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骑着中国智能电动行李箱穿梭在广交会场馆,成为本届广交会一道颇有画面感和科幻感的流动风景,连 " 哈利 · 波特 " 来了都得服。
10 月 15 日至 19 日,第 138 届广交会第一期在广州开展。现场,既能骑行又能装物,而且时尚轻奢的电动行李箱被 " 哄抢 ",曾有英国采购商在广交会现场直接订购了一个高柜的货物。
现场爆红的智能助行外骨骼,可以用于登山旅游、辅助老人行走,外商不问价格就直呼 " 下单 ";展开后能延伸数米却依然挺立不弯折的小小卷尺,出口到美国一把要卖 200 多元;还有美国客户来了广交会,就直接下单一箱 " 亚洲笔王 " 的解压支架 AI 翻译器,该公司各类 AI 设备每月出货量已超过 1 万台……
已在新西兰生活了 22 年的新西兰粤商会秘书长龙昊说,现在的广交会像是一个 " 全球创新的枢纽 "。龙昊非常感慨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许多客商回酒店吃饭时,都用了 Mind blowing(令人惊叹)这个词来形容逛广交会一天的感受,称没想到中国已经这么先进了。
走新路:智能电动行李箱成逛展神器,多国采购商争抢代理资格
官方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第一期的展览面积达 52 万平方米,有 19 个展区、超 2.5 万个展位。
本届广交会最终海外采购商人数有可能创新高。官方数据显示,开展首日,本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到会人数便超过 6.9 万人。此前,商务部称,预登记采购商达 20.7 万名,环比增长 14.1%,其中欧盟、美国、"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采购商增长明显。
本届广交会偌大的场馆,让中国产的智能电动行李箱成为 " 逛展神器 ",圈粉无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广交会现场获悉,这种能骑、能跑、能用,还能托运的电动行李箱随处可见。行李箱本是再传统不过的日用单品,但当一群老外骑着这些行李箱在广交会场馆里穿梭、停留,相信 " 行李箱 " 这个产品在他们内心已经被重新定义。
广交会开展前两天,记者在 A 区 2.1 馆看到,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尔威公司,英文名 Airwheel)的展位前,总是挤满了人。外国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咨询、试骑或下单电动行李箱。
" 没有时间,一点时间都没有。"" 我们都很忙,我们老板也非常忙。"10 月 16 日,爱尔威公司展位上一名业务人员在记者提出采访需求后如是回应。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外国采购商在试骑产品后果断下单,现场提货。也有个别采购商直接到展位,目标明确地买下行李箱,全程耗时几分钟,付款、提货,然后离开。
" 在广交会前两天,作为一款兼具轻便、实用属性的轻奢产品,我们的智能电动行李箱赢得了很多采购商的青睐。他们纷纷来订购样品,样品的出货量现在已经超过 1000 个。可确定的意向客户超 20 个,但是我们在各个国家市场是以独家代理模式合作的,这 20 个里有重复区域的,需看最终评估才能确定是否合作。"10 月 17 日晚间,爱尔威公司负责人孙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
据记者了解,爱尔威成立于 2013 年,总部位于江苏常州。公司专注于智能出行领域,为智能行李箱品类的创造者。到 2024 年,Airwheel 智能行李箱的销售已覆盖 100 多个国家。
据孙国介绍,Airwheel 定位高端智能出行市场,目前公司在全球智能行李箱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超 90%。" 我们目前在海外已经有很多区域的独家代理,我们曾遇到一个英国采购商,他来广交会就是为了我们这个产品。确定了我们厂家身份后,直接订购了一个高柜的货物。"
据孙国回忆,确切来说,公司的智能行李箱销售是从第 133 届广交会(即 2023 年春季广交会)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的。" 每年的出口量增长都超 40%,年出口数量现在能占到公司总销量的五至六成。"
在孙国看来,公司智能行李箱之所以备受海外采购商青睐,靠的是技术能力、品牌能力和产品属性。" 我们的产品兼具时尚轻奢属性,还有骑行载物的实用性。" 谈及产品开发的故事,孙国说,该产品的创意来源于生活。频繁出差的工作属性、节假日要携家庭出游、短时且高频次的旅居,以及一些展会上繁重的行李带来出行不便……这些他日常生活中的切身经历,推动了公司开发出这款集载人、载物、短途代步于一体的智能行李箱。
