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每年 10 月的第三周被定为 " 中国镇痛周 "。疼痛,是每个人都时常面临的问题。许多人认为疼痛难以规避,习惯性地选择忍耐,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在疼痛难以承受时才需进行处理。尤其是对于肿瘤患者而言,这种观念实则谬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主任刘东颖表示,癌痛绝非微不足道的小事,忍耐疼痛所带来的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甚至可能缩短患者的生存期。癌痛无需忍受,及时寻求专业治疗才是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癌症引发的疼痛,几乎成为肿瘤患者的 " 标配 "。国内外统计数据显示,近 60% 在接受抗肿瘤治疗的患者会出现疼痛,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其中七成患者未能接受规范化的镇痛治疗。2018 年,全国百家医院癌痛合理用药调研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从肿瘤患者出现疼痛到接受疼痛治疗,半数患者延误时间超过一个月。
" 咱中国人是真的很能忍痛,尤其是老人。" 刘东颖主任感慨道。这种忍耐文化背后,隐藏着对疼痛的认知误区和对镇痛治疗的恐惧。许多患者认为," 先忍忍吧,要不后面没药可吃了。" 殊不知,这种忍痛行为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长期忍痛会让疼痛越来越难治。癌痛一旦进入难治性的阶段,治疗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大量的研究表明,癌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严重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生存期。相比之下,没有疼痛困扰的患者,抗癌治疗效果要好很多。
医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 " 痛觉中枢敏化 ",简单来说就是,忍得越久,神经越敏感。在晚期带瘤生存的患者中,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刘东颖主任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忍痛半年后,发展到穿衣服都觉得像针扎一样疼。无人触碰时,他仍感觉钻心的疼,这种疼痛已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疼痛并非总是以典型形式出现。有些人可能感觉手脚麻木或身上发酸发胀,这其实也是疼痛的不典型表现,常见于化疗后患者的四肢末梢。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但它们同样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早干预、早受益。
面对癌痛,患者无需忍耐,也不必恐慌。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多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远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医生会根据疼痛程度和性质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从非阿片类镇痛药到阿片类镇痛药,每种药物都有其适用场景和剂量调整原则。规范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疼痛,同时避免成瘾等副作用。
对于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进行微创介入治疗。如射频热凝术、神经阻滞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静脉或皮下给药自控镇痛术等可以提供更精准的疼痛控制。这些方法直接作用于疼痛源,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降低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疼痛不仅影响身体,也影响心理。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应对疼痛和治疗带来的挑战。此外,物理治疗、针灸、按摩等康复手段可以辅助缓解疼痛,改善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刘东颖主任表示,癌痛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患者应树立正确的疼痛观念,及时向医生反馈疼痛情况;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疼痛的信心;医护人员则应提供专业、规范的疼痛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