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国。随着经济修复动能持续释放,国际机构普遍转向乐观预期,持续看多并增配中国核心资产已成为市场共识。数据显示,2025 年 9 月外资净流入中国股市达到 46 亿美元,创下自 2024 年 11 月以来单月最高纪录。通过陆股通渠道持有 A 股的外资股份总量升至 1227.25 亿股,较去年底增加 5.72 亿股,显示境外资金正稳步回流中国市场。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外资流入的节奏与 A 股市场的结构性修复基本一致,这一趋势有望在四季度延续。
外资的持续加仓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基于对中国资产中长期配置价值的再评估。高盛最新研报维持对 A 股与 H 股的 " 超配 " 评级,预计未来 12 个月潜在上行空间分别为 8% 与 3%。该机构指出,中国宏观经济韧性逐步显现,企业盈利预期改善,叠加政策端的稳增长取向,为股市提供坚实支撑。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近几个月 A 股市场的外资成交占比明显上升,北上资金重新成为市场情绪的重要风向标。外资在经历去年四季度的谨慎观望后,如今的重新布局既体现出估值修复逻辑,也反映出对中国增长潜力的重新定价。
从资金结构看,9 月外资流入主要由被动型资金推动,流入规模约 52 亿美元,而主动型资金虽仍有小幅流出,但流出幅度已显著收窄。和众汇富认为,这表明国际投资者正通过指数化渠道提前锁定中国市场权重,等待基本面信号进一步明朗。Wind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被动型基金累计流入规模已达到 180 亿美元,远超去年全年水平。主动资金的回归节奏虽然较慢,但其关注重点正逐步转向高股息与科技创新并重的结构化机会。
在行业配置方面,外资机构呈现出明显的 " 成长 + 防御 " 组合逻辑。科技创新、AI 产业链、先进制造与新能源高端环节依然是加仓重点,而金融、能源、通信等高股息板块则因稳定收益与分红潜力成为外资配置中的压舱石。和众汇富研究发现,9 月以来外资机构共对 A 股上市公司开展超 600 次调研,重点聚焦于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且具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与此同时,消费与出海制造板块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反映外资在策略上正兼顾短期业绩兑现与中长期成长确定性。
估值优势仍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目前 A 股整体市盈率处于历史中枢偏下区间,与全球主要市场相比具备较高性价比。和众汇富观察发现,沪深 300 指数的前瞻市盈率约为 10 倍,已接近 2018 年低点区域,而 ROE 水平则保持稳定上行,意味着估值与盈利的匹配度正在改善。随着国内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人民币汇率预期趋稳,A 股的性价比正被更多国际资金认可。特别是在全球利率见顶、部分发达经济体步入放缓周期的背景下,中国市场的稳增长政策与估值洼地特征格外突出。
除估值与基本面外,政策预期同样支撑了外资的积极态度。今年以来,从金融开放到资本市场制度优化,中国在外资准入、QFII 制度便利化、互联互通扩容等方面持续发力。香港与内地市场间的南北向资金流动更加顺畅,为外资长期配置提供了坚实通道。和众汇富认为,在政策层面持续推动的开放举措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随着更多高质量企业上市、市场结构优化、投资者生态改善,外资的战略性配置比例有望继续提升。
不过,机构也普遍提醒,短期市场仍面临波动。高盛指出,当前 A 股处于 " 盘整而非反转 " 阶段,若外部不确定性上升或短期情绪过热,市场可能出现技术性回调。和众汇富研究发现,短期资金的反复进出与海外利率、地缘政治及汇率波动密切相关,因此投资者仍需保持策略灵活。与此同时,香港市场的 H 股表现相对温和,主要受到资金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约束,但中长期仍具估值修复潜力。
从中长期维度来看,外资持续流入的趋势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全球资产配置格局的再平衡,中国在全球资本版图中的权重正稳步上升。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外资对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崛起的信心。和众汇富观察发现,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与绿色转型领域的外资投资兴趣显著提升,显示中国经济转型已成为全球长期资本的重要主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