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游戏马可听 Author 游戏马可听
本文源于转载,原标题为《买量金融学(一):买量员的困境》《买量金融学(二):AI 投放与量化交易》。
有个朋友在从其他行业跳到乙方买量公司做设计师,呆了 3 个月。
前几天跟我聊天说,自己已经看明白了,买量没有任何技术,自己一天产出 12 个视频,旁边的买量员框框往系统里传,就咱乙方小破公司,京东的外卖,网易的燕云,阿里的三战,全都能 hold 住,就这么简单,随便来个人都能干,这有啥竞争力?
说到这里,意犹未尽,继续吐槽:你们之所以能在公司上班,都是老板对你的恩赐,好好抱紧老板的大腿,别等过几天来了个新人替代了你。
至此,吐槽告一段落。
要是 5 年前,在他还没讲完的时候,我会生气,打断他,摆出事实激烈反驳。
但现在,我听他讲的这个言论,心中没有任何波澜,只是觉得可爱又好笑。
由于这个朋友一直在炒股,并且一直潜心学习各种炒股技术。
我便回复他:买量确实挺简单的,跟你炒股一样,去券商开个户,把钱冲进去,买入,卖出,一共就两个动作,然后你就能赚到大钱了,多简单。
朋友当然不是傻子,一下就 get 到我在说什么,两人对视一笑就转入下一个话题了。
01
买量员的困境
之所以把这个事情搬出来讲,是因为最近我找了个金融学的基础课,系统地学了一遍,发现金融学的部分知识,跟做发行做买量非常适配。
基金经理跟买量员都经常被认为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AI 投放与量化交易的相似之处、交易与买量的流派之分,等等等等。
所以就把金融和买量中通用的部分,拿出来讲讲,还是蛮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看看金融和买量从业者的相似之处。
基金经理和买量员一样,都要打理远超自身资产的资金,一个用来投资,另一个用来推广,都需要在保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回报。
同样的,由于入行门槛被降得非常低,大部分普通人可以快速上手,并且,你的成绩是向群众 " 公开 " 的。
门槛低的职业一般精通更难,所以会给大众一种 " 对方 SB,我上我也行 " 的错觉,如果薪资待遇再高一点,那就是群众笔下的重点讨伐对象。
群众可以随意对你指手画脚,对了自证预言,错了也没啥损失,这就对应了文章开头故事的现状。
在职场中,年底让员工给自己打分,99% 的人都会给自己打更高的分数,人们都会认为自己做的贡献大,公司离不开自己。
这在投资与买量中也一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更牛逼。
在 21 年的时候,基金爆火,有几个基金经理也顺势走红,比如张坤、葛兰这二位。
那时候,基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战神坤、葛女神。
22-24 年,基金整体暴跌,辉煌的战神们也没能扭转大势,二位明星基金经理的昵称被亲切地改为死秃驴、葛大妈。
同样的,同一个研发团队研发的产品,上一个你买量买的不错,那你就是小甜甜,新产品买量成本一直搞不下来,那你就变成了牛夫人。
研发团队没有变,买量的素材和出价变了,所以你是变量,出了问题是变量、也就是你的错,难道是研发的错?
乍一听好有道理,但用脚趾头想想感觉不对,但这就是真实事件,世界居然如此魔幻?
自从工作以来,跟其他部门合作过程中,只碰到过一只手可以数过来的人,能稍微有点市场知识,其他人对于市场可谓是狗屁不懂,但人人都觉得自己很懂。
他们会用自己从网络上、别人口中听到的某个奇淫技巧,对你的工作指指点点;
也会一上来就让你搞个 SOP 以掩饰自己的无知,同时树立权威;
更大部分,把你当成救命稻草,好像你一来就能把屎一样的产品投起来,发现你没有那么神之后便换人,继续找下一个救命稻草。
买量员跟基金经理,或者上升到市场从业者和资金主理人,都逃不过这样的命运。
02
谁犯的错越少,才不是输家
那么如何应对呢?
金融圈有个段子,把一枚硬币抛出去,国徽朝上的概率,都比这些专业投资者的投资成功率高。
也就意味着,专业投资者的成功率连 50% 都没有。
有人专门把国内最顶尖的基金经理的历史战绩做出分析,发现他的选股成功率大概是 40%。
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段子,现在在专业的金融学课程里面听到,还是有点诧异的。
那么普通人,投资挣钱的概率是多少?
前段时间公布的数据,资金规模 10 万元以内的散户,亏钱率高达 99%,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亏钱率逐步降低,资金规模 100 万以上的账户,盈利率在 90% 以上。
这也印证了金融学的一条关键知识,学金融知识是为了减少错误决策,而不是学完了变成投资大师财富自由。
这点在发行买量中同样适用。
金融投资的执行工作部分没那么复杂,上手门槛低,但是这个行业吃资源吃人脉,对学历也有要求,从业人员年薪很轻松上百万,所以跟普通人无关。
当你的收入跟管理资金的规模挂钩,不管客户赚与赔,你都赚钱的时候,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了,骂声越大代表越赚钱,还恨不得你多骂我几嘴呢。
买量员,或者说市场从业者,薪资没那么高,怎么办?