做新智:智能外骨骼爆红,外商不问价直呼 " 要买 "
如果要问第 138 届广交会人气最旺、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在哪?服务机器人专区必然是答案之一。
据商务部之前披露的数据,本届广交会服务机器人专区引入了 46 家行业领先企业,目的是 " 培育外贸发展新亮点 "。
"Very nice!Amazing!(很好!太神奇了!)"10 月 17 日下午,来自阿曼苏丹国的采购商 AL BALUSHI ABDULLAH ALI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他正在服务机器人专区的杭州太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希智能)展位上体验智能助行外骨骼产品。
在这之前,AL BALUSHI ABDULLAH ALI 穿戴着这款产品,对着同伴的手机镜头兴奋地 " 输出 " 了将近十分钟,用母语介绍着这款产品的使用感受。
" 这是一个很好的助力器。当你的肌肉力量不够,它可以支撑你。" 他告诉记者,这个产品对行动不便的人群很友好。" 这是一个很好的产品,我已经准备好下单了。"
在与记者交谈过程中,围观的人群里有人冒出一句:" 价格多少?"AL BALUSHI ABDULLAH ALI 耸了一下肩说:" 我不知道。"
太希智能官网显示,其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太希智能成立于 2020 年 11 月,是一家外骨骼机器人研发生产服务商。公司的核心成员是海内外高学历、高技术团队,源自德国前沿人形机器人技术。公司 CEO(首席执行官)、CTO(首席技术官)均是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硕士。公司在外骨骼机器人领域取得了 30 余项专利与 3 项软著。
"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广交会。" 太希智能商务主管林晨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是介绍道。
" 这个产品这次推出来特别火爆。我们也没预料到能有这么多外国客人喜欢这个产品,每天排队在试用。" 林晨红说。
记者探访太希智能展位之日,已是广交会开展第三天,但该公司展位依然里里外外围满了人。为了维持现场秩序,公司甚至不得不在展位上拉起一圈隔离带。隔离带外,人头涌动,围观者的统一动作是:举起手机拍照或录像。
据林晨红介绍,公司的这款智能助行外骨骼主要用于登山旅游、老人辅助行走等场景。" 今年我们已经批量化生产。这个产品对缓解肌肉疲劳、腰部疲劳非常有用,我们今年广交会卖得非常好。"" 反正我们这次带过来的机子完全不够用了,只能后面给客户发货。或者是客人预订后,我们加急空运到广州来。"
定新价:小卷尺、大技术,出口美国一把卖 30 美元
除了一些人气火爆的前沿新品,中国制造的小工具也有 " 大技术 "。
在工具展馆,一把看似普通的卷尺在河南江华工量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华公司)展台上吸引了众多采购商驻足。这把展开后能延伸数米却依然挺立、不会弯折的卷尺,凭借其独创的直立技术,解决了使用过程中卷尺易塌软的痛点,让使用者单手即可精准划线。这背后,是多项国际专利技术的支撑。
" 这个产品在美国终端市场要卖 30 美元(约合 213 元人民币)。" 在展台前,公司总经理王江华亲自演示了他们的专利产品。
王江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一步透露," 这是我们在中美两国都获得专利技术的产品,解决了用户单手操作时卷尺易倒的痛点。" 他随手拿起两把不同的卷尺,打开后用力靠到墙上,其中一把随即弯折下垂,无法进行丈量,而专利产品则稳稳当当,紧贴墙面。 王江华告诉记者,卷尺虽小,技术门槛却不低,一把优质卷尺需经过 100 多道工序,关键技术包括精度控制、耐磨度和防锈处理等。正是这种对技术的执着投入,让江华公司摆脱了低价竞争的困境。其高端产品在美国终端售价远超普通卷尺。
据记者了解,江华公司始建于 1986 年的河南企业,如今卷尺年产能 4500 万把,此外,还生产螺丝刀、风批头、扳手、激光测距仪、水平仪等工量具,其产品 90% 以上销售到美国、德国、法国、墨西哥、意大利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江华公司展现出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2018 年贸易摩擦初期,我们与美国客户深入讨论了两个月,最后决定在海外建厂。" 王江华回忆道。
五年前,江华公司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投产,实现了 " 第三国制造 " 的转型。" 虽然过程充满挑战,要适应陌生的法律环境和商业文化,但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王江华坦言。
