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号出海 · 第 196 篇

韩国电影《世界的主人》近日与中国良多电影正式签订发行协议,成为近十年来少数几部进入中国院线的韩国影片。影片以细腻的女性视角探讨创伤与成长,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放映后好评如潮,如今终于实现从影展口碑到商业放映的跃迁。在中韩文化合作低迷的背景下,《世界的主人》为何能突破重围?它代表的,是单一作品的偶然成功,还是亚洲电影产业格局正迎来新的转向?

《世界的主人》由韩国导演尹佳恩执导,她曾凭《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家园》两度入选柏林与伦敦国际电影节,以温柔而锋利的女性视角著称。这一次,她将镜头对准一位 17 岁的少女——李珠仁(徐秀彬饰)。在青春题材的外壳下,影片展开对创伤、孤独与自我修复的深层探问。
这部电影在多伦多首映后,曾在平遥国际电影节的「藏龙」单元一举斩获罗西里尼评审团奖与观众选择奖,成为当届口碑最高的亚洲影片之一。随着国内社交平台上的热议发酵,《世界的主人》在中国影迷之间迅速积累声量。此次由光影映画拿下中国发行权,无疑是对影片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双重认可。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这是继 2021 年《名侦探奶奶》之后,韩国电影时隔四年再次获得中国院线放映资格。对长久以来「冰封」的中韩电影交流而言,这既是文化层面的破冰,也是产业合作的重启信号。

《世界的主人》剧照

《世界的主人》获得中国院线发行资格,不仅是中韩电影交流的一个「破冰时刻」,更代表了中国在全球影视格局中的重新定位。自 2016 年以来,韩国电影几乎被挡在中国银幕之外。此次韩影重返院线,说明中国市场正在以更加开放与多元的态度,重新审视「引进片」的文化与商业价值。
在当下中国影视产业从「内循环」走向「向外走」的阶段,外国影片的引进已不仅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一种产业融合的战略信号。近年来,《寄生虫》《小偷家族》等亚洲电影通过影展等渠道在中国积累口碑,也让观众对「亚洲叙事」的接受度不断提高。
对中国影视行业而言,这类引进并非竞争,而是启发。它让国内创作者重新思考如何在类型片框架中表达情感深度,如何通过现实题材连接国际语境。从内容创作的细腻表达,到中小体量艺术片的市场运营模式,《世界的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亚洲电影借鉴的案例。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中韩电影的再度联通,象征着亚洲电影市场正从「各自为营」走向「区域共振」。随着中方资本、技术与平台能力的提升,配合韩方在内容创作上的成熟体系,双方在合拍片、发行与人才交流等领域都有重新展开合作的可能。这不仅将带动更多优质亚洲影片走向更广阔的观众,也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
《世界的主人》的「破冰」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它所代表的,是亚洲电影重拾互信、重建交流的标志。而未来的出海之路,不仅需要政策的松动,更需要文化的共情——当彼此的故事都能被看见,亚洲电影的世界版图,才会真正扩展。

电影《寄生虫》海报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Naman Ramachandran
原文发布日|2025.10.19/ 周日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