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月 13 日,对小米和雷军来说是一个不太好过的日子。
这天凌晨,一辆小米 SU7 超速碰撞后起火,醉酒的驾驶员不幸遇难。
当天,小米港股单日跌幅达 7.3%,市值蒸发超 900 亿元。
雷军也因为某音掉粉 29 万登上热搜,阅读量高达 3400 多万。目前,雷军的粉丝还在继续下降。

▲截至 10 月 20 日,雷军粉丝跌至 4452.1 万
来源:雷军抖音
尽管那 29 万并不能撼动雷军四千多万粉丝的坚实基础。但当 " 事故 "" 股价 " 和 " 企业家 IP" 共振时,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企业家代言这种已经被视为常态的商业模式,是否到了拐点?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 2011 年。
那一年,聚美优品的创始人陈欧在董事会上眉头紧皱,他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担任聚美优品的代言人。
当时互联网圈儿流行 " 低调做事 ",一个创始人跑到外面高调宣传,就很容易被贴上 " 投机 "" 不务正业 " 的标签。
陈欧很犹豫:" 围绕自己做 CEO 营销,不太好意思,别人会说我得瑟。我这个人挺好面子的。"
作为天使投资人兼董事会成员的徐小平把 " 张朝阳 " 给拎了出来,并指出张朝阳就是通过打造个人品牌,用极低的成本成功带动了搜狐的知名度。
陈欧动心了。
当时聚美还是电商赛道的小透明,尽管年销售额达 1.5 亿却依然没钱请明星代言。
而同一赛道的乐蜂网因为李静代言,用户转化率快速升高。凡客因为韩寒的代言,销量翻十倍。
业界所有人都看到了 " 品牌人格化 " 的力量,也都跃跃欲试。
最终陈欧在与董事会多番博弈后,拿到了一个承诺:
" 先拍一支短广告试水,如果负面反馈超过 30% 就停播。"
广告顶多要十多万拍摄费,但成功了就能让公司活下来。这种用 " 小成本搏大机会 " 的逻辑,让陈欧无法拒绝。
夏季来临,第一支广告被投放市场,立刻打消了陈欧的担忧。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 20 亿次。
" 年轻人的奋斗与坚持。"
"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 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
这些如今看来鸡汤味很浓的台词,却是当时最被追捧的 " 陈欧体 "。陈欧的 " 奋斗者 " 形象让聚美优品的 " 正品保障 " 品牌特性深入人心。

▲来源:聚美优品广告片
之后陈欧频繁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湖南卫视的 " 快乐女生 "" 天天向上 "、天津卫视的 " 非你莫属 " 等等,进一步确立了自己 "80 后创业新贵 " 的人设,并拉高聚美的知名度。
相较于 2010 年,2012 年聚美的营业额升高近 15 倍,超过了 10 亿元。而营销费用比率却比同行低很多,省了 1 个亿的广告费。
他喊出的那句 " 为自己代言 " 则成为了众多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号角。
2014 年,格力 " 女王 " 董明珠宣布结束与 " 成龙 " 的代言合作。她联手当时的地产大佬王健林,为格力光伏空调拍摄了一支广告。
在广告中,王健林问:" 听说中央空调不用电费?"
董明珠回答:" 是的!用太阳能!"
王健林则回:" 那我每年可节约电费 10 亿。"
两位商界大佬联手再加上央视平台,让格力的光伏空调迅速走红。
之后,董明珠频频出现在格力的广告中,在全国专卖店里悬挂个人海报。问及原因,她并不避讳:
" 我就想节约资源,一年可以节约一千万。"
但除了节省成本外,董明珠发现,她自己代言和明星代言的效果差不多。

▲数据来源:资源理论框架下企业家代言的价值研究 刘斌
有研究者对比了格力、海尔、美的三家在 2009 到 2018 年间,空调产品的年度销售额,并计算了销售增长变动率,以方便比较。
当时海尔和美的一直采用传统明星代言的方式,和格力恰好能形成一个对照。
从图中可以看到,2015 年格力和海尔同时进入拐点,并开始正向增长。美的略迟,于一年后也进入增长模式。
结果很清楚,从明星代言换成了企业家代言的格力并没有陷入相对劣势,反倒能和同行平行增长。
企业家代言,确实有效,且性价比高。
之后整个商界就进入了 " 企业家代言时代 ",诸多企业家频繁在公共场合、综艺节目中露面,一时风头无两。
但,这就是企业发展的终极解法么?!

当陈欧在享受企业代言人的荣光时,李阳这个企业代言人则正在因为 " 家暴事件 " 把自己和企业一同拉向深渊。
2011 年,李阳前妻 Kim 在微博上曝光了其被家暴的照片,引发全网关注。2013 年,李阳家暴被法院确认并判决离婚。
这是我国首次在公共人物离婚案中明确认定家暴成立,也是首次发出 " 人身安全保护令 ",并成为推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的典型案例。
这一事件,也成了李阳事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背后的企业遭到了系统性且不可逆的打击。
家暴事件前,疯狂英语计划 2014 年上市。事件后投资者集体撤资,上市计划永久搁置。业务全面收缩,八成机构被吊销或注销,高管团队集体离职。截至 2021 年,疯狂英语在英语培训上的市场份额占比不到 1%。
他曾经靠演讲树立的 " 英语教父 "" 励志导师 " 人设也被推翻,家长们纷纷退费,不愿意让孩子跟着有家暴历史的老师。网友甚至调侃 " 疯狂英语 = 疯狂家暴 "。

