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 50% 后陷入瓶颈,与燃油车形成短暂对峙,形成这种对峙的原因仍是消费者对续航、补能的顾虑。但 2025 年前 10 个月,这两个关键变化正在掐灭燃油车的翻身希望。在政策门槛抬升与产品技术突破双管齐下,不仅让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更突出,也直接冲击主打燃油车的合资品牌与豪华品牌。
政策划红线:短续航插混 " 失宠 "
明年起,纯电续航不足 100 公里的插混、增程车型将失去购置税减免资格,即便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型按 5% 征收购置税,也与燃油车的全额税负拉开差距。这一政策清晰传递出,只有真正发挥电的价值,才能被认定为新能源车型。此前比亚迪推出的秦 PLUS 插混车型,已将 7.98 万元入门款的纯电续航做到 128km,恰好踩中未来标准;接下来,多数插混、增程车型的入门款必然会以 " 纯电 100km+" 为底线。对 10 万级燃油车而言,这是精准打击。新能源车型在日常通勤成本、驾驶平顺性上本就占优,如今续航短板补齐,消费者没必要再为燃油车的加油便利妥协。
500km 纯电增程来袭,豪华燃油车失势
如果说政策是 " 推力 ",那零跑 D19 的上市就是 " 拉力 "。这款增程车型搭载 80 度大电池与 800V 高压快充,纯电续航突破 500km,颠覆了人们对插混、增程的认知。日常通勤完全靠电,充电速度与主流纯电车无异;仅在节假日长途、极端天气续航打折时,增程器才需介入。
这种产品逻辑正瞄准 30 万以上市场。以往这个价位是豪华品牌燃油车的 " 腹地 ",如今大电池增程车型不仅有更低的使用成本,还配备更先进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形成降维打击。可以预见,今明两年会有更多品牌跟进这一技术路线,30-50 万级豪华燃油车将失去 无替代的优势。
对合资品牌而言,它们长期依赖的燃油车基本盘正在瓦解,而自身新能源转型速度滞后,燃油车如今拼的是电驱技术与智能化能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