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 前天
分红型重疾:为什么被期待,又为什么不被看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丨平襄

在预定利率产品停售切换的 "831" 节点过后,已渐趋沉寂的行业再次被点燃。

9 月 30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令本处于停售切换与来年 " 开门红 " 启动之间的业务空窗期,迅速活跃起来。特别是其中 " 支持监管评级良好的保险公司开展分红型长期健康保险业务 " 一款,立即引发了行业对分红型重疾险的广泛关注与想象。

期间原因:

一方面,长期重疾险作为行业中最具长期价值贡献的业务,曾是健康险市场的绝对主力,但近年来持续下滑,在保费规模上已被医疗险反超,这直接影响了健康险的整体发展预期。

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环境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向以分红类寿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已被视为必然趋势。然而两年多来,整个分红险市场仍在传统固定收益产品的惯性中 " 雷声大、雨点小 ",部分主要渠道今年以来的分红险新单业务甚至出现大幅下滑。

显然,无论是从健康险中的长期重疾险视角出发,还是基于分红险转型的趋势来看,当前的市场环境与行业现状,都预示着分红型重疾险将集中反映这两个领域的焦虑与期待。

此类产品看似兼具充足的保障属性,又能借助浮动收益机制缓解当前日益严峻的利差损压力,既覆盖风险又提供收益,堪称又一 " 万能良方 "。

事实上,在该指导意见发布之前,已有多家头部寿险公司陆续推出 " 分红 + 重疾 " 概念型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此类产品前景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分红型重疾险尚未形成严格、明确的产品形态之前,市场追捧之声已不绝于耳。

有券商研报分析,加持分红功能的重疾险 " 隐含投资回报率或从 2% 升至 2.5%-3%";亦有精算专业人士的社交媒体观点称,此类分红 " 红利盈余来源更为多样 " ……这无疑将 " 分红 + 重疾 " 真能双向突破分红险与重疾险当前发展瓶颈的期待拉满。

然而,与行业高管及专家们近乎 " 一边倒 " 的看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基层精算、产品及相关业务人员对分红型重疾险的回归反应平淡,甚至态度谨慎。在他们看来,分红险与重疾险各自的发展现状已十分清晰,难道还需过多赘言?

更何况," 负负得正,是乘法的规则;而简单叠加,只会使问题加剧。"

1

-Insurance Today-

" 分红型重疾 " 的想象下

是躁动不已的双重焦虑

作为依据健康险相关文件推出的浮动收益型健康险," 分红型重疾险 " 其产品内核与出发点仍应属于重疾险范畴,本质上是明确的健康保障产品。

然而," 分红 " 二字的出现,无疑引发了市场对这一表述的更多联想。尤其在近两年纷繁的营销宣传与业务声浪中," 分红 " 一词本身已被赋予不一般的市场期待。

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使人身险公司大量存量固收保单面临的 " 利差损 " 风险显著上升,行业不得不向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以在新环境下寻求市场、客户利益与公司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但同样明显的是,受分红险在 10 至 20 多年前积累的市场认知影响,以及前一阶段 " 中短存续 " 化产品的遗留问题,当前推动分红险仍面临较大阻力,部分公司依然不得不依赖传统固收类保费以维持业务规模。

从人身险公司 2025 年前 7 个月的交流数据来看,以传统固收产品为代表的普通寿险保费收入接近 2 万亿元,增速达 10.45%;而分红险保费规模不足其三分之一,增速仅为 5.02%。

聚焦新业务层面,银保渠道作为主要新单来源,同期分红险新单规模同比近乎腰斩,而传统寿险仍保持显著增长。

尽管个险渠道的分红险新单实现数倍增长,银保期交分红业务也呈现正增长,但无论从分红险成为市场主流、降低对固收产品的依赖,还是提升市场和客户对分红产品的接受度来看,当前进展仍远远不足。更重要的是,在固收类新单仍占主导的局面下,行业整体的 " 利差损 " 风险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

此时,若推出 " 具备明确风险保障功能的分红险 ",是否将有助于提升分红产品的市场认知,并起到有效的引流作用?

