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妈妈群里满是 " 带娃跑医院 " 的吐槽 —— 每年从湿热转干冷的季节,孩子就特别容易被咳嗽、感冒缠上。看着娃夜里咳得翻来覆去,家长们难免手忙脚乱,可很多时候处理错了,反而会让孩子遭更多罪。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 " 一咳就喂止咳药 "。不少家长觉得 " 不咳了就好了 ",其实咳嗽本身是呼吸道的 " 自我保护 ":孩子呼吸道感染时,会分泌裹着病菌、灰尘的痰液,而呼吸道内壁的 " 小纤毛 " 会像麦浪摆动一样,一点点把这些 " 脏东西 " 往口腔推,推到嗓子眼就会触发咳嗽。但孩子不像成人会吐痰,大多会咽下去,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可一旦用了止咳药,尤其是能直接压制咳嗽反射的中枢镇咳药,痰液和病菌就会堵在狭窄的呼吸道里,时间久了变得黏稠结块,不仅更难排出,还可能滋生细菌,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更严重的问题。
那到底什么时候必须带娃去医院?这 4 种情况千万别犹豫:第一种是出现 " 特殊咳嗽 ",比如咳起来像小狗叫(医学上叫犬吠样咳嗽),或呼吸时带着 " 喉鸣 "" 喘息 " 声,这可能是急性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信号,严重时会影响呼吸,必须马上就医;第二种是咳嗽超 3 天没缓解,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通常 3 天内会逐渐减轻,超过 3 天就要排查是否有下呼吸道感染;第三种是伴随 " 危险症状 ",比如咳嗽时呼吸急促、发烧超 38.5 ℃不退、呕吐等,这些可能是严重感染的表现;第四种是低龄宝宝精神差,1 岁以下宝宝咳嗽反射弱,就算咳得不深,但只要出现拒奶、嗜睡、烦躁哭闹等精神不佳的情况,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信号,不能拖延。
正确处理要做好 " 用药 + 护理 " 两步:痰多咳嗽时,优先选能稀释痰液、帮助排出的药,比如味道较好的儿童专用祛痰药,孩子接受度更高,像平时可能常用到的易坦静就可以。该药物能促进粘液溶解、稀释粘稠痰液、助力痰液排出,从根源上帮孩子减少痰液堆积,避免病菌滞留;另一方面它有孩子容易接受的水果味,喂药时不用跟娃斗智斗勇,家长也省心。
但如果痰呈黄色或绿色脓性,可能是继发细菌感染,一定要遵医嘱用抗生素,别自己给孩子加药。
护理上细节更关键:让孩子多喝温水润喉,饮食清淡易消化,别吃甜腻、辛辣的食物;还可以帮孩子拍背排痰,手掌呈空心状,从背部下方往上轻轻拍,助力痰液排出;尽量少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等人多封闭的地方,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秋季孩子咳嗽虽常见,但只要家长避开盲目止咳的误区,分清该就医的情况,再做好科学用药和护理,就能帮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