首先,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那么你遭受质疑的概率高达 99%,所以要工资的时候就多要一点,多出来的那些,就是窝囊费。
窝囊费要的多一点,自己遭遇质疑,挨骂的时候,心里的委屈承受空间便大一点。
其次,买量知识,素材方法论,数据分析这些,要不要学?
当然要。
跟学金融知识一样,学完这些,并不会让你财富自由,但可以减少你的决策失误率,最后,谁犯的错越少,谁活的时间久,才不是输家。
注意,不一定是大赢家,但不是输家。
另外,当你把行业知识融会贯通后,以外行能听懂的话来跟其他人沟通,会更容易获得信任,即便有一窍不通者对你张牙舞爪,你也能一下戳破对方,自信回应,让其再也不敢轻易挑衅。
对于市场工作者来说,公司、领导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一环,能在各种问题上说服对方听取你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再真实一点,如果你真的碰到不太懂市场的研发向老板,他给授权,只看结果,但喜欢通过质疑的方式给非常大的压力。
但是产品就是很拉跨,你要强行给用户喂屎。
这个时候,主动赛马是最好的选择。
好几个团队拼命干,都达不到他的要求,但你是这几个团队里干的最好的,这个时候他不考虑产品的问题也不行了。
买量员的命,就这么苦。
不说了,我先去哭一会。
03
AI 投放与量化交易
关于 AI 投放,笔者的核心结论是:
第一,AI 投放是美化后的词,其实就是一堆规则叠在一起;算法工程师的工资是买量员好几倍,只要你够便宜就不会失业;
第二,平台是最有动力做这个的,边际成本低,做成了收益能翻好几倍;平台的算法一直在变,如果外部做 AI 投放,那就要随着变化一直学习最新策略,成本很难控制下来;
第三,大甲方可以做一些自动化投放系统,用来提高效率,但系统的运维成本并不低,小公司可以做批量发布和数据拉取,外面买的话,前几年是 5-7 万一年,现在应该更便宜;
这三点已经很透彻了,如果用金融行业的例子,能看得更清楚,甚至能看到终极形态,所以再来聊一聊。
(1)量化交易是啥
量化交易的定义百度可以查到,不多赘述。
在国内,量化交易这个词,是随着 DeepSeek 爆火被大众知晓。
其实,早在 1969 年,全球首支量化基金就成立了,这个东西已经发展挺长时间了。
到现在,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量化交易系统,并且只要下载了 APP,群众也能直接使用。
没错,你下载个炒股 APP 同花顺,就能直接用量化!
这就好比买量平台不断降低上手难度一样,都是为了让更多 " 散户 " 入场。
炒股 APP 进去后有一个叫条件单的地方,比如你可以设置某数字厂股票,低于 10 元买入,高于 11 卖出,这就是最简单的量化,是不是跟你投放系统里面用预算出价规则集一样?
当然了,上面举例只是为了让大家看明白,真实的量化交易规则、公式会更复杂,参考的指标也会更多,但本质还是一堆预测数据和规则集。
稍微复杂一些的例子:
量化交易所可以用卫星监测天气和降水量,结合所有历史数据预估粮食产量,来预测粮食期货的涨跌;还可以卫星看沃尔玛停车场数量,根据客单价计算营收,从而决定股票买入抛出。
我整理了下量化交易的核心特点(不想动脑的看加粗的几个词就行):
数据驱动:以大量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市场价格、交易量、财务数据等,寻找市场规律。
数学模型: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金融工程等方法构建模型,预测市场走势或发现套利机会。
程序化交易:通过计算机自动执行买卖指令,提高交易效率,减少情绪干扰。
风险控制:内置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仓位或止损,避免巨额亏损。
套用到买量中,这 4 个因素也都占了。
不过,买量市场中把这些因素运用到极致的,是平台。
平台是买量金融中唯一的大庄家!
其他玩家,不管大大小小的甲乙方,都是散户。
庄家随随便便动一动手指头,把算法模型一改,散户做的量化就失效了。
庄家通过数据驱动收割散户,散户妄想通过数据驱动在平台上套利。
买量市场里,散户没有庄家的数据全,毕竟你的数据都是人家给的,很多数据都不提供,很多 API 接口有门槛,这你怎么搞精确的数据模型?
所以散户只能在程序化交易和风险控制里面搞搞条件单,把这个包装成 AI 投放去搞诈骗。
时间长了,一定会被识破。
(2)量化居然会破产
那么量化是不是战无不胜?