与此同时,企业正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据记者了解,江华公司曾以美国市场为主,如今不断开拓新市场,在今年春季的广交会上,江华公司拿下了中东、东南亚地区的新订单。今年 5 月,江华公司入选河南省首批跨境电商产业带 " 源头工厂 " 名录,这将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展全球销售渠道。
" 这半年我们一直在做产品升级,此次参展期待能够开拓更多新市场。" 王江华说道。
向新绿:只要 6 元钱,一吨海水就能淡化为直饮水
广交会上,一群外国客商围着一个海滩沙盘及旁边摆放的几瓶饮用水拍照。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家海水淡化设备企业。那几瓶饮用水的源头,正是浩瀚的大海,这类企业在广交会上并不多见。
" 我们是国内首家将兆瓦级风电组引入微电网的新能源海水淡化企业。" 江苏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海公司)展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与传统海水淡化技术相比,丰海公司的创新在于引入了新能源,大幅降低了海水净化成本。" 目前,通过我们的设备,海水淡化成本大约是 6 元 / 吨,有些水质特别好的可以做到 6 元 / 吨以内。而市面上的技术,行业普遍成本在 7 元 ~8 元 / 吨。"
要把海水淡化为生活用水,通常需经过预处理、淡化处理和后处理三个环节。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前述丰海公司展位负责人坦言,虽然都说海水淡化的技术门槛不高,但其实这与海水的水质、环境、使用要求、各国标准等均有关系," 你想把海水,甚至那些高盐度或有污染的水处理到能喝的地步,这个技术难度就比较高了。"
" 我们是首家把新能源运用到海水淡化产业上的," 该丰海公司展位负责人解释道," 就是把大容量的风机、光伏等发电设备,匹配到小容量的负载上面。这项突破性技术解决了孤网环境下连续供电的世界性难题。"
据记者了解,反渗透技术是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国内不少海水淡化企业,已将技术及产品逐步应用至东南亚、中东、北非、太平洋岛国等地区。以丰海公司为例,这家 2013 年成立的企业,也正凭借其自主研发的 " 新能源 + 海水淡化 " 集成技术,正将中国解决方案推向全球缺淡水的海岸线与岛屿。
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也有不少政策出台,推动着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上述丰海公司展位负责人也回忆称,我国企业针对海水淡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该市场长期由以色列、欧美等早期入局者主导," 国外企业起步比我们早,比如以色列的海水淡化以前是世界第一。" 现如今,中国技术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 我们现在甚至可以直面竞争了。" 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称,这一进步背后,是中国在海水淡化领域持续的政策支持。
在这个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时代,中国海水淡化企业正以其独特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为世界提供着切实可行的 " 中国方案 "。酿新生:
" 亚洲笔王 " 的 AI 设备,每月出货量超 1 万台
10 月 15 日,第 138 届广交会首期首日开展。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提前一天从巴西直飞广州," 闪现 " 在了广交会展馆现场。
这是贝发集团第一次以 " 先进制造 " 参展商的身份,出现在广交会第一期。对于这个突破,邱智铭很是重视,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贝发集团从专业文具制造商到先进制造厂商的 " 转身 "。
据悉,贝发集团目前占据中国笔类出口市场 16.5% 的份额,产品触达全球超 17 亿人。其创始人、董事长邱智铭有着 " 亚洲笔王 " 之称。
