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书店中,中国书店因收购、经营古旧书而独树一帜。成立 70 多年来,这家由 100 多家旧书摊、书店合并而成的书店,搜寻过淹没在废纸里的文献,办过临时搭建几排棚子的古籍书市,还把拍卖引入古旧书业。如今,中国书店更是通过重印、再版等形式令绝版古旧书延续生命,并将古籍零页装裱成 " 片羽存真 " 文创产品,让古旧书与读者、藏家实现了美丽邂逅。

▲ 2015 年,中国书店雁翅楼店 24 小时不打烊,成为爱书人的好去处。 孙戉 摄
百余家旧书摊书店合并而成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的古旧书业正处在萧条阶段。郑振铎、齐燕铭等知名人士倡议成立国营古旧书店,很快得到第一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友渔和北京市主管文教的副市长吴晗的支持。1952 年 11 月 4 日,一家由北京 100 多家旧书摊、书店合并成的国有专业古旧书店——中国书店诞生了。
中国书店的门市部位于东四南大街 206 号,收购有关历史、文化、考古类旧书,以及古代的小说、戏曲唱本、版画和有关古代艺术、北京掌故的书刊。此外,还收购 20 世纪 20 年代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有关历史和政治的书籍、学术杂志、学报和学校刊物等。如果机关团体或个人需要研究或参考古代书籍,可以和中国书店联系供应。
崇内大街 350 号是中国书店的古书修补工厂,专门修补年久糟烂的古书。工人修补时,会根据书籍破损程度及价值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比如连贴带镶、连贴带托、补虫眼、金镶玉、接后背等。经过修补,很多虫蛀、鼠咬、水湿、糟朽或纸张焦脆的古书能够恢复原样。
那时候,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琉璃厂、隆福寺、东四南大街等处都设有中国书店的收购处,各种书刊不按斤收,而是采取议价形式。例如,从创刊到 1958 年底的《人民日报》收购价格是 154 元;1949 年 2 月到 8 月的《人民日报》按每个月 1.8 元收;1949 年 9 月以后的《人民日报》按每个月 0.8 元收。
除了坐在门市部接待卖书的顾客,中国书店的工作人员还会经年累月地到处奔走,甚至到废品收购部门搜寻那些淹没在废纸里的文献古籍。一次,工作人员在北京发现了一部宋版《楚辞》,除了书页中有白蚁咬过的残痕,基本完好。当时,宋版《楚辞》很少见,只有北京图书馆收藏着 1 部,但与新发现的这个版本不完全一样,十分珍贵。还有一次,工作人员在山东发现了一部手抄本《聊斋外书》,这部抄本里有过去从未见过的《烟鬼戒》《群残瞎闹传》《东墙记》和《草木传》4 篇,为学者们研究聊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在那个年代,中国书店对发掘祖国文化遗产、保护革命文献、提供学术研究资料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62 年,中国书店古书修补工厂的工作人员在修补古书。 高宏 摄
创办古籍书市盛况空前
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劲头十足,为满足大家对古旧书刊和新印古籍的需求,中国书店办起了古籍书市。
古籍书市早先名为图书展销会,开办于 1981 年,地点在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大院。这次展销会共展销图书 5500 多种,吸引了很多青年读者,其中不少是大专院校学生。全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近 400 个科研、教学等单位也竞相到会选购图书。展销会举办 15 天,共接待中外读者和游客 12 万人次,销售各种图书 40 多万册。
从那以后,古籍书市几乎年年举办,主要展销古旧书刊和新印古籍,包括解放前印刷的木版线装大部头古书和善本书、古书零种,解放前出版的铅、石、影印平装旧书,期刊报纸零本及合订本;解放后旧书、中外文旧期刊零本及合订本;新印文史哲古籍和中文工具书等。
几年后,越来越多的读者爱上了中国书店举办的古籍书市,虽然只有临时搭起的几排书棚,但每当书市举办的时候,读者总是早早地挤到书摊前 " 寻珠觅宝 "。到 1987 年古籍书市举办时,展销图书已达 2.4 万多种。
从 1988 年起,古籍书市升级为全国古籍书市。全国古籍书市由中国书店发起,共有全国 19 家古籍整理出版单位参加,盛况空前。当时,个人自费购书的比例大幅度上升,选购二三十元、五六十元乃至 100 多元一本书的个人读者多起来了,过去只在机关单位图书馆和专家、学者办公室才能见到的《廿四史》《不列颠百科全书》等售价较高的大部头书籍,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书市举办三天,就接待全国各地和本市机关团体购书单位 300 多个,专家、学者、旅游外宾和华侨等个人读者 2.5 万人次,销售中外文新、古、旧书刊和笔、墨、纸、砚、石章、工艺美术制品等共 16.5 万部册(件)。
引入拍卖促进古旧书流通