当然不是,不然这几家量化交易商早都成世界首富了,其他交易所,以及散户也别玩了,大家都去搞量化。
量化的好处是,可以解放人力,规避情绪,通过预测概率获取利润。
坏处也有,因为放大了杠杆,纯粹程序化交易,如果碰到黑天鹅事件,几天内就能直接破产。
还有,量化交易员不小心输入一个错误数字,就能带来巨额亏损,人不是机器,总会犯错,这也避免不了。
金融历史上,有很多量化公司就是因为杠杆太大、黑天鹅事件、规则集过时最后倒闭的。
我国每年能死几百家量化,感兴趣的大家去搜搜。
翻译成买量员能听懂的就是,某数字厂自动投放 + 账户共享钱包一天乱花 1000 万 +,这事故可以让你直接失业,同时让公司利润受损。
最后听说金额打了个折返回到账户里面,不能提现,要当成广告金在规定日期内花完。
能给平台连续贡献流水的大客户,才能有这样的待遇,如果是家小公司,返还比例打骨折,甚至装死不鸟你,你也没招。
你犯的错,别人买单,凭啥?
有自动投放系统的公司,都吃过这样的亏,只是看最后金额多少罢了。
要是放在金融世界,是根本没有返还一说的,量化交易 + 高杠杆,一旦出错,自己破产认栽。
再举一个更具说服力的例子:
疫情前,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大家收入也在涨,没有人觉得自己未来会失业,所以年薪 30 万,就敢贷款买总价 600 万的房,杠杆上的贼大,现在房价跌了,收入跌了,非常难受,可能白干十几年。
(3)知道这些有啥用?
大部分人不太懂买量,因为他们没上手干过,但他们大概率买过股票基金,甚至炒期货买币子,再不济黄金总买过吧。
买量跟金融投资相似之处非常多,有时候要顺人性,有时候要逆人性,都需要搞数据分析,操作人员都容易挨喷。
跟不太懂市场的人合作,有很多情况下需要你说服对方,如果用买量理论跟他们解释,还是挺困难的,对方可能听不懂,懂了内心不一定认同。
但你用金融投资相关的来给他们解释,比如老板看到某数字厂 AI 投放很焦虑,用专业知识解释对方听不懂,但你结合金融条件单,以及量化交易给他解释,对方几乎秒懂,并且认同的概率挺高的。
职场中,能把事情用大白话解释清楚,能说服别人,能调动更多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4)AI 投放终极形态
当下环境是量化交易发展 50 多年后的情形,可以借此推演一下 AI 投放的终极场景。
理想情况下,买量员 +AI 根据大盘数据、竞争对手同时段投放素材数量、用户互动转化高的素材等数据计算出最优投放策略,人为给定清晰的每日消耗与 KPI 目标,配置上复杂的加减预算出价、自动发布与关闭的规则集,这样一个人就能搞定整个项目的买量工作。
素材方面,用 AI 实时监测并收集市场上当下的热点,以及竞品最新验证过的素材,自动总结核心爆量要素并预测热点有效时长,创意人员根据爆量要素完成创意输出和对接。
好了,梦做完了,该醒醒了。
上面的过于理想化了,并且这些事情边际成本都非常低,要知道,边际成本低的事情,资金庞大的巨头最有优势,他敢无上限投入资源,你总资金量才多少,跟大庄家打?
所以我预测,AI 投放一定是平台做出来,而且每个平台策略都不一样,甲方的那些看上去贼牛逼的,大多是年终汇报 PPT,或者炒股用的。
素材分析这些,三方工具比如 App Growing 搞不好跟平台比会有优势,至于创意产出和对接嘛,我自己天天跟设计师吵架,AI 去了能吵赢?
再来看 AI 输出创意,目前的 AI 剪辑就是这个 3 秒,那个 3 秒,胡拼乱凑,未来 AI 可能根据画面反推提示词决定拼接策略,不过实践过的人都知道,中间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了,要数次抽卡 + 人工筛选,最后还是要人完成剪辑包装,全 AI 流程还很遥远。
04
买量员如何应对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就算 AI 投放成熟了,也还是要买量员来制定策略,并且,这个岗位对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要懂买量的基础原理,算法博弈,市场趋势,用户喜好变化、数分公式和基础代码等等,所以我之前说未来优秀的买量员更贵。
那么入门买量员是不是都会被淘汰呢?
会淘汰一部分不持续学习的,其他持续提升自己的薪资也会变高,因为杠杆放大了个人能力,但注意,放大是优点和缺点同时放大,蠢货用量化只会放大自己的愚蠢。
金融行业中的量化交易员一般被称为 " 宽客 ",大多来自于哈佛、斯坦福、清北等顶级名校中的顶级天才,美国顶尖宽客的平均年收入为 5.7 亿美金。
看到这个我就放心了,顶尖人才,都会去干金融的,现在就业形势不好,也没见清北的来干买量,但是去平台优化算法的是肯定有的,而且会越来越多。
最后随便聊几句,国内海外的量化策略,差别非常大,中国股市波动率是美国的 3 倍以上,中国股民的每日交易频率也是美国的好几倍,你要把美国市场的量化策略拿到国内,恐怕当天就能破产。
金融行业总结的经验,在中国搞量化,比在美国难多了,中国人太聪明,同时也太损失厌恶了。
这一点跟买量平台居然完美匹配,在国内一天广告调好几次,到海外平台,好几天调一次都可以,如果想用一套策略搞全球,那会死的很惨。
精彩,太精彩了。
游戏葡萄招聘内容编辑,
点击「阅读原文」可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游戏行业书籍推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公众号
(星标可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和完整封面)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