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 年 -2025 年,是高质量发展的 5 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顶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考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大幅跃升;是创新驱动的 5 年,自主创新加速突破,中国站上了一个又一个 " 大国重器 " 的创新制高点;是绿色发展的 5 年,增绿、治污、用能、循环,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东西还是南北,蓝天更多了、风景更美了、生活更环保了;是人民福祉不断提高的 5 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是 " 十四五 " 规划收官之年。10 月 20 日至 23 日,北京青年报推出《奋进—— " 十四五 " 答卷》系列报道,从民生福祉、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经济增长等 4 个角度,解读完成 " 十四五 " 规划目标任务的奋斗足迹和丰硕成果。新起点上有你有我,新征程中有家有国。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 " 三颗明珠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翱翔云天、中国空间站 " 天宫 " 全面建成运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而归……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一个个 " 首艘 "" 首座 "" 首次 " 彰显了中国创新的突破,见证着我国 "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 的坚实步伐。
数据显示,5 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 42%;" 三新 " 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18%(编者注:" 三新 " 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5 年内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2024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 " 十三五 " 末增长近 50%;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 2.68%。
从深海探测到太空筑梦,从高端装备到民生应用,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正深刻重塑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速度
在大国重器顶天立地 科技创新润物无声
2025 年 9 月 22 日,一则消息振奋人心——中国海军宣布,歼 -15T、歼 -35 和空警 -600 三型舰载机,已完成在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 " 福建舰 " 上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福建舰具备了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
从 2024 年 5 月启动首次海试到宣布完成关键弹射试验,福建舰在一年多时间内顺利开展多次海试,其进展之速,被外界普遍评价为 " 远超预期 "。
这艘巨舰的破浪前行,是 " 十四五 " 期间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生动注脚——它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一个国家迈向科技自强的不屈宣言。
事实上," 十四五 " 期间,我国造船业的亮眼表现不止于此。
2024 年 1 月 1 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 " 爱达 · 魔都号 " 正式开启商业首航,实现了国产豪华大型邮轮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2024 年 11 月 25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新型大型 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上海交付国外用户,运输船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新型货舱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船型建造领域的空白。
至此,我国成功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 " 三颗明珠 ",彰显了强大的制造实力和创新能力。
海上的突破只是中国创新 " 全景图 " 的一部分。在广袤的陆地,创新的足迹同样深刻。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完成 168 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也是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仰望星空,中国的创新高度令人心潮澎湃。第一座中国空间站 " 天宫 " 全面建成运营," 嫦娥六号 " 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第一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研制的国产大飞机 C919 实现商业飞行,等等。
这些 " 第一艘 "" 第一座 "" 第一次 " 彰显了中国创新的重大突破,也见证着我国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从 " 跟跑 " 加快、" 并跑 " 增多到 " 领跑 " 涌现的新阶段。
如果说这些 " 大国重器 " 彰显的是中国科技的 " 高度 " 与 " 强度 ",那么渗透于日常生活的创新,则体现了其 " 广度 " 与 " 温度 "。
" 这就是中国引领世界的速度 "" 太厉害了,这列火车和这个国家一样强大 "。近日,一段复兴号列车在雨中疾驰的画面让海内外网友惊叹连连。网友的评论背后,是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最好证明。数据显示,复兴号动车组现在开行覆盖到了 31 个省市区,今年动车组平均每天发送旅客近 1000 万人,占所有铁路旅客的八成。
更快的速度即将到来。去年 12 月,时速 400 公里 CR450 动车组样车正式发布。随后,动车组样车先后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完成 220 公里以下时速试验,并在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跑出 400 公里时速,在沿江高铁武宜段更是跑出了时速 450 公里的 " 超级时速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复兴号 CR450 动车投入使用以后,运营时速可以达到 400 公里,我们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两个半小时。"
在守护生命健康的战场上,科技创新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术室里,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实验室中,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已超过 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应领域国产创新药的空白。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在疫苗方面,国产 HPV 疫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快速提升了我国 HPV 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近日,国产九价 HPV 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全面、可及的免疫选择。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十四五 " 期间,我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也实现了较快突破。我国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节水抗病小麦、机收籽粒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急需品种,数据显示,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 95%,真正做到了 " 中国粮 " 主要用 " 中国种 "。
△ 2025 年 10 月 10 日,合肥,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培育出的新品种(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南美白对虾等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这几个具体的品种实际上都是我们原来没有的,主要依靠国外的,都是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自主把品种研发出来了,而且在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高。"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说。
在广袤田野,我国还研制出一批先进适用农机,大马力拖拉机、打包采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精量播种机等都已成功部署到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并加快推广应用,将农业生产效率推向了新的高度。
科技赋能
新兴产业 " 裂变 " 生长 传统产业 " 智变 " 焕新
" 过去业界常说‘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我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经过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展现出我国显著的发展成绩。" 今年 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提到。
" 十四五 " 时期,我国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在操作系统层面,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 11.9 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 1200 多类产品装上了 " 智能中枢 "。在人工智能这片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阵地,中国力量同样不容小觑。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
