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10-21
为出海“续航”:充电设施的全球生意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充电设施出海已非 " 可选项 ",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全球竞争力的 " 必答题 "。从 " 产品输出 " 到 " 标准输出 " 再到 " 生态输出 ",成为中国充电设施行业全球破局的必经之路。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充电基础设施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中国充电设施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势,迎来抢占国际市场的战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政策法规差异、国际标准适配、本地化运营壁垒、盈利模式不明等诸多挑战。中国充换电行业亟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整合金融、服务、数据、能源等多维要素,构建 " 技术 + 运营 + 生态 " 的全球化竞争力。

2025 年 9 月 27 日 -29 日,2025 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合肥召开。在 28 日举行的 " 充电设施出海的商业模式创新研讨 " 主题论坛上,聚焦国际市场的本地化策略、跨领域合作模式、技术标准适配与差异化服务创新,与会嘉宾通过分析海外市场的需求特点、政策环境和竞争格局,探索适合中国充电设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助力中国企业破解海外政策壁垒、降低运营风险,提升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边振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国际投资与合作委员会秘书长穆严、山东积成智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波、南京清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琦、广东易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苏昕、中认国创检测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会、嘉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 CEO 关靖、香港源点创科有限公司 CEO 潘林、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监孙晓、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刘思洋出席论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副秘书长马华杰主持论坛。

充电设施出海的

时代必然性与外部挑战

全球新能源转型正催生千亿级充电需求,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了基础土壤。

马华杰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出海白皮书(2024)》中介绍到,2024 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突破 1700 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 20%;保有量接近 5800 万辆,约占全球乘用车总量的 4%。与之配套的公共充电枪总数超 500 万个,较 2022 年实现翻倍,其中中国以 65% 的占比成为全球充电桩建设的绝对主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副秘书长马华杰

分区域来看,截至 2024 年底,欧洲充电枪规模超 100 万个,2024 年增长 35%,但欧盟内部差异显著,11 个成员国增长率达 70%-95%;美国公共充电枪仅 20 万个,每辆轻型电动车对应的公共充电容量仅 1.5 千瓦,且 2025 年资金拨付因政策审查暂停,建设进度受限;新兴市场加速追赶,巴西 2024 年公共充电枪超 1.2 万个,东南亚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合计建成超 2.4 万个,是 2022 年的 9 倍。" 全球充电设施缺口仍在扩大,尤其是欧美高功率快充、新兴市场基础网络建设,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马华杰强调。

然而,巨大的市场潜力背后,外部环境的多重挑战构成了出海的主要阻力。

边振瑚剖析了出海的复杂外部环境。其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协调失效,需求侧增长承压;其二,全球化遭遇二战后最严重挫折,如美西方以 " 产能过剩 " 为托辞,在技术标准、投资规则等领域设置高门槛,欧盟对插电式混动车的 " 特殊待遇 " 也暗藏变数,中欧 BIT(双边投资协定)在欧洲议会通过前景不明;其三,部分国家反低碳势头泛起,如特朗普政府对 " 气候变暖 " 的质疑可能影响新能源政策走向;其四,新兴市场利益博弈加剧,如巴西等国虽与中国双边关系良好,但本土行业团体对中国整车及充电设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不容忽视。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边振瑚

穆严用海外调研案例印证了区域差异的复杂性。例如,在沙特,尽管 2030 愿景要求首都利雅得电动车保有量占比达 30%,计划 2025 年建成 2 万个充电桩,但当地夏季 52 ℃的高温、别墅为主的居住形态要求充电桩适配 " 家门口安装 " 场景,且汽车维修成本高、配件短缺的现状,也对充电设施的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国际投资与合作委员会秘书长穆严

尽管挑战重重,中国充电设施产业仍具备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穆严指出,中国已建成全球数量最多、辐射最广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在超大功率快充、智能有序充电、无线充电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突破。马华杰也提到,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技术迭代速度、全产业链配套能力上的优势,是全球同行难以比拟的。边振瑚进一步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在技术、产能、绿色发展上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内行业中实属罕见,只要把握好方向,出海文章一定能做得更稳、更好。

技术突围:

核心创新构建出海 " 硬实力 "

技术创新是突破市场壁垒的关键,而充电模块作为 " 充电桩的芯片 ",成为技术突围的重要阵地之一。苏昕直指海外运营商两大难点:转化效率与稳定性。为此,易能时代推出全球首款峰值转化效率达 98% 的充电模块,将综合能效提升至 97.5%,100 度电损耗降至 2.5 度,在电费高昂的欧美市场可显著提升运营商收益。

