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到了大学,很多老师也都会劝告学生:" 别刷题 "。但学生总是身不由己,觉得该刷还得刷。学生可能会想," 我不刷别人会刷,考试分数落后了,保研资格就难保 "。每个人都做理性选择,可是加在一起就是共同做了件很傻的事。保研名额还是那么多,不会因为大家都辛苦而增加,增加的只是辛苦。
老师们的劝告是对的,刷题对大学的求知起不到关键作用。我并非说刷题完全没用,有针对性的练习确实能提高对某些技巧的掌握程度,但不能把刷题当成主要学习方法。据我观察,一旦没有题刷,有些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习题是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提问和训练。把时间都花在刷题上,很可能 " 只见其木,不见其林 ",没有时间体会点与点之间的联系。很多人高考后不久,就把高中物理和化学忘得一干二净,原因就是在高中时他们用刷题取代了真正的学习。有些学生整个高三都在刷题,一个个细节都很熟悉,却没有一条主线、一幅地图,告诉自己东南西北。偶尔被问及陌生问题,他们便完全无从下手。
在我看来,大学的求知不该停留在解题,而是要学会提出问题。从刷题到出题,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会彻底改变学习心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时候," 出题者 " 会自觉联系学过的东西,考虑是不是可以一般化,是不是可以具体化,是不是有奇怪的特例等。不主动思考,就问不出为难老师的问题。而最优秀的学生一定要能 " 为难 " 老师。
主动出击还表现在能主动查找文献和历史资料,理解问题的起源和发展。看上去再枯燥乏味的知识点,一旦追溯其历史,一般都会变得有趣。今天课本上的经典,都是以往的学者们提出的问题。回望学者们的探索,能看到知识和智慧产生的过程。这是培养 " 知识生产者 " 的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在大学学习,学生也不该只甘心做个 " 知识消费者 "。
当然,这样的学习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 " 慢 " 字。慢看书,慢思考,甚至可以停下来,放弃所谓的高效率。" 慢学习 " 的时间从哪里来?要懂得放弃。真正求知的大学生,没时间打游戏,没时间实习,也没时间做其他 " 无用功 "。尤其是打算走学术道路的同学,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也要非常 " 吝啬 "。
大学生已经通过高考独木桥,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对未来应该乐观一点了,别因为恐惧而继续刷题,别因为恐惧而不敢在学习上 " 乱花 " 时间。高考少几分的后果可能比较严重,而大学成绩少几分真的没什么。即使没有读研究生,就凭着能动脑、能问问题,同学们也能在各行各业成为专家和领导者。
当然,大学老师也应该考虑做点什么,让学业竞争向 " 出题者 " 倾斜,向主动学习者倾斜。比如,要为每一次考试出新题,任何习题集都找不到的新题。这就要求老师热爱教学,愿意默默付出,同时也要求熟悉课程领域的研究,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出题灵感。
另外,大学的考试也应该给足答题时间。如果答题时间是给定的,比如设定为 2 小时,那么就应该控制题目数量,提高题目质量,允许学生在考场发挥,尝试不同思路解难题。这样的考试对 " 刷题者 " 不利,因为他们只是手熟而已,对陌生的难题可能无从下手。
在讲解知识点时,老师也可以提示 " 举一反三 " 的方向,鼓励学生在课后跟自己讨论。那些经常来讨论问题的学生,那些能问 " 尴尬问题 " 的学生,老师应记住他们的名字,日后为他们写漂亮的推荐信。
大学管理者也可以做很多。比如减少毕业学分要求,把课程数量减下去,为学生深度学习 " 硬课 " 创造条件。再比如扩大推免名额,弱化分数(GPA)的指挥棒作用。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也许只是考试能力一般,至少应该给他们机会,拿着研究成果和心得去说服面试官。
当然,在校的学生等不起学校的政策,可能也等不起老师改善授课方式,只有自己的改变靠得住。集体刷题的局面看似不可动摇,但谁知道呢,也许当一两只 " 领头羊 " 率先改变,旧秩序会瞬间改变。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