▲李阳于 2011 年接受《看见》节目采访
李阳也成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典型案例,让站在前台的企业家们开始有危机感,开始思考:
企业家代言大行其道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2015 年的新《广告法》算是一个催化剂,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损害时,代言人需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一旦发现违规现象,明星要交罚金并接受 " 三年禁业 "。
但是,作为广告主的企业家却可以巧妙避开这些规定,并且能省下不菲的代言费。之后雷军、周鸿祎等一批互联网大佬频频出镜,成了 " 网红老板 "。
但除了这些,还有两个无形的抓手:
公信力和稀缺性。
据报道,2007 年至 2014 年工商系统查处的广告违法案件多达 37 万件,罚款 21.6 亿。但代言的明星却安然无恙,有些明星则在事后用 " 不知情 "" 早已不代言 " 来推诿责任。
这就导致,明星代言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消费者看到某个明星代言的产品,并不会因此觉得该产品很好,而只会认为这是明星赚钱的行为。
此外,明星代言这一行为实质上就是利用自己的 " 人设标签 " 赋予了品牌 " 人格化特质 "。比如某个 " 实力派 " 演员代言一款汽车,就是在建立 " 安全、可靠 " 的独特形象,让消费者可以立即辨识出来。
但当明星代言被滥用,品类和质量参差不齐时,他的 " 人设 " 就会被稀释,代言的产品也就失去了独特性。
在这两点上,企业家代言可谓是天选之子。
企业家,尤其是初代创业者,天然具备公众说服力。因为他们的创业故事、价值观以及企业的发展成果,就是背书。
其次,企业家的个人化特质,不具备复制性,是相当稀缺的商业资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企业家。
除此以外,企业家还具备明星没有的特质:专业性。
很多企业家都是从一线干出来的,对于其产品,他们自然了熟于心。
比如雷军在发布会上科普手机的处理器芯片知识。余承东在华为麒麟芯片发布会上详细分解其制程工艺。
这种 " 专业背书 + 场景化叙事 " 的方式,一方面缓解了消费者的技术焦虑,一方面巩固了企业家的 " 技术教主 " 人设。
根据行业分析,消费者对企业家代言的信任度(68%)是明星代言(32%)的 2.1 倍。科技产品消费决策时,创始人专业背书的影响力系数(0.82)是明星代言的 2.3 倍。
总结来说,企业家代言之所以能被公众接受、能成为企业品牌资源的一部分、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力,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
公信力、稀缺性和专业性。
那人设完美的雷军,又为何会因掉粉引发关注呢?

也许,我们可以先聊聊十年前董明珠的一次决定。
2015 年,国内手机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董明珠一锤定音,要造手机,并放言 " 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 "。
3 月份,第一款手机面世,开机就能看到董明珠的头像和一封问候信。这之后,格力手机的销量一直平平无奇,不管董明珠如何宣传,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其实就出在 " 专业性 " 这个问题上。

▲董明珠为格力手机拍摄的宣传图
长久以来,格力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深种了 " 空调专家 " 这个标签,很难改变。突然间开始推手机,大家就会质疑," 一个造空调的,能做好手机吗 "。
这种认知偏差,就会无形中架高市场接受度的门槛,甚至看到董明珠做手机都觉得她 " 不务正业 "。
雷军如今面临的问题,与当年的董明珠何其相似。
表面上,雷军掉粉与小米 SU7 汽车碰撞事故有关。但实际上,这是公众对他 " 专业性 " 的质疑。
长久以来,雷军都是以 " 亲民工程师 " 为主要人设的,尤其是在手机领域他的 " 技术含量 " 是毋庸置疑的。
但当雷军突然转战汽车领域,要做汽车博主时,公众同样会质疑:
" 一个造手机的,能做好汽车吗?"
而频发的汽车事故以及雷军的回应,则在证实公众的质疑。
比如今年 3 月发生的安徽铜陵事故和 10 月突发的醉酒碰撞事故,都引发巿场对其汽车的 " 辅助驾驶系统 " 和 " 门把手 " 的安全性讨论。
这或许和小米的生产逻辑息息相关,他把造手机时 " 快速迭代、边卖边改 " 的经验挪移到汽车行业。
雷军曾宣扬 " 和用户做朋友 ",但事故发生后,他却没有及时正面回应。
10 月 16 日,雷军参加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对 3 天前的事故没有解释,却强调要打击网络水军、黑公关,令人忍不住认为,他无视事故本身,而是一味将网络上对其安全的声讨当作黑公关。
这种冷漠的无回应方式,让众多网友大感吃惊,,也让他 " 亲民工程师 " 的人设摇摇欲坠。
雷军,这个史上最成功的网红企业家之一,似乎尚未意识到,自己作为小米 " 安全责任第一人 " 的责任影响,也会随着自己的流量影响被放大。
爱德曼《2025 年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信任度较 2023 年下降 2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信任出现 " 从中心化向分布式转移 " 的特点," 同行推荐 " 因更贴近个体经验且容易验证,成为愈发重要的决策依据。
比如专业博主靠硬核知识输出赢得信任,内容复看率和转化率都很不错。有博主用第三方非商业立场评测产品,能快速获取信任。有博主则用 " 陪伴式成长 ",与受众建立情感信任。
与之相比,企业家因其与品牌的天然利益关系,更容易引发质疑。
但企业家做 IP 依旧大有可为。尤其是 AI 的到来,均质化的东西越多,个性就越有价值。而企业家的特性,因不易模仿和稀缺性,价值更大。
只不过,已经在工业时代领袖模式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家们需要看到,数字经济时代去中心化趋势不可阻挡,而他们也已经站在了信任重构的十字路口,依赖个人光环的信赖模式正在失效。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