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年 陕西安塞
人类群居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因为万物离不开水源,依水而居的人生活就富庶。
即使在今天,东南沿海比内陆经济发展要快得多。
2003 年 陕西渭河
我国西北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大,但人口并不多,其原因就是水资源匮乏,因为黄河水土流失比长江要严重得多。
1991 年 陕西黄河
但任何自然现象都有它的利弊,居住在江河两岸的百姓就怕遭遇洪涝灾害。
洪水袭来势不可挡,房屋被毁,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2010 年 7 月 24 日,陕西山阳县遭受特大洪灾。
所以,人类只能依照大自然规律寻找适合生存的栖息地,而水源是重中之重,许多民间祭祀活动,很大程度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02 年 陕西佛坪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江河两岸百姓安居乐业,这并非是大自然改变了规律,而是提高了防洪设施和能力,降低了灾害风险。
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巨资修建水利设施,其中三峡大坝就是用于电力以及减少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
2002 年 建设中的三峡大坝
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大主要河流,自古以来,湍急的河流阻碍着两岸百姓正常往来,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我国南北分水岭就是以秦岭、淮河为界。
2012 年 陕西秦岭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打通了我国南北大通道。
1987 年 武汉长江大桥
1968 年,我国又新建了南京长江大桥。两座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为共和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 年 陕西紫阳
我老家在大西北,每次回关中必须经过长江。
记得我小时候南京长江大桥正在建设之中,火车要摆渡过江,将火车在过江前拆成多节,然后装上摆渡船,运送到江对岸后再进行组装,前后大概要花一个多小时。
1997 年 陕西黄河
那时车次少,不像今天穿梭不停,再多的摆渡船也难以满足。
如今长江、黄河桥梁均超过 200 座,还有多座正在建设之中。
2014 年 陕西永寿
我国地缘辽阔,地质结构复杂,围绕长江、黄河有无数条江河小溪。
虽然江河有大有小,却阻碍着两岸经济正常发展。
1997 年 陕西米脂
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开放前,浦东还是大片农田,黄浦江上没一座桥梁,两岸百姓过江要去外滩十六铺码头乘坐渡船,直到 1975 年才建起了第一座跨江大桥。
2001 年 陕西旬阳
江河不仅阻碍着人们正常往来,还导致两岸贫富不均,这是依照大自然规律,人们率先发掘出一岸平地,随着人口陆续迁徙,经过若干年繁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城镇规模。
1997 年 陕西米脂
而河对岸相对就要落后些,特别是偏远山区,百姓难以享受优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城镇福利,农民地里打出的庄稼要绕道进行交易,城镇姑娘不愿嫁过来,两岸房价相差悬殊,甚至有人比喻对岸是 " 二等公民 "。
这些不利因素均受到地域环境影响,阻碍着两岸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差距。
1990 年 陕西志丹
桥梁和人口密度不可分,密度越大,修建的桥梁就越多,两岸交往就越频繁。
而偏远山区就不一样,因为居住分散,给每个村修建桥梁显然不符合实际,这就给对岸进城交易、娃娃念书、老人看病、婚丧嫁娶等均带来不利因素。
1997 年 陕西米脂
为了便于两岸百姓正常往来,多地均采用摆渡船,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过河方式。
2020 年 陕西兴平
但随着人们往返频繁,摆渡船难以满足人们正常过河需求。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发展当地经济,多地修建了简易桥。
1990 年 陕西志丹
建桥不像盖房那么简单,只要有块空地就行。建桥需要根据两岸地理环境,寻找水流平缓地带。
早期一些地方大都采取村民集资建桥,资金分摊到各家各户。为了自身利益,农民积极性很高,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1992 年 陕西周至
乡村有个良好传统,在外闯荡的人一旦拥有成就,首先会考虑给家乡修桥铺路。
在广袤乡村,经常见到以个人名字命名修建的桥梁,因为建桥人从小生长在江河溪边,知道过河的艰难,特别是偏远山区,许多简易桥均由个人出资修建。
1990 年 陕西志丹
山区最常见的是简易吊桥,河道两岸各有一个桥墩,桥墩上拴着两根钢丝绳,起到固定拉力作用,底部还有两根,上面铺着木板。
这种简易桥虽然承载不了重型卡车,但行人不成问题,只要不发生特大山洪,使用个十几年没问题。
2011 年 陕西旬阳
但在一些落后的地方,村民居住分散,集资压力大,只能采用廉价的麻绳。
麻绳和钢丝绳硬度相差甚远,难以经受狂风暴雨,时间长了就容易老化断裂,使得当地农民又要集资重新加固,这样的危桥在偏远山区非常普遍。
1992 年 陕西陇县
2010 年 陕西山阳
平原就不适合修建吊桥,因为修建石墩成本过高,一旦遇到河水暴涨,桥墩就容易被冲垮。
平原多采用浮桥,找几条小木船固定在水面上,然后铺上木板。
浮桥造价低廉,但经不起风浪,每到洪水袭来之际,就要赶紧拆除,不然就会被冲跑,等洪水过后再重新组装,十分繁琐。
2007 年 陕西紫阳
由于百姓过河受到限制,导致两岸物价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每到雨季,过河很不安全,对岸物价也有所波动,因为农民的生活物资、农副产品、家畜家禽等均要过河进行交易。所以,两岸百姓平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能否过河?
1997 年 陕西米脂
河水有它的规律性,每年七八月间河水暴涨,农民必须在涨水前将农副产品运送过河;等到秋冬季河水退去,这时水不深,过河很方便,找几根长木架在水中央,或找些大石块扔在水里,过河的人踩着石块就能跨越过去。
2010 年 陕西山阳
山里人提起娃过河上学就恼火!为了安全起见,一些家长只能在学校附近租房,就是操心娃过河。
学校也操心,放学后要组织老师护送娃过河。不过,山区学校已习惯了学生迟到早退,或者旷课,因为河水暴涨,学生过不了河,学校只能停课。
1997 年 陕西米脂
2007 年,我来到陕西紫阳县尚坝小学采访,学校门前有条渚河,100 多名学生每天要拽着钢丝绳划着竹排过河去上学。
2007 年 陕西紫阳
当地农民说,这个竹排解决了大问题,只是承载不了农用车,农副产品仍要绕道几十公里。
就在这条河的下游 20 公里处,几年前曾发生一起特大沉船事故,23 名学生落水,其中 10 人不幸遇难。
2007 年 陕西紫阳渚河
民间过河办法很多,当地人对河水深浅非常熟悉,在一些地方,河水退去后,人和牲口都能过去,只是架子车过不去。
1992 年 陕西陇县
但农民自有办法,先将车上农产品背过去,然后再将架子车拆开扛过河,这种过河方式,对于两岸百姓早已习以为常。
2010 年 陕西山阳
千百年来,当地百姓对涨水季节、河水深浅、人口分布等都非常清楚,各地修建的简易桥也各式各样,其目的都是方便人们过河。
我国乡村桥梁建设目前正处于加速补短板阶段,政策、资金和技术 " 三管齐下 "。
2003 年 陕西华阴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桥梁已达 53 万座,基本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过河便利化。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过河方式将会发生根本变化,百姓过河将会愈来愈便利安全。
2010 年 陕西旬阳
来源 / 草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