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在技术创新与部分终端需求回暖的双重驱动下,成长态势显著。
叠加短期中美贸易压力下的国产芯片替代逻辑,中国大陆 " 晶圆代工双雄 " ——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两者股价均迎来了一波强势上涨,接连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中芯国际不断追逐先进制程代工工艺,华虹半导体以专注成熟制程与特色工艺的差异化打法,在晶圆代工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深耕特色工艺,营收企稳回升
公开资料显示,华虹半导体的华虹集团旗下核心板块,成立于 2005 年,总部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2014 年于港交所上市,2023 年 8 月在科创板上市,实现 "A+H" 两地上市。
不同于台积电、三星等巨头全力冲刺先进制程,华虹半导体以 " 特色 IC+ 功率器件 " 为核心战略,围绕 "8 英寸 +12 英寸 " 主攻 28 纳米以上制程的成熟市场,实现错位竞争发展。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华虹半导体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大,全球第六大的晶圆代工厂,可以说撑起了中国半导体成熟制程 " 半边天 ",在国产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目前,公司提供包括嵌入式 / 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模拟与电源管理、逻辑与射频等多元化特色工艺平台的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物联网等新兴领域。
从财务表现看,在经历前一轮半导体下行周期后,华虹半导体营收正逐步企稳。今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为 5.66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3%,环比增长 4.6%;毛利率为 10.9%,同比提升 0.4 个百分点,环比提升 1.7 个百分点。
分产品来看,消费电子以 3.57 亿美元营收、19.8% 的同比增速,继续充当 " 压舱石 ";传统优势领域功率器件实现营收 1.7 亿美元,同比增长 9.4%。
值得关注的是模拟与电源管理,随着 AI 服务器需求爆发带来的电源管理芯片缺口以及国产供应链替代的加速,该板块实现爆发式增长,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59.3%。
工业及汽车板块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1.2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7%。虽增速不及消费电子与通信,却是公司未来的核心发力点。
据悉,在汽车电子领域,华虹的车规级功率器件(超级结 MOSFET、IGBT)已用于新能源车电控系统,车规级 MCU 则切入车身控制场景;在工业控制领域,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工业变频器所需的功率半导体,也均是华虹的 " 主场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这一市场的需求还将持续释放。
单位:亿元
产能转型,打开成长天花板
目前,华虹半导体在上海金桥和张江拥有三座 8 英寸晶圆厂(华虹内部称之为华虹一厂、华虹二厂、华虹三厂),工艺节点覆盖 0.35 微米 -90 纳米。
在江苏无锡,华虹半导体还拥有两座 12 英寸晶圆厂(华虹七厂、华虹九厂)。其中,华虹七厂作为 " 全球首条 12 英寸功率器件代工线 ",已实现 90nm-65/55nm 工艺量产,直接承接了新能源与工业领域的功率器件订单。
华虹九厂为华虹无锡二期项目,2023 年 6 月开工,聚焦车规级芯片制造,规划月产能 8.3 万片,总投资 67 亿美元。该项目于 2024 年 4 月 20 日主厂房主体结构全面封顶,8 月 10 日生产厂房实现净化条件,12 月 10 日建成投片。
作为华虹半导体的新产能基地,华虹九厂预计 2025 年底提前开启第二阶段产能,投产后将进一步放大 12 英寸产能优势。
此外,行业人士也十分看好华虹半导体收购华力微后,公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2025 年 8 月 17 日,公司公告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所运营的与华虹公司在 65/55nm 和 40nm 存在同业竞争的资产(华虹五厂)所对应的股权。
根据华力微官网,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华虹五厂)是中国大陆第一条 12 英寸全自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生产线,工艺覆盖 65/55 和 40 纳米技术节点,月产能 3.8 万片,2011 年 4 月建成投片。
若收购顺利实施,未来华虹半导体产能有望持续提升,进一步打开营收成长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华虹 12 英寸晶圆营收达 3.34 亿美元,同比激增 43.2%,占总营收比重首次突破 59%。2024 年同期,12 英寸占比 48.7%,营收为 2.33 亿美元。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今年第二季度,公司总体产能利用率达 108.3%,同比增长 5.6%,保持较高水平。
华虹半导体的发展前景得到了投资者认可。今年以来,华虹半导体 A 股涨幅 169.14%,港股涨幅 273.44%,均远超行业老大中芯国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