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一场“头脑风暴”如何为未来城市画蓝图?这场院士高峰论坛给出答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0 月 18 日下午,一场汇聚了建筑、土木、材料等领域顶尖智慧的 " 思想盛宴 " ——华建集团第九届科技与人才大会暨院士专家高峰论坛,在众人期待中拉开帷幕。

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大咖们围绕城市有机更新、绿色低碳技术与实践、数字化治理与智慧城市等核心议题,轮番分享前沿洞见,共同描绘着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主旨演讲环节,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西林提出的可恢复功能的防震结构新体系,为结构防震减灾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该体系具备易于建造与维护的显著特点,并在全寿命周期内体现出优越的经济性。通过可更换构件、自复位结构和摇摆墙等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在震后实现快速修复,还显著降低了修复成本,为我们提升工程韧性、打造更安全宜居的城市,提供了开创性的思路与解决方案。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合华提出未来上海城市建设与更新目标是为人民城市 " 赋慧 ",聚焦韧性、智能、绿色、人文品质提升,共同构建智慧上海。战略任务包括形成 "1+1+6" 重大方向:1 个立体规划(智慧城市空间立体规划利用),1 个支撑平台(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平台),6 个关键子系统(城市建筑、综合立体交通、地下空间、水系统、能源供配、生态环保),并初步提出 34 项重大科技专项。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骨架,混凝土就是构成骨架的 " 肌肉 "。但它也有 " 天敌 " ——收缩开裂。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首先阐述了现代混凝土收缩开裂风险的量化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现代混凝土不同阶段的各种收缩,介绍了收缩抑制功能材料,并重点讲解了高抗裂混凝土设计方法与抗裂能力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典型工程的应用,为实际工程混凝土收缩开裂风险评估,裂缝控制方法选择和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新的突破口。华建集团总工程师王卫东强调,地下空间开发是提升历史建筑功能品质、激发区域活力的关键。面对历史建筑保护要求高、结构整体性弱的挑战,必须在确保历史建筑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附加变形。报告结合多项工程实践,阐述了相关理论、设计方法、关键技术及数字化监控手段,为城市更新中的同类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伟阐述了国内外零碳建筑的最近进展,明确了建筑碳排放的核算边界,以及零碳建筑与区域的定义及控制指标。他提出了覆盖 " 设计 - 施工 - 运行 " 全过程的减碳措施,同时结合典型实践案例,印证了该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报告还对未来零碳化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展望,为推进零碳城市建设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分享了西安二十年规划设计实践,通过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张家堡广场等重要节点的更新,深刻探讨了规划与建筑的融合及内涵式发展的平衡之道。同时,他回顾了自身创作观的转变,从关注建筑风格与空间形体,到关注人民的幸福宜居,并见缝插针地修补城市。

华东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牛斌介绍了华东院在城市数字化转型和 AI 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包括在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产研结合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聚焦于 LDMs、建筑设计大模型微调、AI Agent 应用等领域介绍了 AI 建筑方案生成平台、楼梯设计平台、模块化建筑设计平台等案例,展示了华东院在数据治理、大模型应用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实践经验和综合实力。

本次论坛由华建集团主办,华建科技、华东院承办,全程视频直播,为研判前沿趋势,共破行业难题搭建了高层次对话平台,嘉宾阵容强大,包括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西林,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合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徐伟,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东南大学首席教授、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加平以视频报告的形式参会。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沈立东等参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峰论坛 智慧城市 院士 上海 基础设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