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utu
监制 - 她姐
现在的年轻人,开始用 " 公式 " 找对象了。
有人把相亲对象的身高、学历、情史分门别类,做成对比表格;有人把家境、职业、身体情况、医保社保状况,全都纳入筛查清单,反复加权打分,只为算出那个 " 最优解 "。
相亲,不再是两个人见面吃顿饭,而是一场严谨到近似知识竞赛的博弈。
" 你们相亲界是要考研吗 " 的话题,也随之登上微博热搜。
这种把相亲当成算术题的行为,源于近两年在网络上爆火的 " 相亲分析师 " ——
一个白板、一支马克笔和一段对相亲对象的简要描述,他们以老师讲题的方式,条分缕析地拆解出其中暗藏的陷阱。
一份精心包装的相亲简历,经他们的 " 脱水公式 " 排查后,瞬间被打回原形。
网友们在评论区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甚至贴出自己制作的相亲候选人表格,恳请高人赐教,看看有哪些隐藏风险,哪个才是最佳选项。
在谈婚论嫁的年纪,大家纷纷变回求知若渴的学生。相亲的尽头,原来是风控。
相亲,堪比考研
如今的相亲,像极了大型逻辑推理现场——
" 这个男人能嫁吗?"" 这个女人能娶吗?"
这是相亲分析师的课堂上,最常出现的开场白。
身后的板子上,分点列举了相亲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外貌、学历、家庭背景、是否有医社保……
相亲分析师的拿手好戏,是透过现象抓本质:在相亲简历上," 不要看他们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没说什么 "。
没写工作,就是没有工作;
学历只写 " 本科 ",默认是排名靠后的双非院校;
只写身高没写体重,说明体型极有可能是个正方体……
他们引导着学生们,像侦探破案一般,透过套了多重滤镜的简历,尽可能地还原相亲对象真实的面貌——
首先,要留心句子的时态。
所有涉及过去和将来时态的描述,例如 " 以前挺帅 " 和 " 打算考公 ",全都是梦幻泡影,统统不作数。
其次,要注意量词。
" 有点胖 " 就是 " 非常胖 ",同理可得," 不太高 " 就是 " 非常矮 "。
最后,要小心各种褒义词,以及乍一看没什么问题的话。
比如," 潜力股 " 指的是一事无成。
" 要求不高 " 的 " 不 " 字,和 "EXO" 的首字母一样,不发音。
" 人老实,话不多 ",则是典型的断句陷阱。将逗号往前挪动一格,即可解锁其中真意," 人老,实话不多 "。
一旦遇到和数字相关的描述,更要在心里敲响警钟,时刻牢记老师反复强调过的 " 相亲脱水公式 ",将其代入运算,方能求解——
遇到身高,一律反向四舍五入," 过 5 减 4,低 5 为 0",身高的最后一位数字,如果大于 5,就减掉 4,小于 5,则归于 0。铁律,世界上没有 179 的男生,因为他们一定会说自己 180。
在收入和存款方面,如果对方说 " 年薪 10~20 万 ",就按照区间的最小值来算。
社保、医保、商业保险齐全的人,存款不缩水;但凡缺了其中一种,存款就要减掉一半。
没有医保、退休金,也没有准备商业保险兜底的相亲对象,建议直接放弃,以绝后患。
在相亲分析师的拆解下,相亲对象看似正常的简要描述,信息量直接翻倍。
从前算八字、讲姻缘的相亲市场,如今成了列公式、数指标的考研现场。
从 " 求爱 " 到 " 求稳 "
" 相亲分析师 " 的走红,并非偶然。
要知道,相亲市场或许是世界上含水量最大的地方。
想要觅得良人共度一生的人们,为了简历煞费苦心,铆足了劲孔雀开屏,一句话里藏着一百个心眼。
在过度包装的相亲简历中,外貌的 " 货不对版 " 尚能一笑置之,真正让人感到不安的,是那些被隐藏的家庭风险。
在无数婚恋分崩离析的故事中,爱情的破碎,往往不是因为出轨、争吵的狗血剧情,而是因为一场意外、一份突如其来却无力承担的账单。
《凡人歌》中的谢美蓝和沈磊,每次吵架,都绕不过一个 " 钱 " 字。
为了给谢美蓝的母亲治病,小两口掏光家底、四处欠债,还是填不上那个巨大的缺口。后来,被耗尽的两人开始对未来感到灰心,最终走向离婚。
电视剧《凡人歌》