促进古旧书籍的流通,在流通中发掘、抢救、保护古籍文物,是古旧书业的重要社会职能。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书店尝试突破传统的经营方式,把拍卖引入古旧书业,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古旧书业,也掀起了一轮收藏热。
1993 年 9 月,中国书店和第二届北京图书节组委会、北京市拍卖市场联合举行了首届北京稀见图书拍卖会,仅中国书店就准备了 167 宗稀见古旧图书。最终,拍卖会有 35 宗拍卖品成交,总金额 37.6 万元,成交价最低 80 元,最高 12 万元。多数投买者的目的是出于个人收藏。
1995 年,中国书店在第三届北京图书节上举办了 " 本世纪稀见书刊资料拍卖会 "。这是中国古旧书业第一次独立举办书刊拍卖,对我国古旧书的收藏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拍卖品是向社会公开征集的,征集广告登出后,前来送书的、询问的接连不断。经过筛选,有 141 件参拍,其中书刊 114 件,历史照片及其他资料 27 件。拍卖当天,可容纳 150 个座位的大会议厅座无虚席,工作人员两次加座位,仍然有不少人不得不挤在过道里站着,迟到的人们便无法挤进会场。从拍卖结果来看,成交的书刊占绝大多数。其中,著名作家的初版本、成名作均以较高的价位成交,如阿英的《海市集》《玛露莎》,巴金的《雾》《雨》《电》,冰心的《春水》《寄小读者》,茅盾的《幻灭》等。
书刊拍卖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交易行为,与字画、邮品相比,是在很低的价位进行的。同时,竞买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参与进来。所以,书刊拍卖没有经济上的高收益,只是作为古旧书交流的一种补充方式。随着中国书店举办图书拍卖次数的增多,更多的收藏爱好者积极参与进来,全社会爱书、藏书的氛围越发浓郁。
古籍修复技艺跻身非遗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书店通过开新店、办古籍展、公开修复技艺、设立旧书市集等多种方式,让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籍旧书焕发出新的生机。
2001 年,中国书店在琉璃厂文化街上开设了文化遗产书店。这家书店集展示、销售、收购、鉴定、装订修补及文化交流等多项服务于一体,集中了历代珍稀典籍、文献资料、革命文物等记述历史文化、文明进程的各种文化传播实物载体,共计 6 万余种。
2003 年,中国书店从店藏文物中遴选了一批弥足珍贵的有关北京历史发展的文献资料及图片,举办了 " 中国书店藏旧京文献展 " 及系列文化活动。读者在展出的 1000 余件刊本、稿本、抄本、地图、照片等实物中,不但了解了北京建都之前及建都后的历史变革、城市建设、水系分布、园林构造等,还品味了多民族文化大融合后的独特的京味文化。
2008 年,中国书店肄雅堂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肄雅堂,专事古籍修补、书画装裱,1958 年归属中国书店。此后数十年,中国书店为各大图书馆、博物馆和专家修补残破的珍贵古籍 40 余万部,肄雅堂的 " 古书医生 " 们立下了汗马功劳。2009 年,肄雅堂古籍修复首次对公众开放,读者们亲眼见识了这项传统文化技艺是如何延续古书生命的。
渐渐地,淘二手书、经典库存书成为一种时尚。2013 年,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广场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节,中国书店二手书摊聚集的人气始终最旺,男女老少,都在书摊前静心翻看。有的书书皮早已泛黄,甚至还夹有图书馆卡片和个人读书心得,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其生命力。一位年轻的爸爸就买到了 1970 年至 1976 年出版的第三版《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三本," 看看过去年代的科普书挺有意思 "。
2015 年,位于地安门十字路口路南的雁翅楼挂上了 " 中国书店 " 的牌匾,这是中国书店旗下首家 " 不打烊 " 书店,也是北京市属第一家国有 24 小时书店。由于开在复建古建筑里,从营业之初便是人们喜爱的文化打卡地。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黄燕生说,民国时期的书店很多都在古建筑中开办,琉璃厂、隆福寺莫不如此,但如今在复建的古建筑中开书店还是很少,开 24 小时书店更是没有。" 此举算是回归了传统,值得推广。"
品旧书获新知。如今,中国书店共有 10 家实体书店,不仅通过重印、再版令绝版古旧书延续生命,还将古籍零页装裱成 " 片羽存真 " 文创产品,让古旧书与读者、藏家实现了美丽邂逅。相信未来中国书店还会有更多新形式让厚重的中华文化历史浸润人们的心灵,融入火热的生活。
京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