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营收净利连年增长,但客单价三连降、净利率下滑,增长质量受质疑。
2、IPO 前突击分红、对赌协议约定上市期限,潜藏赎回负债风险。
3、规模增长的同时,需防范食品安全问题与管理争议。
近日,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 遇见小面 ")更新港股招股书并获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公司拟发行不超过 2.35 亿股普通股,计划在港交所上市。
以川渝风味面馆为核心的遇见小面,凭借 451 家门店规模和连续两年盈利的业绩,试图冲击 " 中式面馆第一股 "。然而在营收净利双增的光环下,客单价下滑、IPO 前突击分红、对赌协议等情况,也是值得关注的潜在风险。
01 中式面馆排行 " 老四 ",但市占率仅 0.5%
2014 年,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宋奇、苏旭翔与罗燕灵在广州开设第一家门店,以重庆小面、豌杂面等川渝风味面食切入市场。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年轻化营销,品牌逐步走出广东:2017 年进入深圳市场,2019 年启动特许经营模式,2021 年门店突破 100 家,2024 年进军香港市场。
截至 2025 年 10 月已拥有 451 家在营餐厅,其中超过一半餐厅位于广东省。目前另有 101 家门店在筹备中,新加坡首店预计于 2025 年 12 月开业。
在发展过程中," 标准化 + 数字化 " 成为其核心战略:成立 " 小面大学 " 构建员工培训体系,设立 " 小面研究院 " 负责菜品研发,通过数字化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与门店运营,试图破解中式餐饮规模化难题。
遇见小面的主营业务分为两大板块:直营餐厅经营与特许经营管理。
其中直营业务为绝对核心,2024 年贡献 86.7% 的营收,涵盖堂食(占总营收 71.1%)与外卖(占总营收 15.6%),主打全时段运营模式,覆盖早餐、午餐、晚餐及夜宵场景,门店布局集中于购物中心、交通枢纽等核心点位。
特许经营业务占比 13.2%,收入包括特许权使用费、食材设备销售等,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共有 86 家特许经营门店。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直营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89%,而特许经营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至 10.9%,需要注意的是,该业务自 2022 年以来,收入占比持续下降。
从市场竞争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 2024 年总商品交易额 13.48 亿元计算,遇见小面位列中国中式面馆市场第四位,市场份额 0.5%,同时稳居川渝风味面馆细分市场首位。
2022 年至 2024 年连续三年,在中国所有餐饮连锁企业中,重庆小面、红碗豌杂面和
金碗酸辣粉的线下销量排名第一。
不过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前五大公司市场份额合计仅占 2.9%,行业整合空间巨大但竞争激烈。
国内中式快餐市场高度分散,按总商品交易额计,其中前五名参与者于 2024 年合共占约 3% 市场份额,而遇见小面在整体中式快餐市场排名第十三,市场份额仅为 0.14%。
02 增长与隐患并存的双重图景
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遇见小面业绩表面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营收从 2022 年的 4.18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11.54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达 7.03 亿元,三年半复合增长率 66.2%,2025 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 33.8% 至 7.03 亿元,主要得益于门店数量从 133 家扩张至 451 家。
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2022 年亏损 3597.3 万元,2024 年盈利 6070 万元,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 4183.4 万元,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步改善,从 2022 年的 1.05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3.14 亿元,2025 年上半年达 2.02 亿元,同比增长 38.36%,为门店扩张提供了现金流支撑。
在门店快速扩张的同时,遇见小面的订单总数以每年倍增的速度飙升,以直营店为例,其 2022 年时约为 1023.3 万单,2024 年已经倍增至 3201.8 万单。
但增长背后的隐忧同样突出:
从直营店看,遇见小面的单店日均销售额从 2023 年的 1.4 万元降至 2024 年的 1.24 万元,同比下滑 11.43%;客单价连续三年下降,从 2022 年的 36.1 元降至 2024 年的 32.1 元。