重疾险这边,所面临的瓶颈则属于另一种类型。从这一角度看,其处境与分红险之间呈现出某种程度的 " 互补 " 关系。

作为健康险市场的长期支柱,长期重疾险在行业发展的多数时间里,一直是该领域在规模、价值、久期及市场认知方面的核心产品,曾实现千亿级新单保费,交费期多在 10 年以上,保障期限通常更长甚至终身,并与多家公司的个险辉煌历程、利润贡献及市场声誉紧密相关。

然而,自 " 百万医疗险 " 对市场形成冲击以来,叠加行业改革持续深化,长期重疾险的新单规模出现断崖式下滑,并于 2024 年被医疗险在保费规模上反超,失去其健康险最大产品的地位。

从渠道数据推测,2025 年前 7 月重疾险新单保费可能仅为 300 多亿元,整个长期重疾险市场总规模预计也仅在 3500 亿元左右。

这一结构性收缩也使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增长近乎停滞,进而影响整个健康险市场的发展势头。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5 年前 8 月,产险公司与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合计 7599 亿元,同比增长 2.38%。

按此趋势,全年健康险保费或可勉强突破连续数年未能达成的万亿关口,但与 2020 年《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 " 到 2025 年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 2 万亿元 " 的目标仍差距显著。

尽管医疗险保费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长期重疾险下滑留下的缺口,但短期险业务对保险公司的价值贡献与长期险不可同日而语。在此背景下,将当前市场关注的分红机制引入重疾险产品,未尝不是一种试图 " 重塑重疾险市场地位 " 的战略设想。

2

真价值与伪命题

到底能给重疾险带来什么?

尽管可以预见,在当前双向的焦虑、压力与期待之下,未来的分红型重疾险在保费贡献和产品供给上,将被保险公司同时视为分红险转型的成果与健康险发展的突破,但关于该产品的讨论仍需回归其健康险本质。从重疾险的基本属性研判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既是产品本质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监管对健康险属性的规范。

即便在健康险范畴内,也有分析指出,分红型重疾险并非全新事物。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国市场就曾出现此类产品,约 10 余年前亦曾流行过 " 分红 + 重疾 " 形态的多险种保障计划。

此外,如香港保险市场等境外市场,亦不乏具备分红功能的重疾产品。这意味着市场对此类形态已具备一定认知基础。

然而,这一认知基础是否足以支撑当前市场的高度期待乃至过度追捧,仍需审慎评估。

从一般理解来看,分红型重疾险通过浮动收益方式,在基础重疾保障之外提供非保证的额外保额:

一方面可缓解客户对长期保额不足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抗通胀功能。

尤其在预定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传统重疾险价格持续上涨,通过分红机制提升产品的隐含投资回报率,并释放部分 " 死差益 ",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消费者感知上的 " 性价比 " 下降。

这无疑为正处于低谷期的重疾险提供了产品创新的空间,也为该险种的经营复苏带来想象。

然而,问题的关键仍在于 " 分红 " 二字。

在过去几十年的内地保险市场中," 分红 " 往往与 " 收益 " 紧密关联,这也正是早期分红型重疾险因过度强调回报、弱化保障功能而被叫停的主要原因。

而近十余年市场上出现的所谓 " 分红型重疾 ",多是由一份分红型主险搭配附加重疾险构成的 " 分红重疾保障计划 ",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 " 伪分红重疾险 "。

在这些观点看来,真正的分红型重疾险应连同理赔所涉及的 " 死差 " 部分也参与分红,因此红利来源更广,派发金额更高,并能实质提升重疾保额,从而与 " 伪分红 " 产品在红利水平上形成显著差异。

但事实上,所谓 " 伪分红重疾险 " 的分红水平,还受到主附险结构比例的影响。加之重疾险本身具有高保障杠杆的特性,无论是利差还是死差,可用于分红分配的收益空间均相对有限,相对于保额或保费的实质提升效果未必明显。