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产业的 " 裂变 " 式增长。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很多前沿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在今年 9 月举行的 2025 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架搭载了智能驾驶系统的 " 飞行汽车 " 被参观者围得水泄不通。它可实现无人驾驶,已获得国家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今后可用于城市 " 空中交通 "。除了 " 飞行汽车 " 之外,还有仿若真人般灵活作业的人形机器人、能跑会跳的机器狗,各式各样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以及可应用于航空物探、森林防火、管道巡线、应急通信等领域的无人机……共同勾勒出一幅 " 人工智能 +" 的生动图景。
△ 2025 年 9 月 6 日,重庆,2025 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众在围观飞行汽车(来源: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5 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 42%;" 三新 " 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达 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除了新兴产业的 " 裂变 ",一场深刻的 " 智变 " 正在传统产业中发生。
在辽宁鞍钢,无人铲运机司机坐在办公室,眼睛看着屏幕,摇动操纵杆,按下按键,就可以操纵无人铲车完成远程的地下生产作业。" 现在工作人员不需要面对以前巷道的阴暗潮湿、震耳噪音,也远离了顶板坍塌和车辆往来的安全威胁。" 鞍钢一位无人铲运机司机的感受,是鞍钢智慧矿山建设的缩影。2021 年,鞍钢开始实施智慧矿山建设,通过 "5G+ 无人驾驶 ",赋能改造铁矿石开采生产模式,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双双大幅提升。
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 95.1% 的钢铁企业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进程,持续实施数智化改造升级。
创新也正在重新定义纺织鞋服产业。在福建晋江的一家纺织品生产企业,生产车间内已几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只有一台台纺织设备在飞快运转。每台设备都安装了机器人工视觉、激光、红外等 5G 数字质检系统,使产品合格率从 75% 提升至 95%。更令人称奇的是,通过数字化的升级改造,每台编织设备可以同时操纵上万根的纱线,这个数量是常规设备的三倍以上。
科技创新不仅赋能生产线,更重塑了商业模式。消费者只要在门店测量完脚型数据,等上一会,门店后方的自动化生产线就能为这位消费者生产出一双合脚的定制鞋,还能运用 AI 技术绘制出消费者想要的图案。
△ 2025 年 9 月 5 日,位于北京中关村大融城的全球首家机器人便利店(来源:视觉中国)
在河北衡水的春风实业集团,一条今年刚投入使用的数字化生产线上,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加工着汽车零部件。这条生产线,运用了 5G 连接的终端设备,取代了传统车间错综复杂的管线,提高了机器运转的效率,生产环境也变得更安全、更便捷。" 成品率提高了 2 到 5 个百分点,生产效率提高了 20%。" 春风实业集团副总裁孔令东说。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打造并深度融入开源生态,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 " 双向赋能 ",形成了全球独特的技术发展路径和创新生态系统。
改革活力
真金白银投入科创 青年人才挑起大梁
这份硬核 " 答卷 " 的背后,离不开两个字—— " 改革 "。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十四五 " 时期,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
2023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到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央地协同、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这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组织重大科技任务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 2025 年 8 月 17 日,北京,2025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足球决赛(来源:视觉中国)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创新的血液。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国家财政统筹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 十四五 " 时期,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到 5.5 万亿元,比 " 十三五 " 时期增长 34%,资金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其中基础研究累计投入达到 7300 亿元,年均增长 12.3%。财政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投入强度从 " 十三五 " 期末的 2.41% 提高到 2024 年的 2.68%,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
更为关键的是,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科技经费的管理模式。大的方向是,适应科技创新的一般规律,让科学家拥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 在今年 9 月的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说," 在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中推行‘包干制’,由项目负责人决定经费使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做好绩效评价,提高科技资金支出效益。"
区域创新格局的优化,是另一大亮点。" 十四五 " 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区域统筹、央地协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形成全国一盘棋。
国家重点打造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布局建设成渝、武汉、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鼓励各地立足自身禀赋、锻造科技长板,初步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这三个国际科创中心各具特色,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北京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比超过 16%;上海产业创新实力快速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突破 1.8 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三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重点领域布局,在航空航天、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创新之道,惟在得人。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而青年科技人才,是这支队伍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也是国家科技人才政策的重点。2023 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从职业早期培养、赋予青年科技人员更多担纲领衔机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平均年龄不到 35 岁 ," 北京明白 " 成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代名词(来源:视觉中国)
数据显示," 十四五 " 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5 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比例为 43.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 80% 的项目由 45 岁以下的青年人承担。
在 " 嫦娥 " 探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一线,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兴前沿领域,一大批年轻的科研团队已成为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支持青年人才 " 挑大梁 "、" 当主角 ",正从理念转化为普遍现实。
声 音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十四五 " 的辉煌成就,为迈向 " 十五五 " 乃至更长远未来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国科技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一个坚持开放合作、勇于自立自强、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必将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面向 " 十五五 ",我们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以 " 十年磨一剑 " 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统筹 | 徐峰 刘晓雪
编辑 | 杜小溪
监制 | 王子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