遇见小面介绍称,客单价下滑是主动降低菜品价格,吸引顾客、增加整体销售额,这从 2024 年及 2025 年上半年总商品交易额及订单总数的大幅增加得以证明。
" 以价换量 " 的趋势比较明显,但也导致净利润率从 5.7%(2023 年)微降至 5.3%(2024 年)。
但据招股书数据显示,直营店的经营利润率在 2022 年因疫情亏损后,在 2023 年、2024 年实现扭亏,分别为 12.5%、13.3%,在 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15.1%。
为何在主动下调客单价的同时,还能提升利润率?主要是材料成本下降、精简人员和租金成本下降。
遇见小面分析称,公司在增加门店数量的同时,实现规模化效益,直营餐厅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直营餐厅收入的比例由 2023 年的 29% 降至 2024 年的 28.4%,并进一步降至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6.9%;同时由于标准化管理,减少了对门店管理经验人员的依赖;此外,遇见小面的门店从城市中心向周边区域拓展,租金成本下降。
数据显示,遇见小面的直营餐厅租金支出占直营餐厅收入的比例由 2023 年的 23.8% 降至 2024 年的 23.3%,并进一步降至截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22.2%。
成本结构显示,原材料及耗材、人工、房租三项合计占营收比例仍然较高,固定成本高企使得盈利对规模扩张存在强依赖。
03 8 轮融资背后已签对赌协议,上市限期将至
在港股 IPO 之前,遇见小面已完成 8 轮融资。
2014 年至 2021 年,遇见小面先后获得百福控股、九毛九集团、喜家德、碧桂园创投等知名机构或公司投资,投后估值超 20 亿元,与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陈香贵、马记永、张拉拉并列六大面馆新贵。
但融资背后也隐藏着潜在风险。
2021 年 B+ 轮融资中,遇见小面与碧桂园控股等投资方签订赎回权条款,约定碧桂园控股支付 3000 万元认购实缴资本 48.7 万元。
但是如果遇见小面在 2028 年 3 月前未完成上市,需回购碧桂园控股持有的遇见小面全部或部分实缴资本,回购方案包括两种,以其中价高者为准:
1、原发行价加按简单基准计算的 7% 的年回报率加所有已宣派但未派付股息的总和;
2、原发行价的 150% 加所有已宣派但未派付的股息的总和。
上述赎回条款被体现为遇见小面的赎回负债 , 截至 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 12 月 31 日以及 2025 年上半年,其赎回负债稳定在 4500 万元。
这也是遇见小面需要尽快上市的推动因素之一。
此外,遇见小面的总负债规模也在随门店扩张持续扩大,流动负债从 2022 年的 2.51 亿元增至 2024 年的 4.9 亿元,产生流动负债净额 2.42 亿元。
截至 2024 年,遇见小面的流动比率仅 0.5 倍(按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计算),计息负债比率约 4.3%(按总计息借款除以资产总值计算)。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遇见小面的流动负债净额约 2.55 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5000 万元。
而在上述背景下,遇见小面的分红政策就更受关注。
2023 年,遇见小面宣派股息 1950 万元,2025 年 3 月派息 1470 万元,累计分红 3420 万元。一个月后的 2025 年 4 月,遇见小面首次递表港交所。
这种 IPO 前突击分红行为通常被投资人关注,是否具备合理性。
遇见小面表示,未来仍将继续保持门店扩张,已经计划在 2026 年、2027 年及 2028 年开设约 150 家至 180 家、170 家至 200 家及 200 家至 230 家直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但规模效应也伴生出很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投诉频发。2024 年 6 月、11 月,北京海淀、东城市监局先后因 " 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 经营场所环境不整洁 " 对其出具警告;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累计投诉上百条,主要是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
此外,遇见小面在管理层面的争议也引发关注。2025 年 4 月 IPO 前夕,公关总监因孩子生病请假期间被裁员,公司将裁员通知直接寄至其家庭住址,涉嫌违反《民法典》隐私保护条款,涉事员工已委托律师维权,暴露出内部管理的人文缺失。
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遇见小面的投资价值,不仅要看其门店扩张的速度,更要关注单店盈利的修复能力;不仅要看短期业绩的增长,更要审视其财务结构的健康度;不仅要看赛道的潜力,更要评估管理层的风险把控能力。
这场 " 中式面馆第一股 " 的竞赛最终能否成功,或许取决于其能否在上市前有效回应市场对各类风险的关切,用更扎实的经营数据证明其增长的可持续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