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经 10-22
医药倒闭潮开始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读懂消费原创 / 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不愁客源的医院,竟然开始批量倒闭了。

2024 年我国住院人次 3.12 亿,比上年增加 1000 万人次。居民年住院率达到 21.4%,比多数发达国家都要高。

医院人数越来越多,但 " 印钞机 " 似乎失灵了。

非公立医院算行业总账是亏损的,公立医院亏损数量占比也近一半。盈利压力下,国内医院出现第一次倒闭潮,仅民营医院,上半年便平均每日关停数量接近 7 家。

医院倒闭潮,本质上是 " 政绩工程 " 难以为继的体现,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地方异化为 " 政绩工程 ",通过 " 医疗名片 " 吸引财政拨款与投资,甚至作为晋升筹码。

如此,医院越建越多出现过剩,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 7.23 张。而美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约为 2.8 张,英国为 2.6 张。

以往支撑医院脱离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来自财政兜底,以及 " 药品加成 " 的灰色地带。但这种扩张模式也意味着,决定大部分长尾医院命运的不是患者数量,而是政策风向。

/ 01 /

老年人多了,医院倒闭潮反而来了

" 九月饭卡就没再打钱了。"

一位二甲医院医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悄然留言,让医院寒冬一览无遗。

一组宏观数据更能说各地医院的处境: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查询 " 医院 ",2024 年份下和医院破产有关的记录已经高达 1200 多条。

进入 2025 年后,医院倒闭速度更快了。

截止今年 6 月份,全国范围内已有 1247 家民营医院终止运营,平均每日关停数量接近 7 家。民营医院的关停率已从 2023 年的 7.2% 上升至 2024 年的 19.6%。

民营医院倒的快,公立医院也不能幸免。

据不完全统计,为了缓解经济压力,2025 年以来,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内蒙古、吉林、广东等多地已发生近十起公立医院合并事件。

如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卫健委发布公告,撤销县第一人民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组建全新的霍邱县人民医院,甚至同为百年历史的河南省洛阳市第一、第三人民医院也进行了合并。

倒下的医院不仅数量多,质量也称得上 " 精 "。

如宣告投资 20 亿元的鲁西南医院今年正式破产。这家曾号称 " 惠及鲁冀豫三省 5000 万群众 " 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最终留下 12.6 亿元债务和 600 名被欠薪 8 个月的员工。

还有那段 " 院长宣布节食,减少欠薪愧疚 " 的 " 金句 "。

医院出现倒闭潮,核心就是盈利难。

《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2021》显示,2020 年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含公私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营收 6760 亿,支出 8066 亿,整体亏损 1300 亿元。

公立医院中,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 年参与考核的 2508 家三级公立医院中,43.5% 处于亏损状态,而在 2019 年,这一比例还不到 20%。

如果想找最新数据,会发现官方已经多年没有更新了。

医院盈利难,可能与大部分人认知不符。论客单价上,医院一向盯着看病贵的名号,如果不幸遭遇重症,家庭甚至可能返贫。

论行业增长上,2024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 3 亿大关,占比达 22% 左右,年均增长率高达 3.7%。而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全人群的 3 - 4 倍。

当行业增速、客单价等商业数据不能解释医院亏损时,意味着这个问题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商业视角来看待了。

/ 02 /

" 形象工程 ",该出清了

2005 年,新华社发了一篇文章,叫《全国人民上协和》。

记者在文章中这样描绘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一幅景象:

门诊大楼外," 出租躺椅 " 的小卖部生意兴隆,号贩子人头攒动,14 元的专家号最高能卖到 500 元。

而协和附近的几家医院,候诊大厅过了午后就空空荡荡,周边的社区诊所更是一天只能收治一两个病人。

全国人民上协和的背后,是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用脚投票,也是中国医疗供需结构的缩影:

大型医院凭借着充裕的现金流,激励医务人员、升级医疗设施,再依靠病源优势获更多收入,最终滚雪球般自我强化:全国数量不到 10% 的三级医院,接待了超 50% 的患者人次。

这种虹吸效应也造成了上文的提到的私立医院总账亏损,公立医院亏损比例近一半。

非重点医院不盈利,但不影响扩张。

2019 年,我国医院数量为 34354 个,到了 2023 年,医院数量上升到 38355 个。但这个时间段内,叠加的恰恰是人口基数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背景。

持续的扩张也造成了医院过剩,一个冷知识是,我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 7.23 张。而美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床位约为 2.8 张,英国为 2.6 张。

不符合商业逻辑的逆势扩张背后,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地方异化为 " 政绩工程 ",通过 " 医疗名片 " 吸引财政拨款与投资,甚至作为晋升筹码。

那无法自主造血的新建医院如何生存呢?

医院属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收入既来自政府拨款补助,又来自市场化的自营业务。政府支出为长尾医院拖了底。

在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支出占比为 26.7%,但大部分三甲医院财政收入占比在 10% 以下,长尾医院依赖政府支出的比例更高。

但随着财政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兜底的作用也在下降,2024 年全国卫生健康支出同比下降 9.1%。

医院只能更倚重自主创收,药品加成曾是医院最倚重的收入,药品收入曾长期占比在 4 成以上。

以药养医模式要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彼时国家经济困难,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为了维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允许医院在药品购进价基础上加价销售给患者。

但以药养医在养活医院的同时,也后续滋生了医院代表商业贿赂、医生灰色收入等医疗乱象。所以监管既为了拨乱反正也为了减少医保基金压力,逐渐取缔了以药养医模式。

从 2017 年药品 " 零加成 " 政策、2019 年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政策取消开始," 以药养医 " 基本终结。

财政收入的托底作用减少,曾经的药品创收大头又被压制,多余的医院产能自然也要出清了。

/ 03 /

转型的时候到了

7 月份,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 年版)的通知》。

其中明确提出,引导支持部分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引导支持县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延伸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医院向护理院、康复院转型正是符合产业逻辑的发展策略。

从医院本身来说,医院出现批量亏损,很多长尾医院的生存已经难以为继。而为了生存,不少医院也出现了不少加剧医疗信任焦虑的骚操作。

典型体现就是,医院为创收而过度诊疗或重复收费。例如部分医院的全腹部 CT 检查,本来应该按一次 " 全腹部 CT 平扫 " 收取一次费用,结果按照上腹、中腹、下腹收取三次费用。

骚操作越多,医院的生存压力就越大,转型进程就越紧迫。

而护理院、康复院正是最合适的选择之一。老龄化趋势为护理院提供了增量空间。参考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日本。

2014 年日本护理开支 1256 亿日元,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 0.3%,而到了 2019 年,护理开支为 2727 亿日元,在卫生总费用的占比已经上升到 0.6%。五年时间,占比增长 1 倍。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我国老龄化趋势也大概率带来护理行业的高增长,为医院向护理院转型提供市场基础。

而从医院自身的能力看,其在老年病症、治疗上有护理院有很多共通之处,也是最适合向护理院转型的机构。

并且与医院相比,护理院有职能的纯粹性,既其不用按照 " 医院 " 的全科要求配置的,只需把重点放在老年护理、康复等专科治理上。职能的纯粹性也能拉近护理院水平,避免出现医院顽疾—需求向头部集中的情况。

在老龄化即将袭来的现在,不管是医院还是护理院,都是中国最宝贵的资产。

无论未来是什么样的政策导向,根据用户需求,因势利导的发展他们,才是有利于人民福祉的正确选择。

免责声明 : 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欠薪 医疗 破产 医疗机构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