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灵兽第 1693 篇原创文章
高端零食的故事或许已经讲到了尽头,但良品铺子的求生之战,才刚刚开始。
作者 / 十里
ID/lingshouke
1
一桩诉讼,一场 " 悔婚 "
武汉国资的收购案,黄了。
2025 年 10 月 16 日晚,一纸冰冷的公告,给这场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的 " 联姻 " 大戏,画上了一个潦草而尴尬的句号。良品铺子等来的,不是传说中近 15 亿元的救命钱,而是一场空欢喜和一地鸡毛。
据公告披露,因协议约定的生效条件在最终截止日未能全部达成,控股股东宁波汉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 " 宁波汉意 ")及其一致行动人决定终止向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长江国贸 ")转让公司控制权。
这场交易曾被市场视为对这家陷入困境的 " 高端零食第一股 " 的关键救援。
三个月前,7 月 10 日,良品铺子一则筹划控制权变更的公告,曾点燃资本市场的热情,次日股价应声涨停。
7 月 18 日,方案细节浮出水面,长江国贸,这家武汉市国资委旗下的核心企业,计划以合计近 15 亿元的对价,通过受让宁波汉意及其一致行动人、第二大股东达永有限公司的股份,合计取得良品铺子 29.99% 的股权,从而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股。
根据当时的剧本,武汉市国资委将取代创始人杨红春、杨银芬、张国强、潘继红,成为良品铺子的新实际控制人。这意味着,一家民营零食企业,将摇身一变,成为拥有强大国资背景的 " 正规军 "。
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笔天作之合。对于良品铺子而言,国资的入主无异于久旱逢甘霖。不仅能解决燃眉之急的资金问题,更能在供应链整合、渠道协同、市场信心等多个层面获得强力背书。而对于武汉国资来说,将本土最具全国知名度的消费品牌之一收入囊中,既是扶持本地企业,也是一笔划算的资产配置。
然而,这场看似板上钉钉的交易,却在推进过程中暗流涌动。
为确保交易达成,各方曾将协议的最终截止日从 9 月 15 日延后 30 天至 10 月 15 日。但这宝贵的 30 天,并没能扫清前路的障碍。
最终,公告中 " 生效条件未能全部达成 " 的表述,将所有疑问指向了那桩未能解决的股权冻结案。
而交易终止的核心症结,在于一桩牵涉武汉、广州两地国资的复杂股权争夺战。
就在良品铺子与长江国贸宣布 " 牵手 " 的前四天,即 7 月 14 日,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 广州轻工 ")已悄然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成功冻结了宁波汉意所持有的良品铺子 19.89% 股份,价值近 10 亿元。
这起诉讼揭开了前尘往事。
2025 年 5 月,为化解自身资金压力,宁波汉意早已与同样具有国资背景的广州轻工展开接触,并签署了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书》。该协议约定,广州轻工在完成对良品铺子的尽职调查后,享有受让其部分股份的优先权利,并明确了截至 5 月 28 日的排他性期限。
然而,宁波汉意并未在约定期限内与广州轻工签署正式转让协议,反而掉头与武汉国资展开了高效的谈判,并于 7 月官宣了新的交易方案。
这一举动,无疑激怒了广州轻工。在其看来,宁波汉意的行为构成了实质性违约,涉嫌 " 一股两卖 "。
广州轻工的反应迅速且强硬。其诉讼请求不仅要求宁波汉意继续履行原协议,转让相关股权,还提出了高额的违约金赔偿,要求按交易总价款每日万分之五的标准计算,截至 7 月底,诉讼涉及的金额已攀升至 10.23 亿元。
这笔巨额诉讼,直接导致了长江国贸收购交易的核心标的资产处于冻结状态,使得股权过户无法进行,最终成为压垮整场交易的最后一根稻草。
2
卖身求存:业绩悬崖边的挣扎
良品铺子为什么急着 " 卖身 "?
