与陨落
51 信用卡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商海浮沉录。
2012 年,连续创业者孙海涛在创业过程中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们管理多张信用卡账单十分麻烦,容易遗忘还款日期导致信用受损,这个普遍的 " 痛点 " 让他看到了商机。
在杭州西溪湿地旁的一家酒店里,孙海涛和团队耗时一个月开发出 "51 账单 "(后更名为 "51 信用卡 "),以 " 一键智能全账单管理 " 为核心功能,通过整合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多平台数据,为用户提供账单查询、还款提醒等服务,成为一款堪称卡奴救星的金融工具类应用。
在流量红利鼎盛时期,51 信用卡展现了惊人的商业嗅觉与扩张野心。它不满足于只做工具,迅速开启了"三级火箭"式的业务裂变:从信用卡管理,延伸到在线办卡导流,最终闯入当时最炙手可热的 P2P 网贷领域,于 2015 年推出了"51 人品贷"等信贷产品。
通过将贷款标的匹配到投资服务,51 信用卡形成了资金与资产端的闭环,其投资与借贷业务的正向循环也带来了高速业务增长,这一转型使其从一个工具平台,蜕变为一个集理财、信贷于一体的金融科技 " 小巨头 "。上市前的 2017 年,公司撮合贷款额超 300 亿元,P2P 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超七成。
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滚雪球般的用户数据,让 51 信用卡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上市前,它相继获得了包括小米、京东、新湖中宝等知名机构的多轮融资。2018 年 7 月 13 日,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 8.5 港元,募资近 10 亿港元,市值一度超百亿港元。
上市当年,51 信用卡合作银行数量也从 2017 年的 19 家增长至 24 家,年内发卡数量也再创新高,达 270 万张,累计管理着中国将近 20% 的信用卡。年内营收 28.12 亿元,净利润达 21.69 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
但自 2019 年总部被查后,51 信用卡的危机大爆发:在强监管趋势下,公司启动 " 双降 ",P2P 业务规模急剧萎缩并于 2020 年清零。2022 年、2024 年,51 信用卡接连失去小贷牌照与支付牌照。公司业绩也遭受重创:2019 年 -2024 年,51 信用卡的营收从 20.45 亿元下滑至 2.25 亿元,同期累计亏损 32.2 亿元,期间有 2023 年实现 1100 万元的微薄盈利。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残酷。自 2019 年暴雷后,51 信用卡的股价便一蹶不振,长期在 1 港元以下的 " 仙股 " 区间徘徊,与上市初期的百亿市值相比,跌幅超过 99%。
主营业务崩塌,股价一落千丈。一系列打击下,孙海涛也开始为 51 信用卡寻找金融之外的出路。连续亏损期间,公司多次尝试跨界转型,先后试水 SaaS、露营、儿童游艺等领域。但从成绩单来看,其转型之路尚未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SaaS 板块超过信贷撮合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但 0.46 亿的收入规模与以往巅峰时的信贷业务相去甚远。同期,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重新升温,曾短暂带公司走出亏损的露营业务也显露颓势,营收不足 900 万元。
抄近路的 VALA 弯道超车难
2024 年初,51 信用卡旗下新能源多功能车品牌 VALA 上线,年末,首款车 VALA Pro 正式发布,售价 26.8 万起,续航 505 公里。
在重度户外爱好者的孙海涛看来,露营业务之所以增量有限,是因为营地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复制。而露营车则可以实现露营地的住宿单元和派对单元的可移动,是具有美学和创造性的第三空间。
他豪言,VALA 的出现是 " 汽车行业的 iPhone 时刻 ",愿景创造电车生活的新物种。据官方总结,VALA 的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零成本曝光,通过短视频快速起步,全网粉丝数约 274 万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 7.5 亿次;二是共创人网络,VALA 没有花费较高的成本去建设门店或进驻 4S 店,而是招募车主作为共创人进行销售与分佣;三是无固定门店,开阔场地 +2、3 辆车就可以开店,节约了巨额固定成本。依托共创人自有营业场地,VALA 已在全国开设了 30 家 " 体验中心 "。
以快消品的逻辑做大宗消费品,用 " 生活方式 " 的标签让品牌突破传统新能源车的品类竞争,VALA 的商业模式不可谓不颠覆。可"种"与"割" 之间漫长的链路同样不容忽视:汽车属于低频、高价消费品,从被种草到最终下单,周期可能长达数月,营销团队需要极强的耐心进行长期的内容布局和用户心智培育。
短视频种草营销只能覆盖需求认知与信息搜集环节,在后续的消费决策、使用与反馈中,品牌依然要在产品与服务上见真章,而 " 无工厂 "、" 无门店 "、" 无销售 " 的轻资产模式极易在此时暴露短板。小红书上,潜在买家因 VALA" 高冷 " 的售前风格被劝退的帖子不时出现,令人质疑其服务环节的专业性与稳定性。
今年前三季度,VALA 分别交付汽车 99 辆、126 辆、117 辆,平均每天仅卖出 1.25 辆。按照目前的销售进度,距离实现今年 2000 台的销量目标相去甚远。
归根结底,房车在国内仍属于小众产品,即便是头部的上汽大通,每季度房车销售额也仅为 250 台左右。新能源 " 床车 " 这一相对空白的赛道,市场需求的真实性还有待验证。
外界评价并未动摇孙海涛押注露营车的决心。在一次专访中,孙海涛袒露心声," 不停地折腾,大概就是创业者的宿命 "。
小红书平台上,孙海涛还在以 " 木工孙 " 的 ID 积极营业,不仅持续发布 VALA 相关产品视频,将主理人 IP 玩到极致,还频繁带团队开启长途自驾:行驶 2600 公里穿越川藏线,从杭州驶向新疆哈密的无人区。
结语
作为一个细分消费品类中的全新玩家,品牌力有限的 VALA 终究无法完全复刻奢侈品的思路。打造生活方式品牌注定是一项长期投资,无法立竿见影地带来销量暴增,需要企业有足够的战略定力。
同时,流量打法的 " 反噬效应 " 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任何一个产品缺陷或服务问题,都可能在社媒上被急剧放大,形成公关危机,对品牌造成毁灭性打击。此前,小红书博主 @Hi 柯磊儿在视频中分享了在 VALA 总部试驾时偶遇孙海涛却被冷脸相对的情景。这与其在互联网上亲和力十足的人设大相径庭,令身为粉丝的自己顿感幻灭,也让评论区网友大呼 " 拔草 "。
生活方式品牌竞争的是在特定人群中的持续消费权,若没有扎实的体验为用户造梦,仅凭新奇的短视频和两三辆车摆在一起的 " 体验中心 " 如何为用户无限延展生活方式,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