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什么事儿?一个奥运冠军,在中国,被自己人指着鼻子骂了整整三年。
赢了球,拿了金牌,本该是举国欢庆的荣耀时刻,但迎接陈梦的,却是山呼海啸般的倒彩和无休无止的网络暴力。连外国媒体都看懵了:中国人赢了中国人,怎么自家观众反倒比对手还愤怒?这股邪火,到底从哪儿来?想搞明白这其中的憋屈与荒诞,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一切开始的地方。

故事的引信,早在 2011 年就被埋下了。那年,年少成名的陈梦在夺冠后,面对镜头说了一句至今仍被反复鞭尸的话:" 我的时代,到来了。" 在那个讲究谦逊内敛的国乒传统里,这句话,无疑是捅了马蜂窝。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各种帽子劈头盖脸地扣了过来。尽管她后来无数次解释,那只是少年时期对未来的憧憬,但在某些人心里,这颗钉子,已经扎下了。


真正的引爆,是在东京奥运会。当陈梦在决赛中击败势头正猛的队友孙颖莎,站上最高领奖台时,观众席上刺耳的骂声,彻底撕碎了胜利的喜悦。网上," 陈梦靠着内部关系打压莎莎 "、" 训练时搞针对性小动作 " 的阴谋论甚嚣尘上。一场本该被载入史册的国乒内战,硬生生被扭曲成了一出 " 后宫甄嬛传 "。赢家,成了最大的输家。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股风波并没有随着时间平息。两年后的巴黎奥运周期,陈梦每一次出场,每一次胜利,甚至每一次呼吸,似乎都是错的。就连功勋教练刘国梁一句 " 你现在担当领军人物,还早了点 " 的客观评价,也被解读为对陈梦的公开否定,成了压在她身上的又一座大山。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拼尽全力换来的金牌,却成了 " 原罪 "。


这种困境,不止陈梦一人。另一位大满贯得主樊振东,因为状态起伏,因为打法调整,被一些所谓的 " 球迷 " 从头批到脚,说他 " 没有血性 ",骂他 " 对不起国家 "。最后,不堪其扰的 " 小胖 ",干脆清空了所有社交媒体,用沉默对抗这世界的恶意。你看,当饭圈文化那套 " 拉踩 "、" 对家 "、" 毒唯 " 的逻辑,像病毒一样侵入体育圈,没有一个运动员是安全的。

如果说竞技层面的争议还算 " 师出有名 ",那私生活的无端揣测,则彻底暴露了网络环境的阴暗与荒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陈梦和王楚钦已经秘密结婚 " 的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起因,仅仅是因为陈梦的母亲注册了一个商标,其拼音缩写恰好与王楚钦的英文名有些许相似。就这么一个捕风捉影的巧合,被无限放大,成了两人 " 地下恋情 " 的铁证。连两人在队内穿的同款队服,都能被解读为 " 情侣装 "。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直到最近,陈梦在一档综艺节目里,才终于有机会把话说开。她坦言,在国乒这个 " 地表最强内卷工厂 ",队员之间既是并肩作战的队友,也是互不相让的对手。今天你赢我,明天我赢你,这再正常不过,下了赛场,大家依然是好姐妹、好兄弟,根本不存在谁打压谁。" 队里有严格的规定,不允许谈恋爱,这会影响训练和比赛状态。" 她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得恳切," 如果我真的有了另一半,一定会大大方方告诉大家,不用猜。"


话说到这个份上,够清楚了吧?但没用。谣言的生命力,比人们想象的更顽强。只要有流量,就有新的故事被编造出来。陈梦的澄清,在某些人看来,不过是 " 心虚 " 的掩饰。他们甚至不去查一下,陈梦比王楚钦大了快七岁,这种 " 姐弟恋 " 的离谱剧情,本身就站不住脚。
体育,终究还是被饭圈逻辑绑架了。赢太多,是罪,像樊振东;赢了不该赢的人,是罪,像陈梦;说话太直,是罪;甚至连沉默,都可能是一种罪。运动员们不再仅仅是运动员,他们成了粉丝情感投射的偶像,成了网络情绪宣泄的靶子。他们的每一寸生活都被放在显微镜下,每一个动作都被过度解读,汗水和金牌的荣耀,在键盘侠的口水里,变得一文不值。

如今的陈梦,用两块沉甸甸的奥运金牌证明了自己,但她永远无法叫醒那些装睡的人。她能做的,只有每周三次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和日复一日枯燥的挥拍。用下一次胜利,去回击下一次质疑。
只是,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一想。陈梦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当聚光灯变成放大镜,当助威变成审判,下一个被这股洪流吞噬的,又会是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