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司法局举办企业法务沙龙
漕河泾开发区,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的 AI 初创企业曾面临困境:核心技术人员被竞争对手挖角,可能带来商业秘密泄露风险。企业负责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诉讼,而是拨通徐汇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的热线。24 小时内,由退休法官、知识产权专家和行业律师组成的调解团队便上门服务,通过商事调解避免了双方对簿公堂,保住了企业的创新火种。
这一高效、柔性解纷机制的背后,离不开徐汇区扎实的商事调解组织体系支撑。徐汇已孵化培育了 18 家专注于商标权、著作权、专利保护、人工智能等知识产权细分领域的商事调解组织,数量居全市之首。服务网络不断向基层延伸、向企业靠拢——常态化开展的 " 送法上门、送调上门 " 服务,将争议预防与化解端口前移," 抓前端、治未病 "。这样的场景在徐汇区并非孤例。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徐汇区汇聚了漕河泾开发区、模速空间、枫林生命科学园等科创街区,形成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元宇宙等前沿产业集群。在这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助推科技创新 " 从 0 到 1" 再到 "100" 的关键力量。
"AI 产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作为法治保障部门,我们努力推动调解等法治服务更快响应、更专于行业、更贴近一线,精准回应科创企业‘与时间赛跑’的迫切需求,守护每一次创新的萌芽,让企业在安心发展中枝繁叶茂。" 徐汇区司法局局长左静鸣表示。
当法治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的内生变量,它释放的已不仅是风险防控效能,更是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法治以坚实而灵活的方式,为每一家企业成长保驾护航,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漕河泾开发区的 " 午间法律门诊 "
从个案调解到机制创新
" 在 AI 领域,技术迭代周期是以‘周’甚至‘天’为单位的。一场漫长的诉讼,足以让初创企业错失关键窗口期,甚至从创新高地跌入竞争红海。" 模速空间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创始人坦言," 对我们而言,快速化解纠纷不仅是节省成本,更是为研发团队抢回不可再生的创新时间。"
正是基于对科创节奏的理解,徐汇区司法局正构建一套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的法治保障体系,覆盖 AI 企业从初创到成熟的全生命周期:在初创期提供股权架构设计与知识产权布局指导,成长期强化数据合规与算法治理支持,成熟期则侧重跨境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争议解决。通过 " 预防 - 赋能 - 护航 " 三段式服务闭环,实现法治资源与企业成长阶段的精准匹配。
数据印证了这一机制的实效。2024 年以来,徐汇区通过多元解纷机制处理涉重点企业商事纠纷超 8000 件,标的额达 30 亿元。其中一起标的额 4.2 亿元的股权转让纠纷,依托线上调解通道,从立案到达成协议仅用 40 天,比传统诉讼平均节省 66% 的时间成本与 50% 的财务成本。此外,区司法局还搭建跨国解纷 " 高速通道 ",成功化解标的额 4200 万元的跨境商事纠纷,为 AI 企业 " 出海 " 注入法治动能。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科创生态的生命线,显现出精准化、行业化的治理趋势。去年,徐汇区调处涉及某电商平台商标侵权案件 4119 件,标的额 6000 万元;同时聚焦人工智能等垂直领域培育 8 家专业调解组织,全年化解知识产权纠纷 7255 件,同比上升 65%。这些系统性能力的构建,源于对典型个案的深度剖析与机制转化。以此为基石,徐汇区成立了全市首家区级商事调解发展联盟,由区司法局牵头,联动区发展改革委、区工商联、区市场监管局等 10 家单位,将 " 调解优先、法治为基 " 的协同治理理念落到实处,及时发现、多元化解。
由此,区域法治服务实现了关键升级:其角色从单一、被动的纠纷化解,演进为覆盖产业全链条、敏捷响应创新节奏的基础性法治设施,为区域营商环境与创新生态提供了坚实支撑。
打造纠纷解决 " 高速公路 "
基层是企业矛盾化解的第一线,但长期以来," 小马拉大车 " 的资源困境制约着街镇层面的司法服务效能。为破解这一难题,在徐汇区司法局指导下,虹梅街道司法所探索构建 " 三所联动 + 三庭合一 " 模式,打造出一条高效便捷的一站式纠纷解决 " 高速公路 "。
该模式通过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律所 3 方专业力量,并引入区法院派出法庭与劳动仲裁庭资源,形成 " 调解—仲裁—审判 " 无缝衔接的闭环机制。今年以来,已成功调处纠纷 300 余起,涉及金额超 3000 万元。" 在 AI 这样高度依赖人才的行业,‘三所联动’不仅化解了争议,更保住了我们最核心的团队稳定性。" 上海安普泰科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说。
如何更进一步,将静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动态的治理效能?在徐汇区司法局的指导下,虹梅街道司法所发起成立园区法治共建委员会,联结 26 家关键单位,高校构筑理论高地,龙头企业贡献实战经验,法律服务机构提供专业支撑。" 助力让法治建设‘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要服务好发展大局,也要让每家企业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推动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虹梅街道司法所所长钱晓鹏说。
虹梅街道司法所三厅合一开庭化解纠纷
在这一生态支撑下,一系列精准化的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午间法律门诊 " 利用休息间隙为园区白领提供 " 点对点 " 咨询;" 企业法务沙龙 " 则成为法务精英交流切磋的学习园地;而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漕河泾开发区法治论坛,近年来聚焦人工智能伦理、数据跨境合规、算法透明度等前沿议题,为企业规避远期风险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洞察。
共建打造法治 " 生态圈 "
在徐汇,科技产业与法律服务 " 双业集聚 " 正逐步形成深度融合的强劲合力。科技企业依托技术优势持续创新,而伴随发展而来的是对专业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企业有技术,法律服务有需求。我们要结合人工智能与法律服务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打造法律科技新赛道。"
这一融合态势,为构建共生共荣的法治 " 生态圈 " 奠定了扎实基础。徐汇区在多个层面同步推进,系统构建起支撑科技创新的法治服务网络。
徐汇区商事调解联盟广泛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引导调解组织、律所与司法所走进园区与企业,精准推送 " 政策指引 + 法律咨询 + 纠纷调解 " 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吸引仪电集团、漕开发总公司等 150 余家区内重点企业、商协会及律所签约加入商事调解 " 和 " 计划,共同承诺在商事活动中优先采用调解方式化解争议。
面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迭代速度远超法律更新的现实挑战,区司法局前瞻布局 " 软法治理 · 科创街区 " 项目,运用灵活、适应性强的软法工具,为科创企业构建起富有弹性的法治屏障。该项目探索 AI 生成内容版权指引、数据出海服务等机制,直面 " 数据训练合规性 "" 算法责任认定 " 等法律滞后领域。参与其中的专家说:" 软法治理是通过凝聚行业共识、提炼最佳实践,在法律空白区域搭建行为框架,既为创新划定安全边界,也为其预留生长空间。"
徐汇区还创新研发远程在线调解系统,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调解全程存证、流程可溯,技术赋能提升纠纷解决的效能与公信力,相关实践入选 2024 年上海市区块链创新应用典型案例。
而徐汇区司法局全力打造的 " 西岸数字谷 " 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区,通过首创 "MTCC 徐汇协议 " 实现法律服务机构国际互认,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企业 " 走出去 " 构建起坚实的涉外法律保障体系,使法治生态圈具备支撑全球竞争的综合能力。
" 从基层自发创新到顶层设计系统引领,徐汇的‘生态圈’建设生动诠释了如何将法治深度植入创新链条,通过多元共治激发治理效能,最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法律专家注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