" 我们宁波交易团,临时给我们挤出来一个摊位。"" 展位不大,也只有一个,但至少我们是跨进去了。原来我们一期没展位,二期有展位,三期展位最大。现在,我们(广交会)一期、二期、三期都有展位了。" 邱智铭如是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贝发集团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与广交会结缘,连续 32 年每年参加广交会。上一届广交会,恰逢美国 " 对等关税 " 汹涌而至,作为中国大型文具出口商的贝发集团,当时因被部分美国零售巨头要求恢复发货,收获了外界的大量关注。
10 月 15 日,记者在广交会现场了解到,贝发集团展示的 AITOP 系列 AI(人工智能)智能产品——解压支架翻译器、会议办公翻译器以及本届广交会全新推出的翻译眼镜、翻译耳机手表(二合一)等新品。这些 AI 产品,吸引了不少海外采购商驻足、体验和问询。
" 翻译机推出后,海内外市场效果不错。在国际市场,我们发展了 20 多个国家代理,包括土耳其、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在国内,我们也是多渠道推进(做出口)。" 邱智铭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邱智铭还表示,公司的 AI 设备现在每月出货量超过 1 万台,而且这个月出货量数据还在加速增长中," 我们要用三五年时间,用 AI 产品,再造一个‘贝发’ "。
邱智铭进一步表示,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贝发集团都有办法应对。同时,美国客商的心态也在悄然改变,逐渐适应这种常态化的关税波动。
" 最终我们就谈几个实质性问题:你(指客户)要在中国交付出货,还是要在东南亚出货,还是要在非洲出货?你要定下来哪里出货,我都可以满足你。这就是我们做的准备工作。"
贝发集团一名在展会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广交会第一天,前来公司展位咨询的采购商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不少国家。" 有一个美国客户来了就下单了,先下了一箱解压支架翻译器。" 谈新感:
" 广交会像是一个全球创新枢纽 "
产品固然是广交会的 " 主角 ",但更大的 " 主角 " 其实是从全球各地而来的境外采购商。
新西兰粤商会秘书长龙昊这几天行程格外紧张,甚至多次调整了接受记者采访的时间。因为他自己不仅仅是采购商代表,而且还首次带领了一个 18 人规模的新西兰采购商代表团来第 138 届广交会。这也是他入职商会 6 年来,首次组团参加广交会。
" 这 18 位采购商中,有 12 人是首次参加广交会,而且全部是新西兰本地客商。" 龙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商会在新西兰的网站发出通知后,吸引了 100 多人问询。当地客商对来参加广交会的意愿十分迫切。目前,他们已经收到通知,有 30 余位客商希望参加明年 4 月份的广交会(春交会)。
提到广交会,龙昊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略显激动地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自己在新西兰已经生活了 22 年,但早年在大学实习期间,就跟参展企业参加过广交会。回忆 20 年前参加广交会的感受,他表示,当时,最受欢迎的是服装展台,外国采购商第一个抛出的问题往往是价格,然后是产量,最后才问质量。
" 当时的广交会展馆比现在小很多,在流花湖公园附近。" 龙昊回忆道,20 年前,外商来广交会逛展并不特别专注于产品的技术和设计,而是寻找国内的 OEM(代工生产),也就是帮海外的企业做代工。其当时实习的企业就是做代工的,服装、鞋子、箱包什么都做。
龙昊认为,早期的广交会像是一个 " 世界工厂 ",展示的是低成本和大规模的制造能力。而现在,广交会像是一个 " 全球创新的枢纽 ",展示的是一个技术大国的形象。采购商对价格的敏感度已经下降很多了,更关心的是技术、设计方案和售后保障。
" 另一个感受就是参展商的素养也在大幅提升。" 龙昊向记者表示,过去,他们来广交会都是要花钱雇翻译的,现在完全不需要。销售人员英语流畅程度和专业性给客商留下了很深印象。
谈到新西兰采购商逛展的感受,龙昊非常感慨地告诉记者,许多客商回酒店吃饭时,都用了 Mind blowing(令人惊叹)这个词来形容逛广交会一天的感受。" 服务机器人专区 " 几乎是大家必提的一个点。
" 采购商们对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户外存储以及工业设备都非常感兴趣。" 龙昊向记者透露,有一位机械行业的采购商非常激动地告诉他,在新西兰工厂,他们用的依然是几代之前的技术,机械设备都很大。没想到中国已经这么先进了,机器体积缩小了很多,而且非常便携。在新西兰,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设备。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