实际上,即使在香港市场,分红型重疾险中的分红部分,效果大多也并不明显。

有研报指出,部分产品规定 " 自保单第 5 年起派发非保证终期红利以增加保额 "。但在更多以重疾保障为核心的产品中,这类分红往往高度不确定,相对于基础保额而言比例极低,且多数产品需在交费期满 20 年后才能将分红权益 " 锁定 " 为实际的保额增加。

因此,从现有经验来看,分红机制对重疾险保额的提升作用,可能远低于当前市场宣传或预期中的水平,且通常需极长周期方能显现差异。

3

既有又有还有

事实上,或许保障和收益都没有竞争力

需要明确的是,具有收入补偿功能的重疾险,特别是长期重疾险,本质上是一种高度遵循寿险逻辑的健康险产品。

尽管其设计涵盖生命表、重疾发生率假设、医疗条件与收入水平变化等多重专业维度,但可简化为一种基本逻辑:即在一定的风险保障杠杆下,客户实质上是 " 为自己预存一笔大病专项基金 "。

这也使得重疾险与报销补偿型的医疗险虽同属健康险,但在产品思路、运作逻辑与发展方向上存在根本差异,难以通过相似的路径实现转型。在这种寿险化逻辑下,无论是提供更高保额还是实现抗通胀功能,最终成本仍将反映在保费中,实质是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不少精算与产品一线人员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分红型重疾险,其定价空间极为有限,甚至可能比传统重疾险价格更高。

" 说到底,保障额度的提升和抗通胀能力的实现,还是需依靠消费者支付相应的溢价。"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保险业几十年来并不缺乏具有储蓄或回报属性的健康险产品,例如储蓄型重疾、返还型重疾,以及近年出现的增额重疾等,但其中多数最终成为行业中被称为 " 智商税 " 的产品。

这类产品看似兼顾保障与收益,甚至承诺满期返本,实则常在理赔时保障不足、实际回报率极低。加之其通常设有漫长的保险期间,客户一旦投保,将面临长期资金占用与缴费压力,也使得该类产品在过去 20 多年中成为纠纷高发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整体的声誉。

正因如此,这类 " 什么都有,却什么都不够 " 的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按需配置、专险专用 " 逐步成为保险消费的主流认知。保障需求应配置纯保障型产品,财富传承目标则应选择专门的寿险产品,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具体而言,健康保障选医疗险,生命风险覆盖选定期寿险,养老规划选年金,资产配置选长期寿险——这也成为当前保险消费者教育中常见的话术。

由此反观,具有一定讽刺意味的是,以 " 分红主险 + 附加重疾 " 形式存在的所谓 " 伪分红型重疾险 ",反而更符合 " 保障最大化 " 的配置理念。相比于强调 " 分红来源更广 " 的所谓真分红重疾险,这种组合结构让分红险专注收益积累,重疾险专注风险覆盖,功能分离、责任清晰。

此外,在当前互联网健康险普及、重疾发生率持续演变的背景下,传统重疾险中所谓的 " 死差益 " 与 " 费差益 " 空间已大幅收窄。

早在 2018 年,行业已普遍认识到重疾发生率超出原假设水平,各公司经验差异在 1% 至 8% 之间。

2020 年有分析指出,其年增幅约在 5% 左右。叠加互联网产品的竞争与定价利率下调,保险公司在重疾险上的利润调节空间已十分有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当前形势看,重疾险面临的困境,与其说是客户与市场所致,不如说是保险公司自身正在失去对其持续经营的信心与耐心。而这一点,恰是本轮分红型重疾热捧中,被有意或无意忽略的关键现实。

4

重疾险的悖论

一方面是保障不足

另一方面陷入 " 死差损 " 隐忧

事实上,尽管多方分析与统计均指出,当前重疾险保额普遍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被视为制约健康险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在不少保险公司看来,自身才是重疾险经营中承受亏损的一方。

诚然,重疾险始终具备行业内领先的价值贡献能力,部分外资公司曾凭借其重疾业务在鼎盛期实现近 90% 的新业务价值率,收益显著。

然而,该价值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精算假设与定价,更取决于核保核赔环节的实际把控。在当前环境下,重疾险如何在业务发展与客户权益之间取得平衡,已愈发如 " 走钢丝 " 般艰难。