广东易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苏昕

稳定性上,易能时代的 "MOS 柔性保持技术 " 实现单芯片失效时功率仅从 40kW 微降至 37kW,避免传统模块宕机风险,已获得土耳其 2000 万元订单与德国代理商认可。这印证了海外市场对底层创新的需求,而非单纯的成本竞争。

赵波从设备迭代角度,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场景适配能力。他举例,海外已从 " 一体式 " 转向灵活形态:海外客户更青睐群充方案,功率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光储充一体化成为电网痛点的解决方案,如香港项目通过配置储充设备实现 " 削峰填谷 " 解决电力不足,在沙特即可满足别墅充电需求,又能达到良好的经济性。

山东积成智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波

赵波还特别强调了设备的 " 本地化匹配 " 的关键性:美国需 UL 认证及能源之星认证,欧洲需 CE 认证,部分国家需要 PTB 认证,俄罗斯需耐低温设计,山东积成智通通过 " 模块化设计 + 本地化测试 " 已拿下多国认证,展现了中国企业的场景适配能力。

储能已成为充电设施出海的 " 标配 ",尤其在电网不稳定的新兴市场,以及追求能源效率的欧美地区,储能的价值愈发凸显。孙晓将核心需求归为三类:高倍率电芯适配功率响应,风冷液冷技术应对不同环境,长时储能电芯满足备电场景。应用中,储能可通过变压器容量支撑、分时电价套利、虚拟电厂调节三种路径创造价值,如欧洲多国 15 分钟调价机制下,可通过实时策略优化实现额外收益。

天津恩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监孙晓

针对区域差异,孙晓提出东南亚需强化环境防护,欧洲需融入 V2G 系统,非洲离网地区采用预制式光储充方案,这些差异化设计提升了技术落地的适配性。

光储充一体化的落地还需解决技术路径选择问题,交直流耦合两种方案各有适配场景。据孙晓介绍,交流耦合成本最低但需解决协议对接难题,如华为逆变器的逆流控制要求 EMS 系统精准调控;直流耦合效率更高,高端方案可实现跨台区功率转移,中端需避免电池虚电,低成本方案则受电压适配限制。两种路径无优劣之分,核心在于匹配海外项目的成本与效率需求,这为技术落地提供了灵活选择。

合规与本地化:

突破市场准入 " 软壁垒 "

技术硬实力为出海奠定基础,但合规认证这道 " 第一道门槛 " 必须跨越,且全球标准碎片化趋势加剧了难度。

赵会直言,认证是充电设施出海的 " 第一道门槛 ",且全球标准碎片化趋势加剧。" 两年前,一张 CE 认证能进入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现在,泰国、越南、印尼、新加坡均有独立认证要求,日本要 Chademo 认证,美国需 UL + 能源之星 + 加州 CTEP 计量认证,俄罗斯 PAC 认证起步需 6 个月,韩国 KC 认证要求 EMC 测试必须在本土进行。"

中认国创检测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会

中认国创的破局之道在于 " 认证本地化 ",其拿下德国 PTB 认证本土测试资质,将周期从 12 个月缩至 3 个月。此外,中认国创还拥有六项 " 全国唯一 " 资质,包括日本 Chademo 认证、美国能源之星测试、韩国 KTL 授权的充电桩本土测试、越南国家中心授权等。" 我们能为企业提供‘一次检测,多国通行’的服务,覆盖 100 个国家的市场准入认证和 60 个国家的 V2G 并网测试,帮助企业节省时间和成本。"

会上,关靖以自身经历区分 " 出口 " 与 " 出海 " 的本质差异:" 出口是产品跨境销售,订单完成、货款到账即结束;出海是企业全球化布局,需覆盖市场调研、供应链整合、本地合规、售后运维全链条。"

嘉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 CEO 关靖

其印尼实践颇具代表性:先调研政策发现本地组装可享所得税优惠,再与 SEDAYA 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共享资源,组建本地团队避免 " 远程指挥 ",联合本地服务商建立 24 小时运维网络,还布局组装线降低关税。关靖强调,出海需平衡速度与耐心,更应倡导产业链协同 —— 投建企业与设备厂商分工合作,可有效降低风险,这种模式为中小企业出海提供了可行路径。

