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前天
万亿蓝海争夺战:中国光伏“卷”到中东、北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预见能源

双极爆发:中东与北非的能源转型盛宴

当沙特 NEOM 城的光伏阵列沿着红海之滨延展开来,突尼斯凯鲁万的太阳能支架也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如林 " 生长 " ——中国光伏产业正以 " 双极突破 " 之势,迅速覆盖中东与北非两大区域。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光伏组件出口飙升 99%,总量达到 28.79GW,其中沙特一国便吸纳了 16.55GW。北非市场的增长更为迅猛,2025 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组件出口同比增长 47.5%。

此外,无论是各大光伏组件龙头还是光伏辅材等企业都在加速进入两地。继旗滨集团斥资 6.85 亿美元拟建埃及最大光伏板玻璃工厂、信义玻璃投资 700 万美元设太阳能玻璃厂后,中国南玻集团近日也宣布投资 17.55 亿元在埃及新建光伏玻璃生产线,日产能达 1400 吨。

央国企更争当 " 排头兵 "。10 月 10 日晚,中国电建和中国能建两大 " 能源基建狂魔 " 先后发布公告称,近日签署了合计金额超过 312 亿元的海外新能源项目合同。其中,中国电建联合体签署约 117.19 亿元沙特光伏项目重大合同,中国能建联营体签署约 195.54 亿元新能源合同。(详情可见预见能源此前文章《中沙百亿订单落地!中国能源企业,正改写全球新能源版图》)

出口激增的背后,其实是两地迫切的能源转型需求。沙特 "2030 愿景 " 提出到 2030 年实现光伏装机容量超过 50GW;阿联酋 AI 超级中心的建设催生了光伏与储能相结合的刚性需求。北非国家同样将 2030 年视为转型关键节点:突尼斯计划将新能源占比提升至 30%,阿尔及利亚设定了 40% 的目标,摩洛哥则致力于将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 52%。

在这些规划中,中国企业已斩获超过 70% 的项目份额。2024 年,北非(MENA)地区 25% 的新增装机来自沙特、阿联酋、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构成区域增长的核心引擎。

另外,中国在北非的参与已从设备供应延伸至生态构建。由天津电建承建的突尼斯凯鲁万 100MW 光伏项目,采用自动追光支架技术,预计年发电量达 55 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 500 万吨,同时为当地培训了 300 名技术员,并推广了中国企业标准。中建在阿尔及利亚承建的坦德拉 200MW 电站,为当地创造 500 个就业岗位,与瓦德省 300MW 项目合计年减碳 55 万吨。在摩洛哥,中信戴卡的 " 灯塔工厂 "100% 采用绿电,年减碳 9.6 万吨,还参与制定了当地零碳工厂标准。

技术协同:光伏与储能的出海 " 组合拳 "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也在中东与北非同步爆发。2025 年 1 — 8 月,中国企业海外储能订单达到 180GWh,同比激增 183%,中东成为仅次于澳洲的第二大增量市场,贡献超过两成订单。这种 " 光储联动 " 模式精准契合了当地需求。例如,在沙特塔布克省的 1GW/4GWh 储能项目中,海辰储能的 " 沙漠之鹰 " 系统采用 1175Ah 千安时电池,能够在高温沙尘环境下稳定运行,成为全球首个 GWh 级长时储能应用案例。

与此同时,光伏企业也在加速布局全产业链协同。此前专注于光伏的龙头企业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近年来也纷纷进军储能领域。

在海外市场,宁德时代为阿联酋 RTC 项目提供 19GWh 储能系统,可在高温下实现 24 小时连续供电;阳光电源为沙特 ALGIHAZ 项目打造 7.8GWh 储能方案,可将度电成本大幅降低。

本地化生产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协同效应。TCL 中环在沙特的 20GW 硅片工厂、南玻集团在埃及的 1400 吨 / 天光伏玻璃产线,与海辰储能在中东规划的电池基地形成互补。这种 " 硅片-组件-储能 " 全链布局,使中国企业在沙特 Sudair 光伏园等项目中能够实现 " 打包交付 ",覆盖从逆变器到跟踪支架的全环节供应,令欧洲企业难以企及。

关税破局:MENA 成为贸易战中的战略枢纽

当前,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关税壁垒正倒逼中国新能源企业将中东与北非(MENA)地区打造为 " 出海枢纽 "。美国已将光伏组件关税提高至 50%,并通过 " 反规避调查 " 限制经东南亚转口的中国产品。而中东与北非的自贸区政策与贸易协定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破局路径。例如,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实行 " 零关税 " 政策,中国企业在此生产的组件出口欧洲可享受普惠制关税,较直接出口节省很大一部分的成本。

此外,近期特朗普的相关言论引发市场对美关税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担忧,这也促使更多原本出口欧美的产能转向中东与北非地区。

企业早已用脚投票。不少光伏企业正在提高埃及的工厂本地化率,因为其生产的组件经埃及转口至美国,可规避针对中国本土产品的额外关税;如 TCL 中环在沙特的 20GW 硅片厂投产后,就可以将产品供应欧洲,借助沙特与欧盟的贸易协定降低准入成本,从而打破贸易壁垒。数据也显示,2025 年上半年,经中东与北非转口的中国光伏组件同比巨幅增长,其中沙特转口欧洲的比例很高。

储能企业同样借助这一模式实现突围。海辰储能在沙特建厂后,其产品可通过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的统一市场准入规则,辐射中东六国并转口非洲。这种 " 本地制造 + 区域辐射 " 的模式,既满足沙特 2027 年 60% 本地化率的要求,也为应对欧美关税提供了缓冲。数据显示,2025 年经 MENA 地区转口的中国储能产品已占海外出货量的 19%,较去年提升 8 个百分点。

2030 展望:谁能坐稳 " 双洲能源王座 "?

有机构预测,到 2030 年,北非(MENA)地区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 84GW,而 MESIA 的预测更为乐观,认为可达 180GW,其中北非占比将大幅提高。中国企业已抢占先机,隆基中东非销量同比增 76%,阳光电源储能订单覆盖 10 余个 MENA 国家。储能领域的竞争同样激烈,海辰储能凭借沙特 4GW 大单跻身中东市场前列。

下一阶段的竞争将聚焦于 " 技术 + 生态 " 双维度。据悉,隆基的 HIBC 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突破 27%,并在全球首次实现规模化量产;阳光电源推出 " 光储充氢 " 一体化解决方案,直面未来的数据中心需求;海辰储能近期亮相的钠锂协同系统,同样也面向 AI 数据中心能耗困局。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标准的输出——中国电建在突尼斯推广的光伏施工标准、中信戴卡在摩洛哥主导的绿电认证体系,正逐步构建中国在 MENA 市场的技术话语权。

从红海之滨的硅片工厂到撒哈拉沙漠的光伏阵列,中国新能源的 " 卷 ",本质上是全球能源格局重构过程中的战略突围。当中美贸易战重塑全球供应链,中东与北非已不仅是重要的增量市场,更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能源枢纽。这场 " 沙漠掘金战 ",已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全产业链的全球布局竞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新能源 沙特 突尼斯 埃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