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春晖
从黄渤讲述自己的阿尔茨海默症基因,到叶童回应自己的白头发;从李想自我剖析如何走出最大人生低谷,到陶喆坦言自己的巡演从无人投资到一票难求。访谈节目的复兴绝对是 2025 年最值得注意的娱乐现象乃至文化现象。
以新浪新闻出品的《热浪之外》2025 为例,不论是李想、黄渤,还是陶喆、张子枫,登上节目的嘉宾几乎都坦诚披露了自己的人生 B 面,也由此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节目播出至今斩获全网热搜超 70 次,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单平台播放量均破千万,同时登顶 B 站热门播客榜榜首。

有热搜人物,有生活情境,有直面问题,《热浪之外》激发出了更真实的反应与更深刻的体悟。当李想说站在对方的角度,自己也能理解背叛者时,鲁豫追问:" 我为什么要站在他的角度呢?"李想不假思索地回答," 因为不站在他的角度,伤害的是你自己啊。站在他的角度,你不就和自己和解了吗。"
遇见具体的人生和具体的道理
一具体就深刻。碎片时代更需要深度访谈,让人们看到具体的人是怎样的,各种道理又是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发挥作用的,最隐秘的伤痛又是将如何疗愈与和解的。在这方面,《热浪之外》可以说既做出了 " 新闻 " 的本质,也彰显了 " 新浪 " 的品牌。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黄渤在《热浪之外》吐露的遭遇激发了全网老中青的共鸣。黄渤父母都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对于失智失能的恐惧长久笼罩着看似乐天的黄渤。这是比年龄焦虑更加终极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恐慌,而黄渤让人看到了最真实的焦虑、努力与认命。

仿佛处身于某种倒计时中,黄渤更加积极地体验着各种新东西,演戏、唱歌、跳舞、当导演、录综艺、做雕塑……享受着 " 半瓶子晃荡 " 的美妙状态,说着 " 好不容易活这一回,想做的事情,赶快都试试 "。
而观众一下明白了黄渤为什么做《忘不了餐厅》,并深深记住了黄渤的豁达以对:" 过程的丰富性才是人生本身,如果只在一条直线上走,会比较无趣。"
如果说黄渤展示了人要如何去面对必然的天命,李想则以企业家的理性回顾了人如何去面对变幻的人事。
李想将 2008 年视为自己的人生分水岭。这一年金融危机爆发,汽车之家资金链断裂,几个小股东试图把李想赶出公司。而其中的发起者,正是当年和李想一起创业、一起租房、" 在一张床上睡觉 " 的兄弟。
李想和鲁豫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 " 背叛 " 的对话。" 换位思考是为了跟自己和解,要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李想总结。

放轻松,是一种很新的访谈
40 岁后选择 " 不装了 " 的李想,不想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那谁又是他期待中 " 自己的样子 " 呢?当被鲁豫问及如果拍《李想传》想让谁演自己,李想战术性喝水后回答," 易烊千玺。"
所以咯,为何大家又爱看访谈了,因为现在的访谈体验太综合了。像《热浪之外》这样的新一代访谈节目,整体都更加轻灵。出品方新浪新闻不仅发挥了自己一贯的策划力、内容力、突破力,也展示了访谈的全新打开方式。
首先是场景创新让受访者更容易打开,观看体验也轻松愉快,近似真人秀。鲁豫和张子枫一起逛古着店互相挑衣服。有人说酒品即人品,那女生就是逛街见真章。张子枫说自己买了不敢穿,鲁豫马上说," 我必须要鼓励你穿自己想穿的,不要有任何的障碍。"

事实上,《热浪之外》正是采取了全新的叙事方式。人物的传记微电影、深度访谈、慢综艺叠加,让观众能看到一个人的过去未来、所思所想与当下处境。
今年是访谈大年,各大平台各种形式的访谈节目层出不穷,视频播客甚至成为小风口。相较于内容较为原生散漫的视频播客,《热浪之外》的高内容密度显然更符合大众观看习惯。而更强的新闻属性与平民视角,也让其比文化类访谈多了一层人情温度与社会关怀。

人年轻的时候爱看小说,有点阅历了就容易转向传记。好的访谈很像传记,都是他者视角 + 本人亲历去展示选择与成败。某种意义上,整个社会都进入了一种熟龄心态,让我们去需求这样的访谈,在喧哗之中、在热浪之外,去更开放的人生里寻找非标准答案。
阅读往期热文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猫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人民号 | 微博 | 触电新闻 | 商业新知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 趣头条
21 CN 看荐 | U C 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