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前三季度,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5.5%。这一增速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环境复杂的背景下实现的,不仅仅代表经济体量的增长,更折射出上海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构建、动能转换机制和产业提前布局等方面的系统性发力。
从科技创新视角看,上海此次增长绝非偶然。服务业、制造业的新质生产力释放、产业生态初步成型,以及制度机制的协同推进,共同打造了此次向好走势。笔者通过此前对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企业的调研发现: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深耕数年的企业已有落地产出;在 "AI + 制造 "" 智能装备 "" 数字化工厂 " 一体化推进中,典型企业已形成从技术突破到市场应用、从单机制造到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化链条。这些 " 点 " 的积累,正在向整体 " 面 " 扩散,为上海经济增长提供了底气。
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 科技创新 " 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经济增长方式由 " 量的扩张 " 向 " 质的提升 " 的转变。上海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速为 5.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 15.5%;金融业同比增长 9.8%。这些数据表明,科技创新不仅在制造端得到推动,而且在服务、金融、平台及数字化环节中亦得以体现。产业链从 " 制造→装备→服务 " 向 " 制造 + 服务 + 平台 " 为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演进。
此外,制造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 5.7%,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8.5%。这一差距说明新质生产力贡献正在超过传统生产力。笔者调研发现,机器人装备企业从传统 " 机械臂 + 重复作业 " 转为 " 协作机器人 + 智能控制 + 云平台 " 方案提供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从 " 设备连接 + 数据采集 " 向 " 生成式 AI + 工单流程 + 优化决策 " 服务体系升级,科技创新正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催化剂。
科技创新赋予新质生产力三个关键的转化维度。一是技术突破维度,强调对核心技术的深耕,提升技术壁垒。二是产业化维度,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实现规模化生产,进而形成可出口产品,实现技术向产业的跃迁。最后是服务化维度,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向 " 产品 + 系统 + 服务 " 转型,提升价值附加与竞争深度。上海在推进这三大维度过程中的系统性布局,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而持续的支撑。
" 在转中取势、在变中取胜 "
" 在转中取势、在变中取胜 " 的逻辑,贯穿上海动能转换的机制设计。上海并非等待 " 旧消亡再新崛起 ",而是同步推进 " 旧减速+新加速 ",通过科技创新协同产业布局,使新旧动能转换在实践中自然展开。
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过去主要服务大型国企,而当前则更多面向中小微制造企业,帮助这些企业以更低成本实现数字化升级。机器人制造企业则从国内市场逐步走向全球市场,出口占比提升,体现制造向 " 智能制造 + 服务出口 " 方向转型。换言之," 旧 " 末端的透支被 " 新 " 增能所替代。
从数据上看,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占比 44.1%。与此同时,三大先导产业出口增长率达到 10.3%。这说明新动能不仅在国内市场生根,而且在国际竞争中持续扩展," 转 " 并非被动的调整,而是主动的动能换挡。
在制度机制层面,上海已建立 " 经济运行调度机制 "" 企业服务机制 "" 区街镇诉求协调机制 " 等,目的就在于打通创新、产业、市场、政府的协同路径。对接政府服务、享受集群政策、产业基金支持、平台共建机制,均成为企业成长加速器。这意味着," 在转中取势 ",并非单靠科技突破,更靠制度、政策、产业生态的协同共振。
" 在变中取胜 " 强调产业提前布局的战略智慧。产业提前布局的实质是先于市场爆发期建立生态、先于技术瓶颈期聚集能力、先于竞争者抢占价值链高端。这一点在上海多个新兴和未来产业中已有初步体现,如上海推出 "AI+ 制造 " 三年实施计划。通过提前布局," 新质生产力 " 不是待生,而是加速孕育、尽早释放。
调研显示,机器人制造企业在上海获得政策支持、人才集聚、市场伙伴、资金投入等多维保障,从技术样机快速走向产业化版本;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则借助上海制造业密集、政策扶持强、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将 " 数字化 + 服务化 " 模式从上海推广至全国。从总体来看,上海前三季度新质生产力释放、产业结构优化、外贸出口回升、消费活力复苏等都凝聚了上述系统路径的成效。
从 " 稳 " 向 " 优 " 的转型逻辑
5.5% 的增速令人欣喜,但这只是上海迈向 " 优质增长 " 阶段的起点。首先,从 " 稳 " 到 " 优 " 意味着增长方式必须更具内涵,在效率提升、质量提升、结构提升上发力。未来,上海应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生态的建设更紧密结合,从 " 技术 - 产品 " 走向 " 系统 - 服务 - 生态 " 全链条。
其次,要在全球竞争与开放格局中占据更多主动。应进一步借助科技创新深化全球协作、提升出口附加值、构建 " 上海创新 "" 上海品牌 " 在新兴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使增长具备更强韧性和扩展性。
最后,实现机制、环境、生态的再升级,提升政策精准性、服务效率、协同深度、普惠覆盖面。科技创新不能仅促使少数 " 头部 " 企业崛起,更应推动广大中小企业成为数字化、智能化与服务化进程的参与者。只有将科技创新的红利广泛扩散,才能真正实现 " 优质增长 " 的城市愿景,让科技创新从 " 重点突破 " 扩展为 " 普适升级 "。
(作者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