答案很简单,因为快撑不住了。财报不会说谎,字里行间写满了这家昔日明星企业的挣扎与窘迫。
据显示,2024 年,良品铺子上市后的首次年度亏损,净亏损额达 4610 万元。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11.02% 至 71.59 亿元,这标志着公司过去持续增长的神话被彻底打破。
进入 2025 年,下滑态势非但没有扭转,反而愈演愈烈。公司半年度报告显示,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8.29 亿元,同比骤降 27.21%;归母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录得 -9355.31 万元。
更为关键的扣非净利润,亏损额高达 1.19 亿元,同比暴跌 1694.33%,清晰地揭示了其主营业务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业绩崩塌的背后,是内外因素的叠加共振。
从外部来看,主要是大环境变了。现在大家花钱都比以前精明,买东西特别看重 " 划不划算 "。就在这时候,像零食很忙、赵一鸣、好想来等这种专卖便宜零食的店突然火了。他们靠着超低的价格,店也开得到处都是,一下子就把传统零食店的生意抢走了。
这么一来,良品铺子过去一直坚持的 " 高端零食 " 路线就显得很尴尬。以前卖得贵是它的优势,现在大家都想买便宜的,它这个 " 高端 " 的牌子反而成了个大包袱。
面对冲击,良品铺子并非坐以待毙。2023 年底,公司高层发出了 " 不变,真的有可能失去在牌桌上的资格 " 的内部警示,并随即启动了成立 17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降价改革,对超过 300 款核心产品进行价格下调,平均降幅 22%,最高达 45%。
然而,这种 " 挥刀自宫 " 式的自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短期内未能有效提振销量,却直接侵蚀了公司的毛利率。2025 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已降至 24.42%,同比下滑 1.97 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被进一步削弱。
与此同时,公司的渠道优势也在瓦解。尤其是线下门店网络,出现了明显的收缩趋势。为控制成本,公司持续关闭低效门店,截至 2025 年 6 月末,门店总数已从年初的 2704 家锐减至 2445 家,净减少 259 家。
线上渠道也是同样,面临着流量成本持续攀升和平台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销售规模与利润贡献同步下滑。
在战略摇摆和业绩失血的同时,公司内部也经历了频繁的人事动荡。
从创始人杨红春与杨银芬在董事长、总经理职位上的数次轮换,到引入学者背景的程虹担任董事长,再到杨红春于今年 4 月再度出山重任总经理,核心管理层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在寻找突围路径上的迷茫与急迫。
更深层次的压力,来自于股东层面。早期投资者早已用脚投票,陪伴公司 13 年的今日资本自去年起不断减持,持股比例从 30.3% 降至 18.16%;高瓴资本也几乎清仓。而创始人杨红春本人,其持有的股份进行了高比例质押融资,质押时的股价远高于当前水平,这意味着只要股价继续下跌,就可能面临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控股股东寻求国资接盘,其逻辑便十分清晰:一方面,可以缓解因股价持续下跌和股权质押带来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更希望借助国资的力量,为公司的艰难转型赢得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业绩崩盘,战友离场,还背着沉重的债务。在此背景下,寻求国资接盘,几乎成了良品铺子的最好选择。这不仅仅是一笔商业交易,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自救。然而,良品铺子终究没能等到这位 " 白衣骑士 "。
3
迷雾中的前路
" 白衣骑士 " 走了,良品铺子被困在原地,动弹不得。
与武汉国资的交易终止,意味着那条通过外部输血走捷径的路,已经被彻底堵死。现在,摆在杨红春面前的,是两个绕不开的死结。
第一个死结,是广州国资那场还没打完的官司。
和武汉的交易可以一拍两散,但和广州的诉讼却实实在在地进行着。这意味着,良品铺子控股股东的股权,被一把无形的锁给锁住了。只要这官司一天不结束,公司的未来就悬着,任何新的资本玩家想进来,都得掂量掂量。没有人愿意接手一个产权不清、官司缠身的烂摊子。
广州轻工是会死磕到底,还是双方最终走向一场漫长的法庭消耗战?没人知道答案。但这把悬顶之剑,已经足够让良品铺子在资本层面陷入瘫痪。
第二个,也是更要命的死结: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出了大问题。
降价没用,换帅也没用。在零食折扣店已经占领用户心智的今天,良品铺子显得格格不入。它既无法放下身段去和折扣店拼价格,也无法说服消费者继续为它的 " 高端 " 故事支付溢价。它被卡在了中间,不上不下,这在商业竞争中是最危险的位置。
最讽刺的一幕,莫过于赵一鸣零食的故事。良品铺子曾是它的早期投资人,一度手握一张通往 " 零食折扣 " 新世界的珍贵门票。但为了区区几千万元的短期投资收益,它匆匆套现离场。转眼间,赵一鸣与零食很忙合并,成了估值百亿、门店过万的行业巨兽。
可以说,良品铺子亲手卖掉了自己的 " 解药 "。这种战略上的短视和误判,比一两个季度的亏损更加致命。
资本市场向来只认结果,从不听故事。交易失败的消息一出,良品铺子的股价应声而落,市值从巅峰时期的 200 多亿跌去了八成多,仅剩约 50 亿元。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了对它未来的不信任票。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良品铺子宣布 " 卖身 " 失败的那个晚上,曾经的 " 绯闻对象 " 广州轻工,已经火速敲定了新目标——入主河北上市公司沧州明珠。
一个被困在原地,一地鸡毛;一个早已抽身,奔赴下一场。
对于良品铺子而言,这场卖身失败,使其彻底失去了通过外部输血快速摆脱困境的捷径。所有的压力,最终又回到了创始人杨红春及其管理团队的肩上。
前路迷雾重重,这场暂时看不到转机的逆风局,考验的不仅是其商业智慧,更是生存下去的意志与耐力。高端零食的故事或许已经讲到了尽头,但良品铺子的求生之战,才刚刚开始。(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 / 零售 / 电商 / 消费
创业创投 / 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 / 搜狐 / 企鹅 / 大鱼 / 一点 / 网易 / 百家 / 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喜欢文章点击" 在看、点赞、分享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