尽管从产品设计原理上,重疾发生被视为确定性事件,但若赔付在保单早期集中发生,仍将冲击模型的根本逻辑。重疾发生率的持续恶化,反映出越加常见的带病投保与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多家公司——尤其是前几年主打 " 高性价比 " 的网红重疾险——传出承保亏损消息。

若严格收紧核保与理赔标准,虽可控制风险,却会阻碍业务拓展,并因拒赔引发投诉纠纷。因此,重疾险对保险公司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部分大型公司已悄然减少重疾险推动力度,亦有公司在经营压力下,将宽松理赔视作利益侵害行为,甚至出现对已投保自家产品并获得大额通融理赔的高管进行处罚的个案。

还需注意的是,本轮重疾险大规模下滑,始于 2020 年末至 2021 年初重疾新规切换。在旧版重疾险停售营销的窗口期过后,新版产品市场迅速遇冷。考虑到重疾险的长期属性,目前存量保单中绝大多数仍为旧版产品。

在旧版责任框架下,部分当前已不再认定为重疾的病症仍在赔付范围内,加之当时核保政策相对宽松,发生率恶化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 死差损 " 的出现甚至存在似乎已成可预见的风险。

从市场反馈与基层情况看,部分险企在重疾险续期管理上已出现消极倾向:或以低频提醒、或以扣费不主动等方式变相放任保单失效,甚至有银行系险企在终止渠道合作后未主动通知客户,导致原有银行卡扣费失败,待客户咨询方作说明。

另有公司基层运营人员透露,得到过指示,对某些老重疾险续期 " 可拖则拖、直至失效 "。这些迹象表明,曾带来高价值贡献的老重疾险,正逐步被视为 " 存量风险 "。

在此背景下,分红机制能否真正改善重疾险经营局面,实难判断。更何况,无论是条款复杂、理赔严格的重疾险,还是本身即易引发误解的分红险,均为投诉纠纷的 " 重灾 " 领域。由此可见,无论分红型重疾险能在业务层面带来何种提升,都极有可能在投诉反馈中得到同样显著的体现。

后记

现实的摇摆与理想的泡沫

市场是残酷的,保险公司亦是现实的。表面上看,"831" 停售窗口结束后,在预定利率降至 2% 的背景下,向分红险的深度转型已迫在眉睫,不少公司也确实计划在 2026 年 " 开门红 " 期间主推分红险产品。

然而,随着固收市场逐步趋稳,行业对推动分红险的热情又迅速降温。一些曾在年初因无风险收益率快速下行而高呼生存危机、高调提出分红转型目标的公司,其内部接近高层的人士私下表示: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企稳后,不少保险公司对转向分红的想法又开始动摇 ",甚至 " 又觉得继续销售固收产品也不错 "。

在此情况下,很难期望分红机制能为重疾险带来实质性帮助,毕竟分红险自身也肩负着与固收产品纠葛不清的阶段性使命。

那么,重疾险的出路究竟在何方?是否真如部分专家所言,这类产品注定将被市场淘汰?

应当承认,分红型重疾险在丰富健康险供给、推动产品创新方面具有一定尝试价值。但在当前环境与历史经验下,过高期待恐只会留下更多泡沫与负担。

从《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来看,针对重疾险所属的疾病保险范畴,文件强调应 " 结合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技术发展情况,及时修订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定期开展疾病发生率检视,适时更新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 "。

这种从产品内核出发、依托技术演进与动态调整来提升定价能力的路径,对重疾险的长期发展显然更为关键。专业化险种,终须以专业化能力作为其核心竞争力。

至于不少人提及的重疾险兴衰与个险渠道走势高度相关,这更多是我国市场特定发展阶段中的现象。

如果分红型重疾险既无法助力分红转型,也挽救不了重疾颓势,那么在销售队伍层面,又能寄托多少真正的期望?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重疾险 健康险 指导 联想 利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