医疗剧《手术直播间》中的一对夫妻,爱吃田螺的妻子被寄生虫感染,手术费经过报销后仍然高达 5 万元,负担不起费用的丈夫,和妻子在医院大厅相拥而泣," 我想治你的,可是我没本事…… "
电视剧《手术直播间》
这样的故事,不只存在于荧幕上。
现实生活中," 钱 " 与 " 病 ",常常成为压垮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 红星新闻 " 调研了上千位 95 后年轻人,发现他们最担心的三件事,分别是自身健康、父母健康和失业焦虑。
一旦父母或本人没有医保、社保或任何商业保险,一场意外就可能让美好生活瞬间变质。
于是,相亲的尽头,变成了风控。
人们不再只问 " 你爱不爱我 ",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 " 你有没有能力,和我一起扛住生活的重负 " 这一点上。
渐渐地," 你爸妈有退休金吗 ",成为相亲新暗号;" 有没有保险 ",成了隐藏在 " 家庭情况 " 一栏下的硬性条件。
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提问," 年薪多少才能抵消父母没有退休金和医保?"
评论区最扎心的回答是:抵消不了。
另一边,已经有人现身说法,坦言自己因为父母没社保,在相亲时惨遭拒绝……
这看似现实,实则无奈。
但年轻人们并没有就此放弃。面对无法预测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为自己和家人上保险。
《2024 年 95 后保障意识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超 8 成的受访 95 后选择在医保之外为自己加配健康险。
其中,71% 的健康险购买者是为了避免自己生病,导致钱包变空甚至是被动 " 啃老 "。
另外,有 30% 的 95 后则选择为父母投保健康险,是为了避免父母生病 " 啃小 "。
互联网保险优选平台蚂蚁保的数据也显示,46% 的用户购买的第一份保险是健康险,41% 的健康险在保用户会同时给家人投保健康险,其中 40% 给子女投保、34% 给父母投保、26% 给配偶投保。
婚姻的本质,是两个家庭组成一个抵御风险的共同体。
如果一方毫无保障,那份 " 爱 " 就太脆弱了。
将 " 相亲脱水公式 " 谙熟于心的人们,不是变得物质了,而是在婚姻大事面前,变得更理智了。
毕竟,爱可以盲目,但婚姻不行。
先风控,再心动
这届年轻人,早已对 " 爱能战胜一切 " 的叙事祛魅。
相亲时,他们从多个维度评估对方是否值得在一起;确定关系的前置动作,往往是查询征信、互换体检报告。
这种 " 不近人情 " 的转变,源自太多生活的教训。
因病致贫、婚后债务、家庭意外……诸如此类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了。
没有人愿意被命运的意外推向崩溃的边缘。面对充满变数的人生,每个人都想要尽可能地保全自己和家人。
电视剧《命悬一生》
普通人能做的,不过是尽可能地提前准备,让生活少一点措手不及。
于是,风险控制,被年轻人悄然写进了相亲的脚本。
关注相亲对象是否有医保社保和商保,本质上是提前评估一个家庭的抗风险能力,评估一个人是否负责任、有远见。
好在,如今配置保险的门槛也不再高。
相比过去被动地靠亲戚推荐、电话销售,现在的年轻人主动研究保险,也有了更多便捷的投保渠道。比如,随手打开支付宝搜 " 保险 ",几十元、几百元、几千元的产品都有,保健康、保家庭财产、保宠物……都有对应的保障方案。
对年轻人来说,人生的风控,好像也变得简单了。
在社交平台上,科普保险、攻略保险的帖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火。
" 相亲脱水公式 " 列得再细,也不如一份切实的保障来得心安。
先风控再心动,并不是爱的对立面,而是爱的理智和延伸。
毕竟,爱不只关乎激情,也关乎抵御风浪的能力。
好的爱情和婚姻,会在风浪来临前,为生活留好缓冲和底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