关靖坦言,出海是 " 速度与耐心的平衡 ":" 资源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复杂,但收益也更持久。我们不建议所有企业都做投建运营,更倡导产业链协同——有能力的企业做投建,擅长制造的企业做设备供应,通过合作降低风险,实现多赢。"

从 " 单点销售 " 到 " 生态赋能 " 的

模式升级

本地化运营的深化,推动商业模式从设备销售向系统输出升级,海外充电运营平台的定制化成为首要抓手。

杨琦指出,海外充电运营平台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需针对性定制。如国内平台多采用自定义协议,而海外通用 OCPP 协议,依赖信用卡支付,需对接实时电价,且隐私要求严苛。

南京清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琦

清辰绿能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方案采用 " 国际化框架 + 区域定制 ":基础层支持多语言与协议对接,定制层针对欧盟数据本地化、澳洲补贴要求、东南亚电子钱包整合等需求优化。微服务架构使其可灵活对接光储充系统,适配不同客群,如为欧洲运营商开发优惠码功能,为东南亚客户设计功率分级收费模式,实现了运营能力的本地化落地。

潘林则提出 " 从单点出海到系统输出 " 的创新思路——将中国成熟的 " 源 - 网 - 荷 - 储 " 生态,与海外园区绿色转型需求结合,打造 " 绿色园区 + 充换电 " 解决方案。

香港源点创科有限公司 CEO 潘林

据潘林介绍,单点出海易成 " 能源孤岛 ",而系统输出为园区构建数字底座,整合清洁能源、储能、微电网与交通体系,充电桩作为核心组件嵌入其中。这种模式实现多方共赢:园区方满足绿色标准、降低能耗,中国企业则将收益从 " 一次性销售 " 扩展至能源分成与碳资产收益。其落地路径是 " 中国解决方案联合体 " ——咨询机构负责规划,标准联盟输出规则,企业提供设备运维,东南亚园区项目已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为生态出海提供了范本。

系统模式的顺畅运行,离不开支付闭环的支撑,而海外支付环境的复杂性构成了特殊挑战。拉卡拉海外业务副总经理刘思洋举例:香港 50% 用信用卡、30% 用八达通,东南亚多国各有主流电子钱包,欧美通行信用卡预冻结模式。拉卡拉的解决方案是 " 聚合收单 + 跨境资金管理 ":整合五大卡组织与本地支付工具,企业仅需对接一个接口;多币种虚拟账户实现本地收款、换汇、分账一站式服务,还可解决海外薪酬汇出等特殊需求。

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刘思洋

" 国内支付已从‘收款工具’升级为‘营销助手’,比如通过银联活动为充电桩引流;未来海外支付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但当前核心是解决‘能用、安全、高效’的基础问题。" 刘思洋表示,拉卡拉将跟随中国充电企业的出海步伐,逐步拓展服务区域," 让企业把精力放在主营业务上,支付的事交给我们 "。

出海难题的破解,更需政产学研协同构建出海 " 朋友圈 "。马华杰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国际化发展委员会的工作,展现出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如委员会编制的《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出海白皮书(2024)》,覆盖全球概况及欧、亚、美洲关键市场,包含 100 + 组数据、20 + 个案例,为企业提供数据参考;未来委员会计划举办专题分享会、成立项目平台、推动 " 走出去 " 与 " 引进来 " 双向互动。马华杰表示:" 我们希望成为企业出海的‘信息枢纽’和‘资源纽带’,帮助大家少走弯路。"

边振瑚则建议行业组织在五方面发力:一是建言献策争取政策支持,如推动充电标准互认、争取出口退税优惠;二是应对贸易摩擦,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协助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三是防治行业内卷,规范海外市场竞争秩序,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四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出海服务标准,评选优质出海企业;五是借鉴国外协会经验,学习欧洲 EURELECTRIC 协会的行业协调模式。他说到:" 中汽协会这样的‘大牌协会’,在凝聚行业共识、维护企业利益上大有可为,比如在应对欧盟反倾销调查时,协会可组织企业集体应诉,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

十年奋进,智启未来!诚然,充电设施出海之路道阻且长,但中国企业已具备从 " 产品输出 " 到 " 价值输出 " 的能力,这场研讨会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充电设施出海的 " 破局路径 ":以核心技术为基石,以合规本地化为前提,以系统生态为抓手,以协同合作为保障。当中国技术与全球需求深度融合,当 " 中国方案 " 转化为 " 全球标准 ",智充出海必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典范,为全球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力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ceo 中国企业 基础设施 工业协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